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素闻赵将军勇武善战,今日得见,果名不虚传!”楚王说着便将赵广引进淮阳城内。
吴国叛军原本打算拼死一击,攻下这淮阳城,谁知赵广日夜兼程,一路追杀在后,丝毫不给剩余叛军机会。叛军刚一集结,立即就被追击的赵广打散,如此三番,连吴王都不知所终,叛军又何敢再战。为了避免残余叛军祸害百姓,赵广又将手下的将兵拆成数支,继续在淮阳附近剿寇。
“楚王殿下为神州阻隔叛军数月,才是大功一件。正因殿下操劳,我神州将士才能顺利截断叛军粮道,将其一举击溃。如叛军攻入淮阳、睢阳两地,那才真是神州的劫难。”赵广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如此应对道。
“赵将军过谦了,请一同到城中饮酒相庆!”楚王笑着相邀。
“殿下,眼下神州各处叛军并未肃清,赵广不敢有丝毫怠慢,饮酒相庆一事,权且记下吧!”赵广委婉的拒绝道。在赵广心中,神州经此一役,已是场不小的劫难,二十万的吴国子民转瞬间就化作了尘土,也不知北地观望的狼族会不会趁此出击。赵广此时只想尽快结束这内战,回到边地把守疆土。
“既然如此,寡人便将珍馐佳酿送往赵将军营中,犒赏三军,赵将军就不要再推辞了。”楚王见赵广执意不肯入宫,便换了另一种方式继续笼络他。楚王明白,这次诸国叛乱,那些叛国兄长怕是都要失地身死了。而自己此次的功劳,正如那边将赵广所说,是神州第一等。自此神州全域内的威望,除去兄长轩帝,又有谁能及得上自己?
“诺!”赵广知道不能再推辞不受,便简短的以军礼应道。
“或许……,或许真如母亲所说,我也能继承神州大统。”楚王将赵广送出城后,心中又不禁冒出这个念头。“要不是那个姬兴,也许我早就继承了。”忆起姬兴曾当着母亲的面,驳斥传位于自己,楚王恨不得杀了那人。“可谁想哥哥偏偏倚重于他,此次平叛还封他为大将军,其中莫不是有什么深意?对了,还有那只听天子号令,不顾我生死的太尉高嵩。这些人千万别落在我的手里。”想到此,楚王恨恨的咬了咬牙。
这次笼络边将赵广,是楚王早就计划好的事。他知道大将军和太尉都是出于西京权贵世家,因此誓必死效皇权,是绝不会被自己收买的。可这边将赵广却大为不同,虽也是世家子弟、实力超群,却远在边地,从来不受朝廷重用。“如果这样的将军被自己收在账下,日后登基岂不是更为稳妥?”楚王王庆不禁想起丞相梁煜曾说过的话:“那叛国的吴王手下,可有与高嵩匹敌的领兵帅才?”,今日细想起来,果然一语成谶。
楚王命人将劳军吃食送往城外赵广军营,又特别嘱咐必须营中的赵广三子赵敢接收。起初赵敢还颇为诧异,为何楚王特命自己接迎?可听楚臣言说,将军不在时,这样才符臣礼。赵敢听此,才也欣然接下犒赏三军的酒食。此时的赵广真的不在中军大帐,而是到淮阳附近各地巡查去了。可这楚臣临走时,又在衣袖中取出一个锦囊,恭敬的双手奉到赵敢手中。这一举动,不禁又令赵敢起疑了。他虽想当场拆开锦囊,可谁想这楚臣又说了一句话,阻止了他。
“这是先前将军一并应下的事,只有赵将军本人才能拆开。”赵敢听此,也只能作罢。
赵广当晚回到大帐,当着赵敢的面拆开了锦囊,可他的面色,顿时凝重起来。原来这锦囊中取出的,是一块楚国制的军印。而这军印上,分明篆刻着“大将军印”四个大字。赵敢看到印上的这四个大字,也不禁大惊失色。他忙跪下道:“属下不知,属下有错,属下这就将此印退还……”一向桀骜的赵敢竟连说了这许多“属下”,因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原本已为朝中将军,却私自接受诸侯王的将军印,而且还是“大将军”印,在这微妙的时刻,难道也是要谋反吗?
