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八十章 并州军散

    于是李肃鼓动如簧之舌道:“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之内谁不钦佩?若取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一般。为何要说,出于无奈呢?贤弟岂不闻,良禽择木面栖,贤臣择主而事吗?当今天下豪杰之士,英雄人物多矣!贤弟追随丁建阳……哼!如何建功立业?”

    “唉!难逢明主啊!”

    难逢明主,我就给你明主!

    接下来,李肃继续花言巧语,把董卓夸了个天花乱坠。主要根据就是陈留王远比刘辩贤明,众所周知。而朝中群臣都支持刘辩,是为了方便控制天子。董卓为国家社稷着想,才建议扶立真正贤明的陈留王为帝。群臣虽斥董卓为叛逆,其实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私心,虚伪至极。

    那吕布本来就不是什么聪明人,被如此忽悠一番后,觉得有些道理,就这样改变了对董卓的看法。

    之后李肃看时机成熟,便先抛出了第一个诱惑,即官位:“如我之不才,在董公手下尚为虎贲中郎将。以贤弟之大勇大才,若依董公,必将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贵不可言呐!”

    李肃再接再厉,又抛出了第二个诱惑,财宝。他掏出了一布袋子金银珠宝,敞开在吕布面前。仅仅是这一袋子,就足以让吕布这个百石吏穷鬼眼睛发直了。李肃心说董大人原本是要送你一箱子的,我怕你看了受不了,这才好心替你“保管”了大半。

    最后便是抛出了第三个诱惑,重视度:“那赤菟宝马原是董公宠爱的坐骑,也是董公特意赠于你的。贤弟大名,董公神驰已久啊!”

    吕布不由叫道:“我说那马怎么有些眼熟,原来是当日董……董公所乘之坐骑!”差点又叫董贼了,好险!

    这董卓果然重视我,连自己坐骑都给我了!

    官位、金银珠宝、宝马。这三样无论哪个都是足以让吕布动心的东西,他哪里能拒绝?而董卓又如此重视自己,自己不去报效他又去报效谁?于是当即答应了投靠董卓。

    这时吕布又犹豫道:“唉!董公如此厚爱于我,只恨我吕布寸功未立,无有晋见之礼啊!”

    李肃心说这还不好办?直接提醒道:“贤弟,功只在你翻手之间呐!董公最想除掉的是谁?你该知道……嘿嘿!”

    吕布一拍脑门,答道:“这个我知道,是赵二赵州牧!”

    李肃不由大汗,心说那个人又不在这,你想杀也杀不了啊!

    只得继续提示道:“除了赵二呢?”心说这下你总该猜是丁原了吧?

    没想到那吕布想了想,试探道:“卢植卢尚书?”

    李肃气得心里大骂,那卢植都辞官了,孤家寡人一个,随便叫个刺客就能解决,用得着你?

    为了防止吕布再乱猜,直接告诉他道:“是丁原,丁建阳!”

    吕布这才转过弯来。

    于是吕布在李肃的说降下,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

    丁原死后,其麾下的并州军马的处置就成了一个问题。无论是董卓还是吕布,都希望他们能投靠过来,一方面可以增强董卓军实力,另一方面,这些人投靠过来后,就成了吕布的私兵部曲。

    吕布带兵投靠的话,可比独自投奔强多了,日后的地位也能有保障,手里也有了政治资本,就如同张辽一样。

    但是问题在于只有丁原才是这支部队的唯一主官,吕布这个主簿以往只能在丁原授意下才能指挥军队。现在丁原已死,吕布当然指挥不动他们。

    于是吕布大呼左右:“丁原不仁,吾已杀之。肯从吾者在此,不从者自去!”

    吕布自然是希望他们全部留下的,但是这事无法强迫,士兵们想跑的话,他一个人也拦不住。要怪就只能怪李肃吹牛皮,说什么只靠三寸不烂之舌,又说有赤菟马和珠宝就够了。董卓对他有怨气,自然不会再额外派兵过来帮他。

    没有了董卓部队来协助接收,吕布只能听凭士兵们自愿了,他只希望自己以前树立的威望能起作用,能够多拉拢一些士兵。

    结果只有一小部分人投靠了吕布,大部分人选择回乡去了。士兵们普遍觉得,在哪都是当兵,还不如回老家比较安心。

    本来当初丁刺史带他们来这边,就跟他们说是来帮大将军搞政变、造声势的,帮完就回去。等大将军死了,丁刺史又升官了忙着办手续。好不容易办完手续了,又说董卓乱政,要诛除逆贼。现在丁原死了,可算能够回家了!

    而军官们却普遍不这么想,这些军官在商议之下,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在丁刺史这熬出头来,现在灰溜溜地回并州去……回去吃土么?

    并州之前的历任州长官都不是贤明的,有才能的人往往被埋没,吕布就是一个例子,还有张辽、张杨。是丁原慧眼识珠,才把他们这些有才能的人提拔起来。如果他们选择回并州,下一任州刺史可不一定会重视他们!如果只是给穿小鞋,或者扫地出门,还算轻的。就怕拿他们当炮灰,去送死……

    而投靠吕布显然不是什么好主意,那吕布连自己义父都杀,跟了他的话,他又怎么可能会顾念同州之情?

    倒是那赵州牧之前跟丁刺史说过,想要咱们并州军官。咱们不如去投他,人家可是州牧,还是富裕的青州!青州水军的人也跟自己聊过,据说伙食不错,顿顿有鱼吃。

    最关键的是,要是投董卓,那是背主投敌,名声臭了。投赵州牧就不一样了,投靠盟友,天经地义!

    于是他们便去河边找到太史慈,表示要投靠赵州牧。而选择继续跟随吕布的军官,只有寥寥数人而已。

    本来那李肃还劝吕布趁势把太史慈也杀了,那样的话,纵使无法收编他的水军,也可以暂时解除雒阳附近水面上的威胁,那样一来就算真正太平了。

    但是赵二早就跟太史慈交代过,说吕布这个人很危险,每次遇到他时都要小心防范。所以当时吕布想靠近太史慈,伺机偷袭,那太史慈却连连避让,还总是让亲兵挡着,没能让他找到偷袭机会,只得作罢。

    等吕布他们离开两天后,赵二才回来。

    赵二听了这些事,觉得也没什么。本来自己帮着丁原对付董卓,就没指望他能击败董卓。董卓纵横西北多年,武勋显赫,岂是那么容易对付的?更兼他有一流谋士李儒辅助,又岂是区区吕布能比的?

    至于吕布背叛丁原投靠董卓,赵二同样没打算干涉。他想阻止也简单,比如派人伏杀李肃什么的,但没这个必要。

    因为赵二现在是希望董卓彻底掌握朝政的。那董卓如果不能彻底乱政,搞得关东诸侯反对他,那天下也就不会彻底大乱,那样赵二自然没有崛起之机。

    要知道,汉末的天下大乱,是分为一个个步骤、有一个个关键性の事件的。这其中无论缺了哪个关键事件,虽然都无法避免最终天下大乱的命运,但至少可以大大延缓这个时间。

    王朝衰落、地方不断地起义叛乱削弱中央力量、废史立牧给地方不断放权、十常侍与何进同归于尽造成中央权力真空、外兵进京朝廷威信丧失、董卓乱政导致地方诸侯不再服从中央。

    如果缺的事件多了,那天下大乱的时间延后百年也是有可能的,到那时赵二都老死了,指望孙子去争霸天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