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Td></TABLE>
司徒王允计连环,铲除董贼功最贤;
不赦西凉终身死,空谷渔樵作笑谈!
话说这一首打油诗正是小a我本人所作,说的是本家王司徒被杀身死的故事。
那司徒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山西王氏自古以来就是名门大族,在汉朝的时候也一直是官宦世家。王允少年时就立有大志,要建功立业,所以他勤于学文习武“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与他同郡的学者郭泰曾经评价他说道:“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也由此与王允结为至交。
王允十九岁的时候出任郡吏,他性格刚毅嫉恶如仇,当时晋阳地区有一个小黄门叫做赵津的,依靠宦官的后台横行霸道,为害乡里。王允在得到当时太原太守刘质默许的情况下,把他抓来当街杀了为民除害。这件事也成为第一次党锢之祸的起因之一。
后来宦官们向桓帝谮诉,皇帝震怒,将刘质处死,王允的仕途也因此而中断。王允感念刘质的知遇之恩亲自为刘质送葬发丧回平原。三年以后,王允复又出仕郡吏,却又看不惯时任太原太守的王球买卖官职的做法,当面指责王球贪赃枉法。王球大怒将王允收监,打算处死王允。幸亏当时的并州刺史邓盛,听说了王允的才气名节,命人飞马驰书来见王球,下令释放王允,并且征辟王允为别驾从事。
王允也因为这件事而出了名,得到了“三公并辟”的殊荣。最后王允以司徒高第的身份出任侍御史,正式开始进入朝廷权力中枢。
中平元年,黄巾贼起,朝廷特选拜王允为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等为从事,讨击黄巾别帅,大破之”。这里所说的“黄巾别帅”具体是谁史书没有记载,估计还应该是豫州地区的黄巾首领波才或者彭脱的藩属部队。王允第一次正式带兵打仗,表现极为出色,不但与皇甫嵩朱俊等一同受降了几十万的黄巾军,还意外得到了中常侍张让的宾客与黄巾军贼首往来的书信。王允以此怀疑张让暗通黄巾军,当即向皇帝禀报要求彻查。汉灵帝大怒,斥责张让,却并没有治张让的罪,而王允自己却因为这件事埋下了祸根。第二年张让找了王允的一个事故,将王允治罪下狱。适逢大赦,王允复为刺史,可是不到十天的时间又以其他的罪名将王允逮捕。朝中许多大臣一面替他求情,一面又劝说王允不要太过固执不如韬光养晦先放弃跟宦官作对。王允的下属也来狱中规劝他放下面子名节向张让认错,以保全性命。可是固执的王允根本听不进去,下属无奈地对王允说道:“你这样固执下去,与其在监狱里受尽屈辱还不如喝一杯毒酒死了算了!”王允大怒说道:“吾为人臣,获罪于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朝臣们拿王允没有办法,又不忍看着他被迫害,就继续向灵帝求情。以大将军何进、大尉袁隗、司徒杨赐为首的朝臣们共同上疏请求赦免王允,并且以“孝文纳冯唐之说”和“晋悼宥魏绛之罪”的典故来恳请灵帝,这才终于保住了王允的性命。当年冬天皇帝下令大赦天下,却唯独没有赦免王允。大臣们又再次向汉灵帝求情,才终于在第二年初释放了王允。
得脱牢狱的王允,预感到张让等人并不会善罢甘休,在众人的劝说下变易名姓逃离了京城,躲藏在河内、陈留之间。
这一段时期的王允,其性格不但固执,而且刚正不阿;虽然不苟言笑,却有一身的正气。这些虽然成就了他的名节,却也造成了他身陷囹圄几近丧命的凄惨境遇。也可能正是这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让他成熟了起来,在之后的仕途中变得城府极深。
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王允以为汉灵帝奔丧的名义返回京师,而实际上却是受到当时掌权的大将军何进的征召一起密谋诛除宦官。何进召王允为从事中郎,后转河南尹。可是没有多久,何进谋事不密被杀,却引来了西北大鳄董卓进京。面对杀人如麻的军阀董卓,这一次王允没有选择针锋相对,而是选择了隐忍不发等待时机。王允的这种隐忍和屈意迎附终于换来了董卓对他推心置腹一般的信任。在当时,董卓对王允的信任可以堪比蔡邕,有些方面还要甚于蔡邕。董卓废帝另立以后,封王允为太仆,又迁守尚书令,后来又代替杨彪兼任司徒。迁都长安以后,又查录入关之功封王允为食邑五千户的温候。当时董卓为了盗掘皇陵暂时留在了洛阳,他委托了王允代为处理长安朝中的大小事物,就算是后来董卓住在郿坞的时候,长安城中大小事件都要向王允禀告。
于是王允顺理成章的等来了除掉董卓的好机会。董卓因为一个婢女而得罪了自己非常信任的“保镖”吕布,进而又失掉李肃的忠心。于是小说中未央宫受禅台上一场政变在王允的蓄意安排下正式发生了:
董卓遥见王允等各执宝剑立于殿门,惊问肃曰:“持剑是何意?”肃不应,推车直入。王允大呼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两旁转出百余人,持戟挺槊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坠车,大呼曰:“吾儿奉先何在?”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曰:“有诏讨贼!”一鼓直刺咽喉,李肃早割头在手。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将吏皆呼万岁。
这一刻的王允志得而意满,也的确达到了他个人人生中的权利巅峰。据《资治通鉴》记载,董卓死后,汉献帝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两人共秉朝政。
然而这个时候的王允却做出了两件错误的事情
首先,他独占其功,居功自傲。王允本就生性刚烈,嫉恶如仇。董卓即死,他就认为没有什么大难了,于是在对待群臣的时候,从来都是“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于是下属都不太拥护他。而且他不但将除掉董卓的功劳据为己有,排挤尚书杨瓒、仆射士孙瑞等,就连立有大功的吕布都甚为轻视,以剑客视之。这使得王允失却了人心。
