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800 垂直起降超音速战机,必须搞

    “按照这种修改,前段进气温度从目前的1420c降低到1380c,燃烧效率跟推进效率只会降低5左右,使用寿命会提升到约700小时……”

    孙宏神色怪异地看着谢凯。

    心中的激动不如震惊。

    谢凯并不是发动机领域的专家,但是人家却能找到问题关键所在。

    不佩服都不行。

    “孙总,降低了5的功率,是否可以满足我们的使用需求?”谢凯关注的不是降低了多少。

    使用寿命翻倍,算起来,也是很大的突破,尤其是推力降低很少。

    “完全可以满足超-7的使用。”孙宏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结果。

    即使震惊,也只能接受。

    他们之前真的没有往这方面考虑过。

    “单发的超-7甲,主要作为高级教练机使用,起飞重量要求不高,空中航程等都可以尽可能降低,没有任何问题;即使双发的超-7乙,两台发动机,也能完全满足使用需求,甚至会因为发动机结构减轻,不影响航程跟机动性……”

    “既然这样,就继续改进这种设计结构,争取找到最优的设计,制造样机进行实验。只有一条,效率跟推重比必须满足超-7乙的使用需求,同时提升发动机使用寿命,让单位使用成本降低下来。咱们空军经费少,不仅要战机性能先进,也需要使用跟维护成本更低,否则空军那点经费根本无法承受……”谢凯仿佛没有什么感触。

    对他来说,无法达到苏联进口的al-31那种1500小时的使用寿命,就缺乏竞争力。

    推力跟推重比都有很大差距,使用成本还很高。

    al-31发动机目前价格也就200多万美元一台,单位成本也就一万多美元每小时;即使这样,对空军来说,飞行成本依然很高。

    rd-33发动机价格便宜,可战机性能降低了很多,成本低,带来的是性能的不足。

    空军不仅装备不起多少先进战机,也承担不起太多先进战机的飞行。

    要是一百架苏-27,每天飞行一小时,仅仅发动机成本,那就需要将近两千万美元,这还不算其他的燃油成本、机场建设成本、战机整体折旧等一系列的成本。

    这些都算起来,成本至少得超过3000万美元。

    这还只是每天。

    这一年下来……

    全国一年军费才70亿美元左右,仅仅百架的苏-27这使用成本都足以让部队破产。

    经济没有发展起来,装备太先进的战机,根本用不起。

    谢凯一直都明白为什么空军宁愿装备落后的战机来训练飞行员,而不是大规模装备先进战机,装备了先进的战机,飞行员一周也飞不了几个小时。

    都是没钱闹的。

    所以,在他们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发动机消耗成本。

    战机在空中的消耗,那都是以万为单位。

    装满了燃油,也飞行不了多长时间。

    发动机使用寿命要是提升不上去,一台发动机动不动都是几百万,这飞机部队用不起,开发出来有什么用?

    “明白……”孙宏叹了口气,“之前确实我们陷入了误区,没有往这方面想过。”

    “这不能怪你们,很多科研,我们没经验,国外也不会把他们先进的经验教给我们。这也是突破。”谢凯并没有去数落对方,“你们取得的成果已经非常大了,一个方向走不通的时候,就调头向另一个方向寻求突破,很多时候会有惊喜的……”

    孙宏深以为然。

    谢凯在知道结果后,直接找了廖东风。

    “全力配合技术团队,老规矩,不用等前一台的实验完成,改进了部分就继续生产样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另外,过阵会有一批苏联发动机专家到这边,提前做好保密工作……”

    “苏联发动机专家?他们是来这边指导我们?乌克兰的那些专家,一个个拽得不行,关键的东西问了也不说……”廖东风对苏联专家不感冒。

    在他认为,任何技术,都需要自己突破,自己掌握。

    自己有了,才是真的有,不求人。

    “不,他们是来工作的,帮我们干活,给他们挣工资。”谢凯的话,让廖东风很不理解。

    还没等他问明白,谢凯就离开了。

    只留下他自己在这里琢磨。

    对于苏联专家,谢凯也没有了以前的热情,毕竟基地里面那批人干活也不认真不是。

    现在涡扇-6g发动机能取得突破,跟那些苏联人谈,也就容易了。

    “垂直起降设计?谢总,咱们现在的设计都花了很多年,如果要重新改型设计,增加向下的起降付诸发动机,会破坏整个现有的结构设计……”霍海源没想到,谢凯在给他们带来好消息的同时,又带来了这么不好的消息。

