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岸畔,徐庆朝着撤离的中军掩杀过去。和
预料的完全一致,他们遭到了殊死抵抗,到底是高阳王府的近卫,而且还护卫王爷在内,表现的格外顽强。如
此一来,徐庆越发相信徐还就在其中,否则虞允文那般惶急指挥兵马抵抗突围是为哪版呢?
于是乎,徐庆所部的进攻越发猛烈了。
汉水畔的剧变自然也引发了其他部曲的疑惑,苏泽率领襄阳守军疾驰而来,徐还遇刺最紧张的无疑是他。
苏家已经与高阳王府深度捆绑,所有的荣耀和利益全都系于徐还一身,断不敢有所闪失。
他万万没想到,好端端的校阅兵马竟然有人叛乱袭击王驾,事发突然,也惊险无比。得知虞允文护卫王爷撤向汉水岸边,他立即带着襄阳守军前来驰援。
冲到江边,他发现了徐庆,那个被他延误军粮却没有半句怨言的家伙。
是他,叛乱谋害王爷?
看到阵中的虞允文,苏泽来不及多想,便指挥麾下兵马,想要闯进去打开一条生路营救徐还。
然而不等他杀入重围,后路便被堵塞了。岳
翻来了,立即将整个汉水岸畔围的水泄不通,最先偷袭中军大帐的王翰横插入战场,将苏泽的兵马分割在一边,根本无法接近最中间的王府中军。苏
泽不由好生焦急,这般情形始料未及,岳翻和徐庆应该都反了。王翰是张宪麾下的前锋将领,难不成岳
飞旧部全都反了?
苏泽顿时冷汗之下,如果是这样,岂非
无力回天!
苏泽心中不由生出了些许绝望,襄汉大部分兵力都是岳飞旧部,虽然改编一直在进行中,却还未到见成效的时候。
最重要的是岳翻、张宪和徐庆几人的威望与能力,如果他们联起手来,其他即便是忠于高阳王府的将领也无可奈何。
至少自己无可奈何,而且
苏泽懊悔不已,自己身为襄阳知府为何没能及早发现异常呢?或者他们的叛乱与自己延误军粮有关?无
论是哪一条,苏泽都觉得自己罪过不过。这
些倒还都是小事,当务之急是徐还的安全,倘若今日高阳王有个三长两短,后果不堪设想。
虽说王府有世子,却只是个小孩子,柔福帝姬和太上皇虽都在,却无人有徐还的威望与才能。
所有人都知道,徐还才是这半壁江山的主心骨,稍有闪失,西军与洛阳必将分崩离析。而等待他们眉山苏氏的恐怕是灭族之祸。该
怎么办?苏
泽焦急不已,抬头看向叛军重围,不由露出了疑惑神色。虞允文在指挥兵马拼杀,可徐还呢?
他才是这支大军的主心骨,虽说身份尊贵,但这等要命的时候,难道不该露面鼓舞士气吗?徐
还从来不是避战畏敌之人,想当年也是亲率兵马上阵,身先士卒也是家常便饭,今日怎么难
道
苏泽心中突然泛起一个念头,岳翻、徐庆和张宪联手谋反,这么大的事情自己没有察觉,徐还也懵然不知吗?想
起高阳王府庞大的情报网络,以及司马靖的老谋深算,徐还的睿智远见,他们怎么可能毫无察觉呢?
那么,现在的情形说
明什么呢?高阳郡王可是以料敌预先,用兵如神而著称的,这些年何曾有过失守,这一遭又岂会例外?而
且徐还来之前也没说什么校阅兵马,完全是临时起意,所以
想到这里,苏泽的神色稍稍舒缓,眼神里多了些许期许。
果不其然,马蹄声在远处响起,成片的火把熊熊燃烧,连成一条火线,从远处逼近过来。
“徐庆谋逆作乱,奉高阳王之命,平叛绞杀。放下兵器者免死,顽抗者格杀勿论。”近
百名声音洪亮的大汉齐声呐喊,即便在嘈杂的军阵中也得听的清清楚楚。激战中的兵卒不由一怔,回头瞧见远处的火光下,高阳郡王的大纛正在迎风飘扬。王
爷果然没有重围之中!
苏泽喜极而泣,岳翻和徐庆却是神色剧变,徐还没在其中,那么意味着
上当了!徐
庆看到虞允文突然不再紧张,终于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不妙,负隅顽抗试图扭转局面是必然选择。
“不要听信,虞允文与张宪勾结,意图谋害王爷”
徐庆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可声音却淹没在潮水般的大军之中,根本没有传出去。更
重要的是,随着熹微的晨光出现,当第一缕朝阳照耀在大纛上的时候,所有人清楚地看到,高阳郡王徐还与统制张宪并骑而立,凝望前方。
到了这份上,还有什么可说的?
张宪所部已经杀入重围,与虞允文所部里应外合,夹击徐庆与岳翻。苏泽也终于摆脱了压制,加入战团,兵力优势很快便显现出来。
岳翻与徐庆顿时慌了手脚,疲于应付,他们麾下许多将士压根不知实情,完全是被误导裹挟,只当是平乱,岂料竟然是谋反。如
今高阳郡王现身,亲率兵马前来平乱,而且是被大军包围的情况下,该当如何似乎不言而喻。听
到“放下兵器者不杀”的呼喊,许多兵卒心动了,也不知是谁率先抛下兵器,紧接着兵器落地声纷纷响起,越来越多的兵卒扔下了兵器,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人在负隅顽抗。
但是在张宪、虞允文和苏泽三方的联合压制下,很快便动弹不得。等到天光大亮的时候,叛乱已经彻底平息。
整个军营逐渐恢复了平静,大部分将士这才知道昨晚的混乱竟是有人胆大包天行刺王爷。只是到底是何人谋反,是何情形,他们并不是很清楚。兵
卒们只知道高阳郡王平安无事,而且指挥有方,轻易粉碎了叛乱。
这就足够了,其他的消息暂时并未披露,徐还这般作为自有道理,他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处置后续。从
军事角度而言,昨晚的变乱实在算不得什么大事,但从政治角度而言,意义非同寻常,必须妥善处置。
对此,徐还已经有了大概的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