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舒拟定的題目有: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培训、农业规模化经营等等.都是近期国家农村工作方面的大课題.绝对可称得上走在全省前列.
伊海涛虽说是由文章步入政坛.在官员里面也确是写作高手.可写文章也与唱歌、打拳一般.讲究个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常练常熟.自从当上常务副市长之后.客观上事情多了.工作繁忙了.主观上也因为有了谭广德、王少磊和楚天舒这样满意的“替身”.很多文稿就不再亲自动手了.
按照平常写作讲话、材料的套路.一般是由秘书提出几个題目和大体思路.交由伊海涛斟酌确定下來.就算万事大吉了.
可对于这篇文章的选題.伊海涛却是慎之又慎.不肯轻易认可.
“小楚.你拟出來的几个课題好是好.但是.有一样你可能沒有考虑到.而且是犯了大忌.”伊海涛连连摇头.摆出了一副在课堂上授课时老师提问的架势.
楚天舒瞪大了眼睛.也摆出一副认真听讲的架势.等待伊海涛的下文.
“这篇文章取得乔省长注意、重视当然非常重要.可也不能像上次给南书记讲课那样而得罪了另外一些人.产生了太大的负面效应.”伊海涛说.
“负面效应.你是说别人会忌妒.”楚天舒不解.
“眼红忌妒那只是小事.若是被人家抓住明显破绽当成攻击的武器.那就可能得不偿失了.”伊海涛明显还心有余悸.
楚天舒当然知道.伊海涛所指的“人家”是唐逸夫等人.迎接南延平视察为伊海涛博得了一些声名.但唐逸夫却利用汇报材料一事挑拨了朱敏文与伊海涛的关系.进而又在省长乔明松那边制造了许多不利于伊海涛的传言.
楚天舒想了想.说:“嗯.我想是不是这个意思.还必须要考虑朱书记省里领导的感受.也要考虑市里分管领导的态度.否则就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失去了立足的基础.”
“对.怪不得我家彭教授喜欢你.你是一个一点就透的好学生.”伊海涛最后点出了问題的要害.“按照市委市府分工.新农村建设是朱书记当市长时的政绩工程.农业一直由唐逸夫分管.他们会怎么想.别人又会怎么想.实际效果或后果又会如何.这些都必须要慎重考虑.”
楚天舒连忙说:“呵呵.我还真沒想到这些.领导还是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我差一点儿好心办坏事、帮了倒忙.”
“那么到底该从哪里切入.才能既避开矛盾又收到奇效呢.”伊海涛这一发问.说明他心里有底了.
楚天舒非常熟悉伊海涛这种学者型领导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设问、否定中.思路越來越清晰.离最终需要的那个结论或答案也越來越近.
果然.伊海涛提出.不要触碰那些事关全局性的选題.以免让朱敏文、省里的领导们感觉有越位、擅权、夺美之嫌.也避免竞争对手借机散布你提前篡权、迫不及待了.
凡事都有两面性也都是双刃剑.毕竟文章是为竞争市长而做.又要取得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首肯.这就要保证既有足够的力度.又不能让另一面的刃口伤着自身.
青原官场与中国所有官场一样.显也好、潜也罢.规则很多.水也很深.如果顾此失彼.不小心触碰了不该触碰的雷区.趟了不该乱趟的浑水与深潭.那有可能到断气了都还不明白自己因何而死.
这就是在领导身边工作的益处.
类似的官场规则你可以提前感知得到.日后自己为官的时候将会终身受益.尤其像楚天舒这样凭着一股子热血和机缘闯上來的年轻人.有过“像领导一样思考”的经历.看问題的高度和考虑问題的全面性就能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升.
顺着伊海涛刚才的思路进一步往下分析.这下情况就相对简单多了.
楚天舒其实已经想到一个好的切入点.那就是尽可能地将伊海涛城市建设管理的特长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來.不过.他不能马上道破.
做秘书时间不是太长.楚天舒已掌握了一个诀窍:在和领导讨论问題时.越是接近真理越不能轻易多嘴快舌.最后的正确结论永远要由领导口里说出來.自己的任务就是提出一个又一个接近真理的谬误.让领导在批评中最后道出真谛.
当然.这种戏法又要玩得恰如其分.否则.玩过头了.就难免露出蠢相.或让领导感觉受到愚弄.
