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司马献策
话说郭淮借着酒胆论政,说出一番话来。这番话已经放弃了腐朽没落的大汉朝,对陈龙和曹操两股势力推崇备至,在当时的人听来,也算是石破天惊。
司马朗微微发怔的同时,马云騄已经轻声喝道“郭小子胆子不小!休要再胡言乱语,若是让忠于朝廷的人知道,恐怕就是一番腥风血雨。”
郭淮不由得嗤之以鼻道“你们几位里面,还有忠于朝廷的吗?就算是这个圆桌周边所有的人,也找不出一个还对大汉朝抱有幻想的。曹孟德挟天子,还不是为了令诸侯,难道真的是忠于汉朝的小皇帝?”
马云騄不得不承认郭淮说的有理,就算是让人知道郭淮不忠于汉室,恐怕也没人来追究他的责任。只因为天下早已分崩离析,改朝换代只是迟早的事情。乱世之中,只有绝对的军事力量才能话事。
绝对的军事力量,离不开人才建设和铁腕统治,这一点上只有曹孟德能够与陈龙抗衡。唯一不确定的因素,是陈龙还没有如此迅速的扩张能力,毕竟各地的军阀也都拥有重兵。若是集合全体青龙兵,势必能击溃某个地方军阀,但战争之余,荆州大本营势必空虚,人口也需要恢复的时间,所以目前还是守城的阶段,根本无法大举出击。
反倒是曹操占据了人口繁华的地带,若能在决战曹操之前,迅速拿下益州和雍凉二洲,然后集合重兵在长安、宛城、汉中、江夏一带,没有后顾之忧,整个战局也许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西至东,沿黄河、长江两线顺流而下,可在任意一点登陆作战,中间辅助以重兵攻击合肥、寿春一线,曹操必定抵挡不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有没有兵力和时间先拿下益州和雍凉二洲。
想到此陈龙心中一动,郭淮的话里也有迅速解决天下纷争的建议,就是青龙军与曹操联手,先解决各自地方的诸侯,当天下两分的时候,就是与曹孟德的统一决战。陈龙不由得认真思考起来,与曹孟德可能联手吗?
想到此不由得微微摇头,以张宁和蔡文姬与曹操的大仇,若是自己与曹孟德联手,还不闹的家里鸡犬不宁?反过来一想,若是能因此止息多少杀戮和无谓的干戈,挽回多少民众的生命,自己的小家又算得了什么?
想到此不由得一阵头疼,司马朗的声音忽然想起,打断了陈龙的思绪,司马朗道“某幼年时逢董卓之乱,受父命带领家属逃离董卓,又迁往黎阳、温县等地,四处躲避刀兵,见到多少白骨残尸、残垣断壁。百姓流离失所,亲朋分崩离析。避难之前,吾父时任大汉朝治书御史,曾被董卓限制,吾父请求董卓,让我以长子身份带着家人返回家乡温县。但朝中小人当道,告发吾欲要引家族逃亡,被西北军抓住去见董卓,董卓责问我说‘你和我已去世的儿子同岁,年级小小为何要背叛!’,在下回答说‘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乱中辅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秽乱,举荐了许多贤士,这的确是虚心深虑,即将成为复兴社稷的治世啊。但是随着威德的隆重,功业的著大,而兵灾战乱却日渐严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连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乐业,因此要抛弃住家田产,四处流亡躲窜。虽然已在四方关口设置禁令,以重刑加以杀戮处罚,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风潮,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想回故乡的原因。希望明公仔有所借鉴,稍加反省深思,那么名声就可像日月一般的荣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董卓听完深感满意,也说‘我也有这种感悟,你说的很有道理。’这才放了我,还像我的父亲夸赞我,让我父亲在他手下安心立命。”
众人听说司马朗还有这么一段与董卓接触的历史,都仿佛间看到了董卓当时的獠牙和血腥,不由得屏住呼吸,听司马朗继续说下去“某虽暂时以托词哄骗过董卓,但也知道董卓虎狼之心,也一定会败亡,唯恐自己会长期被留下,便想办法贿赂董卓身边的办事官员,终于回到家乡。回到温县之后,某又向乡中父老长辈们建议,河内郡与京城相邻,董卓与关东起兵群雄之间的战火一定会波及于此,这里将会成为乱世战乱频繁之地。不如趁道路尚通之时,先到黎阳投靠统领兵马的乡里姻亲赵威孙,然后观察时势。但是父老长辈们都恋旧,不愿意跟随司马朗离乡背井,只有赵咨带着家属和某一起前往。数月之后,关东诸州郡起兵数十万人,大军都聚集在荥阳及河内郡,群雄们因各怀鬼胎,所以难以统一行动,因此有些士兵便劫掠当地百姓,造成家乡人民的死伤超过半数以上。之后关东联军虽然解散,但荼毒已深,黎阳凭借兵马得以自保。”
“兵乱过后,吾才带着家属回到温县,当年却又发生饥荒,百姓人民相食,吾父亲终于自董卓处逃归,收留抚恤宗族众人,吾代替父亲教导诸弟,因此司马家没有因为世道衰败而家业凋零。方今天下家族如我辈,也只有如此依靠军队才能自保,因此一支好的军队,能扶助百姓的,才能担起天下的责任。否则兵乱之后让天下纷争不休,百姓无所适从,生命没有保障。”
“吾观天下治军之严,对百姓环境之宽松,非荆州地界莫属。若是我来挑安居乐业的乐土,我也愿意首选荆州啊!若说到统一天下,也只有与民生息才是王道!”
一番话说得众人都是若有所思,陈龙心中大喜,忽然微笑道“听说司马八达,都是人中龙凤。伯达有弟仲达,吾早有所耳闻,敢问这回怎么没跟随伯达一起来听郑师讲课?”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