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112.第1106章 庄子的大宗师教我们如何做人(二)

    庄子《大宗师》主题释义应该是:以此为师,人生无大过。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p>

    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算是人呢?</p>

    真人!正确地解读是真正地人!只有这样地人才算“人”!才算做对了“人”!才对得起“人”这个称谓,才不枉为“人”。</p>

    庄子在开篇讲了: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p>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什么是自然而然的自然之为,和知道什么是人为。一定要分清自然而为和人为。自然而为我们无法改变,人为我们是可以改变的。</p>

    其实这句话也不是事论事的,古代的思维和表述方法与现代人不同,惜墨如金。结合下,引申出了这句话所要表述的是人和人类的来源的问题。</p>

    理解这一段话要结合前面“齐物论”等章,要理解什么是道,以及道家的生死观。你没有读懂这些,你无法理解了。</p>

    归纳一下!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和人类来源于天地之间,天地是我们的父母,万物与我们是兄弟姐妹。</p>

    也是说!要我们站在道的高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待人与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不要境界太低了,站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等人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境界低了。</p>

    不仅仅境界低,也由此带来了人生无尽的烦恼。</p>

    你要是站在道的高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待人与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和人类来源于天地之间,天地是我们的父母,万物与我们是兄弟姐妹的话?我们用这样地人生观来处世,没有了人生烦恼。</p>

    其实!这一段在给我们定调子,定衡量的标准:你的人生观、人生境界不同,你的人生命运不同。</p>

    当然!这只是理论讲的,只是说明你明白了人生。但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少不了麻烦的。</p>

    为什么呢?</p>

    接下来,庄子又具体解释了一下原因。说!并不是你明白了人生没有烦恼了,因为!这个社会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地关系,人与人相互之间是有来往和交结的。你是明白人生了,可别人没有明白人生别人会来侵犯你。所以说!你明白人生并不能彻底解决人生的烦恼,你一样有麻烦存在。</p>

    再接下来!庄子开始讲什么是真人,真人在社会互动的表现。</p>

    在第一段里,主要讲真人的处世基本原则!</p>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p>

    在第二段里,主要是对真人心态的描写,真人与普通人的不同,对两者的心态进行较。</p>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p>

    在第三段里,主要是讲真人为什么会这样?然后进行解释,说真人他们明白了人生,他们站在道的高度、境界看待人生。所以!他们会这么做,才会有这样地心态。</p>

    在这一段里,庄子主要讲生命的轮回。</p>

    庄子讲的生命的轮回可能与佛教或者其他思想所讲的生命轮回不是一回事。主要是讲人与万物一样都来源于道,死后又回归于道。作为人或者是某个事物死后,又不知道会进化、变化、物化成什么了?但是!作为某个物质,或者说作为道,你永远是存在的。</p>

    如说:人死后变成尸体,变成物质了是不是?但作为物质,你永远是存在的。人死了变成尸体,尸体变成泥土、养料或者其他,但仍然存在。假如说变成了养料,又将存在于其他植物、动物身。再然后,又由植物、动物变成其他物质,无穷无尽,永远存在。</p>

    虽然是事实,人或者物质是永远存在,可站在人的角度,认为那不是自己了,不再是人了。但是!站在道的角度,却又是事实!作为物质,是永远存在的。</p>

    所以!认知境界的不同,我们的人生观不同。</p>

    你的认知境界低了,站在人的角度看问题,你的人生不会快乐。而你的认知境界高了,站在道的高度看待人生,你觉得很坦然。</p>

    这是境界的不同所带来的结果!</p>

    其实!我们可以不管那些!我们的人生不是为了活着?是不是?何必想着那些不快乐的事呢?是不是?</p>

    在这一段也是第三段的最后,是讲你一旦有了真人的境界,你的人生将如何如何。</p>

    第三段原如下:</p>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嘐然而往,嘐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囗(左“月”左下“廾”右“页”音qiu)。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p>

    在第四段里,主要是讲真人用兵。圣人用兵,其实是真人用兵。圣人必定是真人。</p>

    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呢?</p>

    因为!人与人相处、相互交往,发生交结,你是真人你不影响别人的生活,可并不代表别人不影响、不侵犯你的生活。别人侵犯你的生活,为了活下去,你必须用兵!</p>

    其实!这一段很重要!</p>

    在内篇里,庄子很少谈用兵的。几乎没有如此直接!哦!在《逍遥游》、《齐物论》里也提及了,不过都没有讲具体、全面。</p>

    庄子也是讲用兵的,不是其他学者解读的那样,为了附和或者说是扣帽子,给庄子哲学思想扣虚无、消极、游等帽子,好像庄子很怕死,只知道躲避似的。</p>

    生存、养生、珍惜这一次生命的过程,为了活到自然终老,所以!我们不得与人发生战争。为了生存,我们不可能被动等死!</p>

    圣人用兵,不得已而为之,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生。为自己生,为天下人生。</p>

    然后!列举了一些被后世称颂的先古圣贤,庄子认为他们最大地缺点是:不会保护自己,没有为自己而生!</p>

    为自己而活,才是真人!</p>

    当然!并不是偏激地理解一定要为自己而活,自私地为自己而活,单纯地为活着而活着。这不是?这段字的开篇讲了“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该打仗还是要打仗的!</p>

    第四段原如下:</p>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p>

    /html/book/37/37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