因此.遇到讨论难題的时候.楚天舒就一再提醒自己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要过犹不及.纵使眼下是在帮伊海涛出谋划策.也还是要悠着点儿.让领导最终点題.绝不可图一时高兴喧宾夺主.
楚天舒说:“江北开发区的建设是得到了南书记充分肯定的.也是你召集政府工作以來主抓的政绩工程.要不.我们在开发区如何带动青北县乡镇经济发展上做文章.”
伊海涛先是点头.后又微微摇头.说:“青北县是青原市区的近郊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样的选題虽然有其亮点.但这种发展模式不具备可复制性.对全市其他乡镇缺少借鉴和示范效应.更谈不上对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性作用.”
楚天舒陷入了沉思.
伊海涛提醒道:“小楚.你不是还收集了不少乔省长的讲话和报告吗.你想想看.乔省长最近对农村经济发展哪些方面强调得比较多.”
“我学习过乔省长在全省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他好像对中心城市要拉动农村经济发展讲得比较多.”楚天舒假装努力在思考.实际上是在鼓边轻轻用劲.
“对.就从城乡经济一体化入手.”思路打通.伊海涛一锤定音.
换做一般的秘书.很有可能要拍着脑袋作失悔状.现在再说“我怎么沒有想到”、“还是领导站得高看得远”之类的话.表演就有点过了.
楚天舒沒有來这么过于虚套的东西.而是在电脑上开始敲击出一个标題.
任何时候.行动永远比语言更有力.
电脑上显示出一行字:青原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伊海涛看了并不是很满意.说:“暂时确定这么一个大方向吧.”
确定文章的大方向是最关键的.之后的主題内容、结构布局之类的框架搭建起來就比较容易了.剩下的问題就是考虑求助祝庸之教授的事了.
“小楚.你和那个祝教授.关系到底如何.”伊海涛问.
“毕业之后一直沒怎么见面.前几年逢年过节还寄过贺卡.今年工作忙基本上就沒联系了.”到了这个时候.楚天舒不得不说实话了.
“这篇文章找到他.他肯帮忙的把握多大.如果求上门去.他会鼎力相助吗.”伊海涛继续问.
楚天舒不敢把话说满.也不能把话说死:“这个我说不准.如果对了他的脾气.应该还是有希望的吧.”
伊海涛说:“我也从侧面打听了一下.祝教授在乔省长面前确实说得上话.而且还有不小的分量.既然乔省长相信他.那我们就在他身上下足功夫.请他帮助把文章打磨结实.实现效果最大化.”
楚天舒说:“在学校的时候.祝教授尽管脾气有点古怪.但是.学生们向他请教问題.他还是比较耐心的.”
“那就好.小楚.这件事就全权交给你办.当然.我知道这种事情急不得.但你知道.也拖不得.无论怎样.都要尽快设法说服祝教授.必要的时候可以不惜代价.需要办的一些事项.你直接找王少磊商定.不必向我汇报了.”
多谋善虑的伊海涛.总是喜欢把事情往深一层处想.而且考虑得非常的周密.布置任务也是细致明确.但涉及到“不惜一切代价”之类时却从來都含糊与粗放.最后总是一句“不必向我汇报”.
这些细节的把握.伊海涛游刃有余.为官多年.他始终崇尚一句格言:细节决定成败.
“好的.我一定设法请动祝教授.”楚天舒虽然陡感肩头担子沉重.却也信心颇足.满口应承了下來.
当着叶庆平的面说的还是可进可退.真运作起來实际上就只能进不能退了.
“这次换届成功了.也该给你外放一个合适的位置啦.”伊海涛在办公室里來回走了几步.忽然说.
正在思考该如何说服祝庸之教授的楚天舒猛然听了.也是一惊.
“争取让你满意.”伊海涛的语气相当坚定.
楚天舒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类似的话.伊海涛从來沒有提及过.这次突然说出來.沒有拖泥带水.神情决绝.令人有恍若决战的味道.
对于楚天舒这种鞍前马后跟着领导的秘书來说.忽然听到领导的这种亲切关怀.不少的人在激动、兴奋之余.几乎都要虚情假意地说:“要不.我还是跟在您身边再锻炼几年吧.”
这种话.别人可能会说.楚天舒绝不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