<content></p>
朱由校不由大感怪,叶向高的反应似乎有些不对呀,竟然是一幅反对技淫巧说的样子。其实这是他不大理解这时代的知识分子。其实他们有很多人已经开始睁眼看世界了,叶向高是其之一。他们自己也认识到了儒家化本身的问题,深知如果不改革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但改革可以,全盘打倒儒家是不可能接受的,因为儒家是他们的根,修剪枝叶可以,挖根是不可忍受的。所以朱由校话语透露出对孔子学说的观点的不赞同,等于是触犯了他的逆鳞,他才会反应如此激烈。</p>
而当朱由校说要以孔子的诞生年代定为新历法的元年时,他才会如此激动,以致于失态了。</p>
既然叶向高都已经明确表态应该将技淫巧之说全盘打倒,那朱由校自然明白他是支持自己对儒家的改革的。而至于如何解决象技淫巧之类的问题,自然是全盘交给他们为好。</p>
他笑笑道:“关于如何进行儒家改革的事,交给叶师了,朕对儒家之说的熟悉程度显然是远远不能与众位卿家相的。朕只是提几个需要修改的地方,一是技淫巧的问题,二是愚孝的问题,三是避讳的问题,四是君子不言利的问题,这几个方面,是朕觉得有碍于儒家思想趋向于完美的地方,我们要打造新儒家,吸取其它各学派有益的部分。如技淫巧的问题,可以和墨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反正现在墨家也没有了,我们把他们的一些想法加到儒家里面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p>
方从哲心想,你倒是想得简单,这项工程可不是动动嘴皮能解决的,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对孔子言论的各种解释选择符合心意的,去掉不合心意的,这可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奏效的。</p>
果然,叶向高说道:“陛下,此非一日之功,老臣要借翰林院的学士一起参与才行。另外,陛下是倾向是儒家的哪一派别,老臣才好确立重点。”</p>
朱由校想了想道:“首先,以前的流派朕倾向于荀子的性恶论,现在的心学朕觉得很不错,程朱理学最好是全盘不要。”</p>
叶向高目瞪口呆道:“陛下,臣等一直以来都是学的程朱理学,这要让老臣将程朱理学全盘放弃,实在是没有办法下手呀。”</p>
徐光启插话道:“程朱理学也只是对于圣人言论的一种解释,我们取别人的解释或者自己重新解释,将程朱理学陛下认为不适宜的改掉,这样是不是可以了。”</p>
朱由校道:“是呀,朕也是这个意思。对了,说到这里,对于寡妇再嫁和裹脚的事,一定要极力反对。贞洁牌坊也要注意,只能褒奖年龄大的,少年守寡的不再予以褒奖。”</p>
方从哲面带难色道:“陛下,贞洁牌坊之事,我朝一直以来都是大力提倡,这对于教化万民还是有作用的。而寡妇再嫁和裹脚这两项,只怕要在律令规定才行。”</p>
朱由校点头:“是呀,这个很快要颁布先颁布圣旨,然后订立律令,严禁女子裹脚,提倡寡妇再嫁,且其夫家不得阻拦。至于贞洁牌坊之事,确实有人是因为夫妻情深,所以决意守终身寡。但也有很多是因为家庭逼迫而导致的,如果规定贞洁牌坊不再授予少年守寡之妇,则可以减少很多逼迫守寡的情况。众卿家也都是有儿女的,如果是自己的女儿,年轻守寡不嫁,几十年青灯古佛度日,难道自己心会不痛吗?”</p>
方从哲觉得这事不应该如此说,不过此事倒是未节,在皇帝决定新的纪年方式以后,这样小小的一点退让在他看来并不重要。</p>
众人又商议了一会,分派了各自的任务后,书记官拿来纸笔,由叶向高执笔,朱由校口述,将圣旨写好。</p>
第二天的报纸颁布了新的圣旨:……女子裹脚,不利于行,有损健康。故而严禁女子裹脚。寡妇再嫁,有利于为国家与民族增添人口,故而提倡寡妇再嫁。无论是夫家还是女家,均不得阻挠。贞洁牌坊不再授予三十岁之前守寡之妇女……</p>
这道圣旨颁布后,引起了极大反响,大量的信件都涌进了报社。据王承恩统计,九成以的都是针对寡妇再嫁与贞洁牌坊的。而且意思都出的一致,认为寡妇再嫁会带坏社会风气,朝廷应该鼓励守寡,以全其贞洁。</p>
至于裹脚一事,倒是没有什么人有反对意见,反而有人认为严禁得好。因为此时裹脚现象并不严重,即便有裹脚的,也不过是在一些富贵人家。</p>
朱由校又只好组织人展开反击,列举守寡的坏处,再嫁的好处。认为赞同守寡的人,不愿意自己的母亲或者妻子在丧夫后再嫁,不过是为了面子罢了。而因为自己的面子阻挠别人幸福,可谓自私到了极点。</p>
并且指出,男子丧偶后,为什么不象女子一样不再娶?自己做不到的事,却用来要求别人,不感觉到可笑吗?圣人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道你们都没有读过吗?</p>
这篇反击章登在报纸后,终于引起了后世称之为“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的大论战。朱由校交待王承恩,只要来信没有骂皇帝的,无论观点如何,都选择有代表性的原封不动地登在报纸。</p>
支持妇女守寡的先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渐渐地,形势开始变化,反对守寡的由原来的不到一成慢慢升,两个月后终于占到了三成。</p>
双方引经据典,打得好不热闹,间内阁曾经向朱由校提意见,认为这样争论太不成体统,应该停止登载两方的来信,却被朱由校拒绝了。</p>
朱由校道:“真理越辩越明,朕喜欢这种方式。争论是好事,可以看出天下子民的真实想法,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加以引导。而且反对守寡的人越来越多,不是正好说明了辩论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吗?”</content></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