虽然诸侯王也有独自任命将军的权利,甚至诸侯国自立三公太尉亦可。但那毕竟要上报朝廷,经过朝堂允准。此时楚王竟私自将平时未有的楚国“大将军”印制出,并直接赠予边将赵广,其居心已不言自明了。
“敢儿,不用去了。”赵敢没想到,一向严苛的父亲竟制止了自己。
“可是父亲,这么重大的事……”赵敢有些不敢相信,刚才的话竟是出自父亲赵广口中。
“勿须多言!”赵广又一如往常的简洁回道。赵敢听父亲这样说,才相信眼前的人果然是赵广。
“敢儿,即便你今日去了,也不会有丝毫改变,懂吗?今日之事,休再与外人提起,切记!”赵广特别叮嘱道。他知道楚王一定是早有预谋,否则也不会多番相邀,赠予酒食。最终连劳军的酒食,都是趁自己不在时送来。
“诺!”赵敢强装做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回道。
可怎么可能什么事都没发生呢?赵广刚一离开楚国,整个神州仿佛都得知晓了这个消息。“赵广私受楚国大将军印,意图不明。”这样的消息自然不可能是赵敢说出去的,那必然就是楚王,想让世人都知道,连赵广这样的四等边将,在他王庆眼中都非常重要的。
赵广不会做丝毫辩驳,因为他知道,当今国主轩帝认定的事,任谁言说都不会起到作用。那刚刚被害的御史大夫孟丘就是先例。假如轩帝已认定自己和楚王勾连在一起,那辩解又有何用?如若他本就不信,又何须辩解?赵广知道,自己必须尽心做好应做之事,那就是完成诸国的平叛。
吴军一溃千里后,吴王本以为通过多年经营,能够保全性命。可谁想吴国更南的异族只认钱财,竟应了朝廷悬赏,捉拿叛国的吴王。这大概就是吴王只用钱财收买人心的恶果吧。一代枭雄,最终竟被异族砍了头颅,拿去换了赏钱,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
得知吴国溃败的赵国和齐地诸国,反应各不相同。由于韩当劫了泗口粮道,转攻齐地,曾被胁迫叛国的胶东王,第一个放弃了抵抗。接着齐地的淄川王和胶西王也接连开城投降了。最可笑的是那济南王,空有大志,却毫无掌控整个齐地的实力。吴国叛军被剿灭不出一月,他自己竟也向京师投降了。虽然齐地的诸王都未拼死抵抗,但毕竟已背叛了神州,迎接他们的,只有失地身死。
最令轩帝意外的是,几股叛军势力中最小的赵国,竟然誓死不降。这赵国坚守城池,竟然已近秋日,这令轩帝不禁大为震怒。他特命平叛齐吴的各路京师合围赵地,身在太尉高嵩账下的赵广自然也必须前往。
如果说赵广最恨哪国的叛军,无疑就是这赵国。因这赵国同赵广把守的陇西一样,皆是北卫狼族的钢铁屏障。可此时,它竟背叛了神州子民,北联异族。要知狼族曾给神州子民带来多少苦痛,同为边地的赵国又怎能不知?可赵王却一意孤行,先是截杀和亲公主,后又叛国待援。这样的狼子野心,即便有再多的铁卫坚守,也不过是神州的祸害。
最终诸将决议,水淹赵国都城邯郸。虽然赵广也可惜邯郸城内的百姓,可此时已管不了那许多,只怕拖到秋收,还会有更多的神州子民因久战而死。
秋日的洪水倒灌入城,将邯郸浸成一片汪洋,守城的叛军即便再效死力,也无法阻止京师的大军。赵王眼见城破,知道不能苟活,便抱着那块和氏璧自杀了。
羽不敢相信,自己入伍还未满一年,已成了身经百战的百夫长。可他丝毫未感到自豪,因为他手上沾染的,都是被诓骗叛国,神州子民的鲜血。结束了诸国叛乱,羽随高太尉的京师返回了都城西京。他受到了英雄般的迎接。可羽却再次迷茫了,这就是他想象中的英雄吗?
(.. = < r='://..'>笔趣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