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泄密事件

    ,

    “还有什么吗?关于这位范安达先生?”

    迪恩巴奎特非常了解自己的偶像,几乎不假思索的说道,“范安达先生还学过象形文字,发表过许多关于重大考古发掘的报道。

    借助于科学仪器,他推断1910年代出土的一个所谓四千年前埃及墓穴碑铭,其实是一件赝品,这一事实后来被古埃及学家所证实。

    此外,范安达还驳斥了关于泰坦尼克号不会沉没的断言,并促使他的手下赶赴现场报道这次海难——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抢先发布新闻的范例。

    另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范安达甚至给自己配备了军事地图,并从中查找战斗线索,他竟然预见了后来的几次重大战役,并提前指派他的记者实地采访。

    《纽约时报》在范安达先生领导下的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在业界一枝独秀、无与伦比,也为日后时报的卓著声望贡献良多。”

    斯皮尔伯格点了点头,换了个话题,“《纽约时报》成立上百年,多次参与到重大的历史事件中,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迪恩巴奎特摊开手,“当然,就拿《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为例,当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该案的判决堪称美国新闻史上里程碑式的判例,由此确立的‘实际恶意’原则事实上导致美国各新闻媒体在批评国家公职人员方面获得几乎不受限制的特权。

    1960年,《纽约时报》刊登一则广告,谴责南方几个地区对黑人平权运动的压制,并且指责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警察执法不公。

    蒙哥马利市的公共事务专员沙利文提起诉讼,认为广告侵害了他的名誉权,并要求法院判决《纽约时报》向他赔偿五十万美元。

    时报不服判决,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

    当时的布伦南首席大法官认为:阿拉巴马州宪法在保护言论自由方面存在缺陷,公共官员因公务行为受到批评,其针对批评所提起的诽谤诉讼中,州法院未能保护宪法第一和第十四修正案所要求的言论和表达自由。

    因此,法院最终判决,本案被告沙利文提供的证据在宪法意义上不足以支持对其有利的判决,这一判决,不仅适时挽救了《纽约时报》,还推动美国新闻界真正担负起监督zf、评判官员的职能。

    按照美国宪法,美国联邦zf立法权属于国会,执法权属于行政,司法权属于法院,这三者相互独立。

    如果zf要管制新闻,执法部门必须有法可依。

    在两百多年的美国历史上,美国联邦zf和新闻界的冲突持续不断,但始终处于下风,其关键的原因就是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存在。

    美国的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原因就在于全美百千种行业中,能得到宪法保护的只有新闻业——这一独特的地位也让记者成为制约和监督美国zf、保障民权的核心和中心力量。”

    然而,迪恩巴奎特的这个案例并没让斯皮尔伯格露出笑脸,扭头跟两位编剧私语了几句,歉意的笑了笑,“巴奎特先生,你应该有了解,电影的剧情需要张力,这个案例显然不能提供剧情推动需要的刺激点,还有没有更富有冲击性的案例?”

    迪恩巴奎特,想了半天,不太确定的问道,“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当年那起著名的五角大楼泄密案?”

    斯皮尔伯格来了兴趣,推了推黑色的圆框眼镜,“当然记得,也许这是个不错的主体~”

    迪恩松了口气,“1971年,《纽约时报》收到一份有关樾南战争历史的美国国fang部秘密文件的复印件,其全称为《关于樾南问题的美国决策过程》。

    当时,《纽约时报》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向公众披露这份‘五角大楼密件’,一时间轰动全美。

    这份关于五角大楼文件的报道令时任‘水门’总tong陷入窘境。

    于是,‘水门’总tong以国家安全为名,要求《纽约时报》停止发布相关新闻。

    但《纽约时报》援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拒绝妥协,并与美国zf对簿公堂,最终胜诉。

    时报所援引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全文是:国会不得立法——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侵犯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或向政府陈情请愿申冤之权利。

    其中,不得立法侵犯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内容,又被称为‘言论自由条款’或‘出版自由条款’。”

    他在说的同时,编剧立马从百科中调出了当年的“五角大楼泄密”案的资料:起因是越战扩大化,1968年‘水门’总tong竞选时,信誓旦旦地向美国人民保证,他上任后将收缩美国在樾南战场上的军事力量,并最终结束这场不得人心的战争。

    结果,‘水门’总tong上任后,却仍然支持这场毫无结果的战争,同事把死要面子的美国zf拖入了无底洞,疲惫不堪,难以自拔。

    因为当时他的一意孤行,继续对他的“樾南化”zheng策寄予厚望,为了巩固阮文绍的地位,必须迅速摧毁北樾南在所谓中立国柬埔寨和老挝的军事集结地,为此他下令对柬埔寨实行秘密轰炸,并用伪造轰炸报告的手段使国会对此事一无所知。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中,国fang部的机密文件被媒体揭露,联邦zf名誉扫地。

    为此,zf试图以“泄露国家机密”等罪名起诉新闻报导的编辑,以期挽回些面子,但最终,法院顺应民意,没有对渉事编辑和记者采取惩罚措施,而是保护了他们的言论自由权。

    不过,在资料调查中,编剧发现,当年这起泄密事件最先报导的报纸是《华盛顿邮报》。

    这就有些尴尬了,出于剧情考虑,也许将《华盛顿邮报》作为背景更符合逻辑。

    可斯皮尔伯格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大导演,还是一位非常懂得资本运作的商人,只见他飞快的给编剧使了个眼色,删掉了资料,扭头对杨橙道,“jan,如果你不介意的话,电影可能会引入《纽约时报》的竞争对手,使得剧情冲突更加戏剧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