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探丸郎被尹赏扑灭,有组织刺杀官员的情况很少发生,似孙策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少见了,最主要的是他还是太大意了,平定了江东,镇压了所有敌对势力,这才给了此刻机会。
反观曹操,内部始终处在危机四伏中,而外部又有着各大势力,这些年四处杀伐,被他消灭的诸侯以及杀死的仇敌多如牛毛,他早已成为了被杀的对象,每年不知多少刺客进入许都,不知多少死士前来寻仇,只要一有松懈,就会性命之忧。
光曹操知晓,郭嘉破获的刺杀就有上百次,这些人里,以前的黑山军现在的张绣每月就不知道派出多少刺客,只不过是典韦负责的守卫请戒备森严,他们无从得手罢了。而对于刘澜派往许都的内卫,曹操是一早就知晓的,虽然他们藏得深,可却从未参加过任何一次的暗杀,而这才是他比较困惑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算刺杀能杀了曹操,也不过是让中原大乱,对刘澜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好事情,他并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吃下兖豫,到时候必然是他和袁绍直接的一场争夺与较量,所以不管是之前退出青州还是现在退到广陵,说白了就是为了让二人相斗,给他腾出手来进行发展。
回到内卫在许都开设的客栈,因许都最佳对鸽子的捕捉与捉拿养鸽人,再想直接向秣陵发生信鸽根本就没有可能,他们需要派出快马出城,到城外进行放飞,并把张纮的情况汇报给主公,等待他的指令。
他写好密简,放入信筒,用蜡印封好,唤来两名心腹,也是他的贴身侍卫,叮嘱一番之后,后者便出屋牵出坐骑,一路飞奔出了许都城。
内卫有着严格的选拔机制,苛刻程度堪比进入龙骑军,并非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进入,说白了内卫就是战场之外的斥候营,而忠臣是最主要的考核标准,尤其是赴外人员,更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在外地所设的据点内,更是有着严格的规定,什么人可以涉及到的具体内容,都有着明确要求,尤其是传递情报,只能是最忠诚最核心的人员才有资格进行传递任务。
两名亲卫离开,他又依次叫来了三波人,给了他们同样的任务,但只有其中一波才是真正拿到了关键情报,其它三波六人手中的信筒,不过是障眼法,迷惑敌人,毕竟这里是许都,情况都可能发生,所以他必须要保证传递情报的安全性。
四波人马陆续奔四座城门而去,相继出城,这个时候他反而紧张起来了,其实对于传递信鸽内卫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比如主要的信息必须分开记载,而且还得是广发信鸽,以确保信鸽在传送途中出现任何意外也能够确保信息被传回。
但因为许都大规模捕杀信鸽,这样的要求很难完成,在没有宽松的外部环境下,他们只能尽可能的克服困难,就好像此刻他发出的四份信鸽内容,其实是完全一致的,而这是在极度缺少信鸽的情况下,保证信息传递当中不会出现意外的最稳妥方式,当然,这并不能保证四只信鸽不出现意外,所以他还派出了一名快马返回广陵,虽然会花费些时间,但这样的双保险却是保证主公能看到信息的关键。
~~~~~~~
临淄,青州治所,一大早现任青州刺史袁谭便打开城门,能让袁谭亲自出城迎接,不少人都纷纷怀疑这是什么人物大驾光临,难道是文丑从徐州回来了?答案很快揭晓,在城门开启不久之后,一辆车驾在众多侍卫的护卫下缓缓行来一名年约四十多,偏瘦身材,国子脸庞,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叔父。”
来人名叫袁胤,也是袁氏族人,却与袁绍同族不同支,按照辈分应该算是袁绍的堂弟,是以袁谭称他一声叔父,而袁胤则一直在寿春为官,虽然被袁术任命为丹阳太守,但因为丹阳在刘澜手中,一直未能上任。
而这一次,他到临淄,不过是借道前往邺城,而他去邺城的目的其实就只有一个,替袁术告诉袁绍,他要称帝了,而之后袁绍会何去何从?袁术有自己的忧虑,不然的话他也不会派袁胤前来。
袁谭笑呵呵走上前,对袁胤恭敬拱手,道:“接到叔父书信,侄儿受宠若惊,叔父不在寿春,怎么到侄儿这临淄来了?”
