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955.第955章 崇祯也改革

    王大壮和史可法的书分别放到崇祯案头的时候,这时候,崇祯皇帝正在施行一场对整个皇族来说是颠覆性的改革,那是允许朱姓皇族参加今年的秋闱科举。 这一举措带给大明的冲击绝对是震撼的。</p>

    倒吕风潮“大胜”之后,崇祯意气风发,有脱困枷锁的感觉,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是皇权的危机。</p>

    前有张居正,后有吕汉强,这都差点架空皇帝,成为皇帝之外的皇帝,而满朝武,忠心者少,能用者少,这怎么能行?于是,崇祯便将目光放到了大明最大的望族——皇族的身。</p>

    明朝的藩王们,应该是大明帝国最超然的群体了。不用承担什么重大责任,却可以安居王府享受荣华富贵。回到明朝当王爷,也是许多人的梦想。不过你以为,在明朝当了王爷,可以横行无忌,没人能治你了吗?实际,到明朝后期,大明无数天潢贵胄,过的都是一种类似高级囚犯的生活,管理相当严格。</p>

    明成祖朱棣自己是藩王造反位,当然对其他藩王戒心很重,于是,他登基之后,很快着手开始新一轮的削藩工作,藩王的护卫被削夺殆尽,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亲王们,没了兵权,自然也成了没牙的老虎,动弹不得了。</p>

    到了嘉靖年间,嘉靖皇帝颁行的《宗藩条例》,更是把王爷的权力压缩到了极限。藩王不能离开封地擅自出城,王府官吏一律由朝廷派遣,当地知府知县有监视王爷的权利,而且还不能私自放债,不能购买民女……最狠的一条是“二王不得相见”,什么意思?这么说吧,假如你封了亲王,你弟弟封了郡王,那对不起,你们兄弟以后不能随便见面了。因此,藩王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了封地的城,除了宅在王府里,也没别的去处。</p>

    被折腾了这么半天,王爷们还能干点儿啥事呢?算了吧,咱结婚生几个孩子玩玩还不行么……</p>

    且慢!结婚也不是能随便结的!结婚也有规定!</p>

    首先,结婚必须先到宗人府履行报备手续。其次,娶媳妇还有个限制条件——王府的亲家,以后全家都不能在做京官。不能在京城当官,这意味着不能进入权力心,基本丧失了前途。因此,但凡是诗礼传家有点化的家族,都不愿意把女儿嫁入王府。</p>

    好吧王爷,不要伤心,不管怎么说,平民百姓还是愿意将女儿嫁到王家滴,有妹子总打光棍强,娶了媳妇,您可以开始轰轰烈烈的“造人”运动了。</p>

    于是,大明皇族以几何基数无限膨胀,这下不得了,据天启那个死要钱的魏忠贤详细统计,有名字在册的有十五万七千,不在册的,需要内帑供给的皇室成员竟然已经达到了六十万之多。</p>

    六十万头需要白吃白喝的猪啊,这还怎么得了?不说他们占据了大明接近一半的田地,让朝廷没有土地租税,一个赏赐和禄米的开销实在让人吃不消。在嘉靖七年国家全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30万金,然而每年的财政支出,却高达241万金,占支出项目第一位的,是宗室开支,占第二位的,美其名曰武职开支,是供应藩王以下,诸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之流的皇族角色,全是为了养活这帮人。?而当时的藩王宗室,不但人口多,滥支国家财政的现象也更严重,向朝廷要赏赐,更常常狮子大开口。不但藩王要养,藩王下面的子弟们,乃至子弟的亲眷们,七大姑八大姨,八竿子打不着的亲属,都敢巧立名目要赏赐。按照户部尚书梁材的说法,明初的时候,如果养活一府的藩王,需要一万石粮食,那么现在同样的王府,需要至少十三万石。梁材还发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百姓的税粮有限,藩王的繁衍无穷,这样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p>

    据奔叔自己考证,大明到了崇祯年(因为天启这么一个弟弟,所以没有分封其他的王爷)合计有王爷——98位。若再加崇祯三个儿子封王,扣除一个未来能当皇帝的太子,凑整了,整整一百。</p>

    这都是一个加强连了,郡王都足足有一个加强团,若是后面的,简直是超级集团军的编制了。</p>

    于是,大明后来的皇帝严格的遵循依次降级的办法,来削减王爷的供奉,那是皇子封亲王,他的第一个儿子袭爵,依旧是亲王,其他封郡王,以此类推,剩下的封镇国将军,而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尉,辅国尉,奉国尉,然后——不能然后了,因为再降下去,是百姓平民了,那丢了皇家的脸面了。</p>

    可这事情又来了,既然依次降级,但必竟是皇帝一脉,为了皇家体面,严格要求他们,不得经商,不得务农,不得做工,至于读书考进士当官,防着你还来不及呢,不行。结果出现了既没有国家养,也养不过来,更无法入民籍。自食其力的工作,别说干不了,朝廷也不许干,此没了活路。到了崇祯年间,好些藩王后裔,因为得不到名分,又不许出去工作,顶着堂堂奉国尉的头衔,竟然活活饿死。</p>

    于是,在自己缺少贴心的人,而巨大的皇族已经没有了生路,这回崇祯决定,开放对皇族接近三百年的限制,准许他们务农务工,最主要的是准许他们参加科考,让自己有着血脉渊源的人走朝堂,帮着自己稳固这大明江山。</p>

    此议一出,立刻得到了全部官民的拥戴,在官,那是因为这样可以名正言顺的将那些猪们的供养削减剔除,为户部每年节省海量的支出,让有限的财政收入做该做的事情。</p>

    在民,让大家感觉到了心理平衡,大家都是一个脑袋两个大腿,干嘛你白吃白喝,我却辛苦劳作?</p>

    而皇族对崇祯真的是感恩戴德,因为大家总算可以做点事情养活自己,总算不被饿死了。</p>

    于是,崇祯在得到六十万皇族的拥戴之后,再次被万民推崇为兴明主。</p>

    这样,崇祯暗暗高兴,自己除了掌握了原先驿卒之后,再次掌握了一张王牌,若是再出现奸佞,只要自己登高一呼,六十万皇族是一支绝对不能忽视的大军,这在后来还真起到了一点作用,不过那都是后话。</p>

    但这里也有一个关键,那是这些世代的猪已经绝望,读书无用论在皇族里早成为共识,皇族等同盲,已经是最恰当不过的标签,现在你准许科举,这现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赶趟滴,于是,崇祯再次大度的决定——开恩科,录取皇族子弟,只要你能写全你的名字,那你是进士,能把一句话写全,那你是三甲,如果你能鼓捣出一篇章,哪怕是狗屁不通,那恭喜你,你是状元探花,然后也不用进翰林什么的在那些大儒面前丢人现眼,立马授予实际官职,立刻走马任。</p>

    这下彻底的捅了天下士子的马蜂窝。</p>

    这是什么年代,这是养士三百年的年代,这是童生遍地有,秀才多如狗,举人满地走的年代,大家都赋闲没有官位的年代,你弄出个恩科照顾你的家人,还直接授官,这等于再次抢夺天下士子的饭碗,于是各种反对声音喧嚣尘,理由五花八门,八竿子打不到不要紧,咱们给你绕,一直绕到反对为止。</p>

    于是,现在的崇祯真的是亚历山大。</p>

    /html/book/38/3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