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二百五十五 渭州秀才

    皇帝看来很急眼,第二天就遣使往天坛地坛昭告天地,也于街头发布谕旨,声言皇帝让三皇子从李不弃作学问才让其出宫,并无掳夺其皇位继承权的意思,黄河改道完全是自然现象,朝廷已经在商讨完全停止陕西大木采伐的事情。

    在宰相值房,文彦博见庞籍走进来便问:“市井流言可消停了吗?”

    庞籍说:“刚才有人来报,都说市井中皆言此前谣言是两个秀才瞎捉摸。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也有别的议论。尤其是一些士子在说出了黄河改道这等大事,虽然不是为了皇子的事,也是朝中出了奸佞。天人感应啊。”

    两个人都有些哭笑不得。天人感应本来是他们经常拿来制约皇帝的,但是现在不敢拿皇帝说事儿啊,一说皇帝失德,那就容易扯到皇子身上。可是如果皇帝没有错误,那下面宰执就必须要背锅,就看皇帝是拿文彦博一个人开刀,还是把宰相和参政双开了。

    “陕西停了伐木也罢。”文彦博没头没脑蹦出来一句。但是庞籍却闻弦歌而知雅意。按照清源书院的理论,黄河改道就是上游植被破坏造成的,这事儿不应该宰相负责吧?

    以前庞籍为了制约皇帝对清源书院的理论呲之以鼻,但是这是两人现在能渡过难关的最佳救命稻草了。庞籍还有满腹的抱负,也不想因为这个无妄之灾再到地方上转悠。所以他附和到:“是啊。可以先施行来看看。”

    门外有人禀报:“相公,又出事了。”

    “进来,出了什么事?”

    那个小官进来禀报:“刚刚有个陕西渭州的秀才在街上散发揭帖,声言黄河改道和近年水旱灾害,还有地震皆是因为大宋重文抑武,造成阴阳失衡,上天降下的警示。”

    “这是哪个浑说?”庞籍怒了:“重文抑武是祖宗定下的国策,也是一个秀才可以褒贬的?”

    “他揭帖上说,太祖太宗只说崇文,从未说过抑武,都是后来的官家和朝中奸臣弄出来的抑武之策。因为抑武太过,只能用搜刮的民脂民膏喂养辽国、西夏,丢尽了汉家祖宗的脸面。因此上天看不下去了,这才有接连的灾异。”

    “嘶”文彦博和庞籍都倒吸一口冷气——这人还真敢说!

    文彦博气得胡子都快吹起来了,吩咐道:“此等胡言乱语的狂徒,还不让开封府拿了,问他是何居心?”

    “启禀相公。那秀才就在御街上当街而立,说是等着开封府来拿呢。现在御街上围了好多百姓看热闹。”

    “……”

    文彦博和庞籍都觉得脑子不够使了。这么多年来大宋崇文抑武深入人心,怎么会跳出这么一个异类呢?而且还这么决绝?这肯定不是邀名的,反对崇文抑武的国策必定要得罪整个士林,一个秀才不可能不知道。两人都预感到这次可能比上次两个秀才为三皇子出头还要棘手。

    李不弃也立刻得到了消息,不禁给杨四郎的大手笔惊呆了。上次说皇子的事儿还在皇帝和文官们的容忍范围之内,也有很多文官本来就是不赞成把三皇子撵出宫的,所以两个出头的秀才不会有任何损失。但是这次是挑战大宋几十年形成的国策,是挑战整个大宋士大夫阶层的共识,出头的人一定要付出惨重代价的。所以他只是想用流言的形式争取群众,恶心一下士大夫们而已。

    现在李不弃很担心这个给推出来的秀才会扛不住以后的压力,把收买他的人给卖了,那样可能会有麻烦。

    因为这事儿也算是警察司管辖范围内,所以李不弃名正言顺派人去监视着,也算是保护措施。那边的消息几乎是实时传递回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越来越放心了。

    有人过去和那秀才辩论去了,自然说崇文抑武是立国之本之类吧啦吧啦的。那个秀才只咬住问如果不是崇文抑武错了,那么黄河改道这样动摇国本的大灾害是上天要警示什么事情。答不上来?那还辩什么?

    人多啊,总有人有办法。有人就说这次大灾是朝中有奸臣,或者皇帝失德,但绝对和崇文抑武没关系。秀才就问大宋出了宰相丁谓那样祸国殃民的大奸臣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大灾,那么皇帝到底是在什么事上失德,谁又是比丁谓还大的奸臣?这下又不好回答了。

    比宰相还大的奸臣,是谁啊?真的没有啊!

    水灾,旱灾轮换着来,从太宗后期就开始了,持续了几十年,经历三任皇帝。难道说三任皇帝都是昏君?那大宋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天人感应这种虚无缥缈的事儿就不能辩论,谁先挑起事儿来把帽子扣下来谁就占了优势。但现在辩论的优势暂时牢牢被这位秀才掌握着,李不弃能感觉这位秀才是准备充分,似乎不是被收买那么简单,心中这才稍安。

    连广智从外面归来,来到李不弃的公房,问“御街上有个秀才在舌战群儒呢,你可知道了?”

    李不弃说:“知道了。这个秀才好大胆子,这是挑战整个士大夫啊!他的前程算是完了。”

    连广智却摇摇头:“前程对他来说早已经不重要了,今日能一吐胸中块垒,想来他心中也好受些。”

    “哦?此人你认得?”

    “都是陕西人,且他在京多有活动,自然知道他。此人家住渭州,家资不少,那年元昊入寇,他一家只有他一人逃脱,其余男女老幼十多口被屠戮殆尽,死状极惨。他妻女被掳走生死不知。本来他还存着官军平了元昊夫妻团聚的心思,可是后来议和就彻底没了希望。自此后,他便来到汴梁出没于各高官门上,希望官军能平定西夏为他家报仇,找回家人。他大概也去过你府上,只是你常不在家,他又知道你是和士大夫都不相能的,所以去的不多,你才不知道他。”

    “想来他这几年在公卿门上必然受尽了白眼和冷嘲热讽,肚子里怨气定然不少,借着这次发泄出来……嘿嘿,此事小不了啊。”

    原来中间还有这些曲折啊。这么说这位秀才做这事理由充分,就算有人怀疑也怀疑不到李不弃头上。他李不弃就可以稳坐钓鱼台看戏了。

    当天,在有心人的推动下,汴梁的百姓们都把这事儿作了谈资。不过汴梁从来不缺乏话题,这种与小民不相干的事情只要三五天就会被人淡忘,如果想趁着此时教育一下老百姓不要继续给那些士大夫的胡话欺骗,就要再加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