“本来我已被任命为丹阳太守,可现在丹阳在刘澜手上,无法上任,便来冀州瞧瞧,顺路再探望下侄儿。”
袁谭当然知道袁胤的来意,也不点破,便笑道:“侄儿与叔父一别,也有七八年了吧,正好侄儿还有很多易经上的学问不甚了解,今次正好可以好生像叔父讨教了。”
“说起京易,兄长的造诣可在吾上,叔父我可不敢误人子弟。”他笑着说到:“对了,你父亲现在的身体如何,还与当年一样硬朗吗?”
袁绍年逾半百,在这个年代他这个年纪就已经等于迈入老年了,袁胤询问也是关心,可袁谭就不会这样认为了,毕竟虽然都是袁家后人,可袁胤却是在袁术帐下效力,说白了是属于敌对的,哪有什么兄弟感情,说道:“家父身体相当好,多谢叔父关心。”两人一路说着闲话,很快便来到了刺史府。
二人走进太守府,直接到了议事厅坐下。
袁谭吩咐丫鬟送来了瓜果糕点,当然还不忘备好热茶,袁胤喝了口茶水,后才问道:“这徐州之战已经打了半年多了吧,不知道这战事还要打多久,文丑渐渐不知何时会南下广陵,一鼓作气消灭刘澜啊,嘿嘿,实不相瞒,叔父我这个丹阳太守当得实在是窝囊啊,治所一直被刘澜所占,整天无所事事,现在啊就盼着本初兄长能一鼓作气击败刘澜,我好去丹阳赴任。”
袁谭慢慢喝了一口茶,这才不慌不忙道:“叔父,有些事情你来问我还真问错人了,这军务啊,我是没有资格参与的,不然的话您也不会在临淄见到我,不过虽然我不知晓军务,可一些风声还是听到了的,徐州之战啊可能已经到头了,就此罢兵,双方停战,至于刘澜嘛则放弃被占领的土地,而我们呢则撤兵回河北,所以可能您的希望要破灭了。”
“什么,本初要撤兵了?”袁胤还是有些不相信,担忧道:“不能撤兵啊,那刘澜乃奸邪狡猾之徒,若本初兄长现在撤兵回冀州,那青州和徐北可就在刘澜的威胁之下了,一旦刘澜再度出兵,这半年耗费的人力物力,岂不是都付之流水了?”
袁谭叹了口气,一副痛心疾首,道:“叔父说的对,可父亲的决定,谁敢不尊啊,叔父如果到了邺城,一定要说服父亲,让他无论如何都要出兵广陵,夺下丹阳。”
“我,本初兄长又怎会听我的。”他先是楞了一下,然后自嘲道。
“怎么不会,我父亲最终兄弟情义了,叔父如果开口,父亲必定会同意的,对了叔父,刚才您还没有说,这次到邺城到底是所谓何事而来,不会就只是为了来探望家父的吧,真这样,公路叔父那可能也不会放行吧?”袁谭一直笑呵呵的和乖宝宝一样,可这个时候他却突然嗓门一提,眼神一冷,胡人问道:“还是说是袁术叫你来得!”