    谢凯居然提出,要在起飞距离本来就很短的超-7乙上增加升力发动机,后期还需要更换可大角度偏转尾喷口的矢量发动机。

    这不仅是对他们设计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发动机提出更高要求。

    “先把项目搞起来。我们需要先进的舰载战机。”谢凯脸色很严肃,“要搞航母跟两栖攻击舰,就不能没有这东西,否则以后我们没有垂直起降战机可用。”

    “不是有直升机吗?”不是霍海源不想搞这个。

    谢凯提出的,技术上都很难实现。

    国内连基础的涡轮风扇发动机都没搞定,带偏转喷口的矢量引擎,那更是不知道如何下手。

    “直升机要是能解决问题,需要搞这个?再说了,直升机难道可以做到超音速?”谢凯白了这位大佬一眼,“现在建造的航母,如果装备我们海军,哪架战机可以着舰?靠着没有战斗力的超-7a?”

    不是谢凯要瞎搞。

    即将到达的苏联专家,不少来自雅科夫列夫设计局。

    雅克-141的实验还在持续,但是这项目,无法再进行下去了。

    谢凯可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这样的机会就这样放弃了。

    连最早搞出《物理衍射理论的边缘波行为》这种隐身战机基础理论的彼得·乌菲切莫夫,谢凯都给搞回来了,自然不会放弃雅克-141的团队。

    如果无法跟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的专家们合作,最终只会便宜美国人。

    美国人用来抢劫他们盟友的f-35系列,虽然谈不上在三轴旋转喷管设计等方面抄袭雅克-141,设计经验,尤其是升力-巡航发动机的设计布局,来自雅科夫列夫设计局,连f-22使用的f-119发动机,同样受到了雅克-141使用的r-79发动机的影响。

    谢凯深知这一切。

    越到后期,垂直起降的超音速战机所能提现的综合作用也就越强。

    仅仅靠着旋翼直升机,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无论怎么发展,旋翼直升机要想如同喷气式战机这样拥有超音速能力,难度实在是太大。

    还不如搞以喷气发动机为基础的垂直起降的超音速战机。

    何况,旋翼直升机在隐身设计等方面也会受到很大制约。

    “这技术难度太大,之前国内搞过,原本是准备以歼-6为基础,结果搞了一阵,难度太大而放弃。”霍海源提醒谢凯。

    “国内搞过?”谢凯真不知道。

    他知道的就是在二十年后,国内为了发展两栖作战能力,开发两栖攻击舰后,两栖攻击舰出来了,结果没有可以使用到上面的垂直起降超音速战机,仅仅只能使用武装直升机。

    无论是防御半径还是作战能力,都受到严重的限制。

    “对,搞过。在68年,就成立了专门的课题小组,那也是全世界短距垂直起降技术发展最火热的时候,只不过,相比正常滑跑起飞的战机,最终没有多少成功的范例……”霍海源把当年国内搞短垂项目的情况告诉了谢凯。

    目的就是告诉谢凯,这不是容易搞的。

    连国际上那些基础良好的国家,搞出来,也没几款可以投入实用的。

    现在几个国家服役的垂直起降战机,技术已经落后,滑跑起飞的固定翼战机,才是未来。

    霍海源说的是有道理的。

    目前要是搞这个项目,技术难度大不说,也会挤占其他项目的经费。

    可不管他怎么说,谢凯都坚决反对:“现在发动机问题不大了,可以由杨伟团队进行设计优化等,准备设计定型;以超-7乙为基础,增加2~4个升力发动机,不使用可偏转喷管的涡扇发动机,以此解决技术问题……”谢凯的态度很明确。

    没有技术基础,我们可以先搞难度小一些的。

    国际上现有的垂直起降战机,大多数都是老式设计。

    符合未来发展的机型,雅克-141还在继续试飞改进,最终甚至都不会定型就由于苏联解体发展不下去,给美国人做了嫁衣。

    美国f-22估计刚立项,f-35更是没有影子。

    现在就开始搞,才能避免以后两栖攻击歼没有影子。

    “搞什么?你不是都说了,不瞎搞项目了?”谢凯刚回到首都的办事处不久,岳林就怒气冲冲地找来了。

    见面就愤怒地质问谢凯为什么又要上马新的项目。

    “岳叔,这可不是上马新项目,而是改型啊。超-7的改型工作,肯定要持续不是?无论是气动外型向隐身设计的改型,还是技术性能的提升……”谢凯一脸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