然而最主要的,还是王允对待董卓旧部安置问题的犹疑不定。按照常理来讲,王允的性格应该是处事雷厉风行的性格,可是在面对董卓的旧部西凉军的安置问题的时候却犹豫不决。他起初想要赦免西凉军,而吕布却害怕自己会被西凉军打击报复,就向王允建议尽杀董卓部曲。王允虽然没有同意吕布的建议,但也因此而打消了赦免西凉军的想法。在当时的西凉军首领董卓女婿牛辅死了以后,军队内部一片混乱,以李傕、郭汜、樊稠、张济为首的西凉军向朝廷请求赦免他们,王允却以“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而拒绝。紧接着王允又开始计议要解散西凉兵,或许这正是王允的“安之之道”吧。不过却得到大臣们的坚决反对,众人说道“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则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因使留陕以安抚之,而徐与关东通谋,以观其变。”皇甫义真就是皇甫嵩,曾经征讨西凉王国之乱,并且大获全胜,而且皇甫家族久在西凉为将,在西凉军中拥有一定的威信,可以说是当时接管西凉军最好的人选。然而王允却以一套与众不同的理论反驳大臣们,他说道“不然。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甚不可也。”
真不知道这个王允到底是因为当时交通信息闭塞,还是他自己天真愚蠢的透顶,在当时,被他称为“吾徒”的关东诸侯们,已经纷纷拥兵自立互相征伐,打的一塌糊涂,根本就没有人会关心朝廷皇帝的安危。
就在王允想赦又不赦,想解西凉兵权,又犹豫不决的时候,西凉军内部开始恐慌了起来。李傕、郭汜等人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利用这种恐慌笼络人心,声言朝廷欲悉诛凉州人,使得人人自危拥兵自守,又互相转告说道“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蔡伯喈就是蔡邕,而丁彦思却史无所载,不知何许人也,估计应该是和蔡邕一样受到董卓牵连而死在王允所主宰的朝廷之下的一位知名人士。
于是乎,一场新的,以为董卓报仇为名义的西凉军叛乱就此开始了。李傕、郭汜等人各率兵数千向长安进发,王允听说以后派遣徐荣胡轸仓惶迎战,却由于胡轸的反水,直接导致新丰之战失败,名将徐荣战死在乱军之中,而长安城也失去了最后的屏障。李傕、郭汜一路向长安城挺近,沿路收兵,等到长安城下的时候已经拥有了十数万军队,可谓是望风披靡,并且与樊稠、李蒙等合兵一处攻打长安。
这时负责长安城中军事指挥的正是吕布,他依靠着城池的坚固城防,坚守了八日,没想到军中叟兵内反,打开城门引李傕进城。经过巷战,吕布战败出逃。临走的时候想要王允一起逃走,王允却固执地说道“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于是他保护着汉献帝据守在宣平城门楼上。李傕、郭汜、樊稠、张济、李蒙、王方等一干董卓旧将团团围住城楼,小说中这样写到:
允自宣平门楼上跳下楼去,大呼曰:“王允在此!”李傕、郭汜拔剑叱曰:“董太师何罪而见杀?”允曰:“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汝独不闻乎?”傕、汜曰:“太师有罪;我等何罪,不肯相赦?”王允大骂:“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二贼手起,把王允杀于楼下。十年五十六岁。
虽然这一段只是演义,但推敲想来与史实也算合情合理。据《三国志》引《张璠汉纪》记载,李傕等“诛允及妻子宗族十馀人。长安城中男女大小莫不流涕”于是汉献帝大赦天下,李傕、郭汜、樊稠、张济、李蒙、王方等辈尽皆封侯拜将。
于是汉末历史上最最混乱不堪的,以西凉二三线军阀将领为首的“奉朝廷以正天下”的后董卓时代,就这样,在王氏一门的鲜血上,拉开了序幕。
王允,少年时立有大志,一生都在为了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而努力奋斗,可是他一生坎坷,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碰壁,乃至焦头烂额,甚至身陷囹圄。他的心似乎也在这种坎坷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明争暗斗和阴谋诡计的梦魇也不停的渲染吞噬着他的初心,或许这也可以称之为成长吧!
而这种成长虽然让他在之后与董卓的政治*斗争中取得大胜,然而王允自己也在这种阴谋诡计中迷失了自己。他杀蔡邕,据己功,辨不明关东诸侯的动向,也看不清西凉雇佣军人的诉求,最后终于被杀身死。正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终于在学会了忍耐与等待之后,打败左冷禅,称霸了武林,却再也回不去真挚的自我。
西晋学者史学家华峤这样评价过王允“夫士以正立,以谋济,以义成,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分其权,伺其间而弊其罪。当此之时,天下之难解矣,本之皆主於忠义也,故推卓不为失正,分权不为不义,伺间不为狙诈,是以谋济义成,而归於正也。”
然而,当我们“以谋济义成”以后,“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或许还是那句“成王败寇”的成语说的最为**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迁都长安的时候,王允一路护持汉献帝刘协,并且竭尽全力保存了部分的汉代图书、档案以及文化典籍。据《后汉书》记载“经籍具存,允有力焉”。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迁都许县,天子感念王允忠节,下令以隆重的礼仪改葬王允,并且命令虎贲中郎将奉旨吊祭,赐东园秘器,赠以本官印绶,送还本郡。封王允的孙子王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小a斯蒂芬写于2017年9月16日。
</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