之前他称公路叔父,之后又称袁术,这口风的变化其实已经说明了他的态度,之前是按照家族的规矩,把你当做长辈,可这旧既然已经叙完了,接下来就是敌人对敌人了,没有了叔侄的情分,大家分属敌对,也就没有什么那么客气的。
“是,但也不是,其实啊,我来此,是有要事要跟本初兄长说的。“袁胤也不隐瞒,坦率地说道:“今次我来此,是因为袁术议事时已经明确的表达了称帝的野心,甚至他都已经把国号都想好了。”
“居然有这事?”其实称帝的事情,袁谭早有所耳闻,不过不是袁术,而是父亲袁绍这边,每日里都会有不少人在教唆,其中同为他叔父的袁叙最为活跃,甚至都上表建议父亲称帝了,可父亲最后还是拒绝了他们的提议,只是没想到父亲这么大的实力都没有想称帝的事情,袁术居然已经筹备好了一切。
“是啊。”袁胤大致说了下寿春的情况,叹道:“难道贤侄以为有何不妥之处么?”
“恕侄儿愚昧。”
袁胤说道:“昔汉高祖不过泗上一亭长,而有天下;今历年四百,气数已尽,海内鼎沸。吾家四世三公,百姓所归;吾袁家当应天顺人,正位九五。”
“吾袁家正位九五虽然不假,只不知该是冀州还是寿春?”
袁胤摇了摇头,苦笑道:“贤侄这就想多了,其实这件事非常简单,不管是冀州还是寿春最终称帝,都是我袁家正位九五,可以现在本初兄长的实力,最终笑傲天下的机会是最大的,可是在立储这件事情上,却一直有人作梗,到时候本初兄若为天子,而贤侄你却难为太子啊!”
“太子?”
之前他为世子之位绞尽脑汁,而如果真如袁胤所说,他若当真能够说服父亲登基称帝,那么以后他要争的可就不是世子之位,而是太子之位了,这一字之差可有万千之别,日后那可不仅仅只是继承冀幽并青四州,而是整个天下。
“袁谭侄儿,你出生的时候我就在旁,当时我就感觉你不同寻常,将来必有成就,今日一见,更证实了我当年的判断,你才是日后我袁家真正的帝王!”
“叔父,这话可不能乱讲。”
“你觉得叔父会拿这事诓你?当今天下群雄并起,战乱不断,唯我袁氏一门,笑傲天下,可我袁家却一分为二,想要真正扫平天下,无十年数十年之功绝无可能,所以吾断定日后之天下必为贤侄所定。”袁胤说着已不由热泪盈眶,甚至连声音都变得颤抖起来,袁谭虽然对他处处提防,可这一刻他真的难以判断他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在言语诓他,如果是后者,那袁胤演得也太像了。
“贤侄,现在我虽在公路帐下效力,可我也是身不由已,今次来此,便是为我袁家而奔走,日后不管是本初称帝还是公路称帝,我袁家一门,都不能自相残杀啊,他二人之间的争斗,切莫波及其余袁门子弟,你说呢?”
“叔父放心,若真有那一天,我必保叔父无恙。”袁家四世五公,虽然现在父亲和公路权势最隆,可其他叔伯却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自己想要继承世子之位,那么首先不仅仅是要取得冀州内部世人的支持,还要得到袁家内部的支持,而袁胤显然就在其中,虽然他在袁术的帐下,可是他却代表着袁家一支对他的支持,而他方才所说的那番话,更多的还是向他投诚示好,如果自己能够好好利用的话,那日后对自己必定会是一大助力。
“好,只要侄儿你保证日后不加害袁氏族人,那当你争世子甚至是太子之位时,我必定联合袁家族人全力支持你。”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袁胤给袁谭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心中早已乐开了花,而袁胤也算是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可以安心下去休息了,日后的事情其实他根本就没想那么多,至于袁谭是否能够成为世子,更是没想过,但有些事情要成功,投其所好才是根本,而现在袁谭最在乎的不就是世子之位嘛,既然知晓了这件事,那么等他到了邺城,便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取得袁尚的庇护,而这对于他说服袁绍显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他回到了袁谭给自己安排的厢房休息,接下来他要考虑的就是该如何劝说袁绍了,其实这一路他都仔细考虑过,与其让袁绍坐视不管,倒不如说服袁绍也称帝,这样一来,看他曹操如何又当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