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如果按照张大哥的话如此说来,那么坐在上头高座的这位徐大仁,已然不只是个小小的长老那么简单,而是名副其实的活神仙,高寿星。
考场之内等待考核的弟子们也已纷纷聚齐,拢共是123位。前两天那个一路讨饭来到我们阴山簿的小弟子在内,那个大字不识一个名叫田二牛的壮汉也在内。徐徐老者在内,伊伊孩童在内。自然,国金刚也在内,就站在第二排第六个的位置。
那徐大仁首先发言,他虽然身子骨羸弱了些,可是说起话来仍旧中气十足。发生铿锵有力,嘴巴无需张得太大,扔就可以把整个声音传播的大院之内人尽皆知。
这已然年逾百岁的徐大仁,手中捻着几张格纸话稿,然后摇头晃脑,颇有些酸腐的打着官腔。
古人治病,药有君臣,方有奇偶,剂有大小,此汤头所由来也。
仲景为方书之祖,其《伤寒论》中既曰太阳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矣,而又曰麻黄证、桂枝证、柴胡证、承气证等。不以病名病,而以药名病。明乎因病施药,以药合证,而后用之,岂苟然而已哉!
令人不辨证候,不用汤头,率意任情,治无成法,是犹制器而废准绳,行阵而弃行列,欲以已病却疾,不亦难乎?盖古人制方,佐使君臣,配合恰当;从治正治,意义深长。如金科玉律,以为后人楷则。
惟在善用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如淮阴背水之阵,诸将疑其不合兵法,而不知其正在兵法之中也。
旧本有汤头歌诀,辞多鄙率,义弗赅明,难称善本。不揣愚瞽,重为编辑,并以所主病证括入歌中,间及古人用药制方之意。某病某汤,门分义悉;理法兼备,体用具全;千古心传,端在于此。实医门之正宗,活人之彀率也。然古方甚多,难以尽录。量取便用者,得歌二百首。正方、附方共三百有奇。盖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以此提纲挈领,苟能触类旁通,可应无穷之变也。是在善读者加之意耳。清朝康
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岁老中医,整合古方编著了一本《汤头歌诀》,影响颇为广泛。选录名方320条,分为20类,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一时成为医界的美谈。
汤头是中药汤剂的俗称。在中国传统的中药方剂中,一副汤剂往往要由多味药材组成,制法繁琐,药材名称抽象枯燥,不便记忆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尝试着将一些传统的灵验药方,改成诗歌,使其具有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
之乎者也,总之我是听不大明白,只是依稀的听闻,这《汤头歌诀》总共选录名方320条,分为20类,用七言律诗编成歌诀。
我心中暗暗思度,要是将这320条《汤头歌诀》全部背下,那么,即使是个医学界的门外汉,岂不也至少可以成为一个游方郎中了?
随即,待这徐大仁缓缓讲述完毕,底下围观的弟子们一个个都打起了个哈欠。
栾平安了无生趣的抱怨着。
哪年都是这一套说辞,这一套说辞,我已经是整整听了第三次。这个徐长老怪不得是做大夫的,真是换汤不换药。只要能治病,就不怕方子旧。
随即,终于在众人百无聊赖之中,徐大仁结束了他的讲话,然后随着徐虎成的一声令下,便开始了正式的考核。
每一位考核的弟子们,都是由丹鼎司的六位长老一对一进行面试,至于考这《汤头歌诀》最是简单。
由每一位长老分别出一个题目,然后由考试者分别作答,回答的出便算过关,回答不出,自然淘汰。
第一位上场的却是那个大字不识一个的田二牛。
灵丹妙药范仲玉最先问他。
《汤头歌诀》的20类,都有哪20类?
田二牛回。
补益之剂,发表之剂,攻里之剂,涌吐之剂,和解之剂,表里之剂,消补之剂,理气之剂,理血之剂,驱风之剂,祛寒之剂,去暑之剂,利湿之剂,润燥之剂,泻火之剂,除痰之剂,收涩之剂,杀虫之剂,痈泱之剂,经产之剂。
我简直对此喈喈称奇,忍不住发自肺腑的感叹道。
你说这小子大字不识一个,是如何能够记得住这么多的东西。
张大哥闻言仍就聚精会神的盯着考场之内,然后随意的回复我道。
古时候有很多名医嫡传弟子,教他们这些药方药理,凭的全不过都是口口相传,师傅教一句,弟子们便背一句。
一代一代的传下,有的弟子甚至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只知道死记硬背,这样最多不过是个庸医,会背药方,也会看一些浅显的小病。可是对于治大病或者配药来说,他们便会一头雾水了!
考场之内,那田大壮继续被盘问。
那我问你,四君子汤为何物?
田大壮对答如流。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升阳益胃汤呢?
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
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
最后再问你一则,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如此一来,第一位长老那一关算是过了。接下来便是由第二位长老出题。
第二位长老是神丹金指苏玉文,六位长老之中,只有这苏玉文年纪最轻,头发都是黝黑色的!脸上也没有什么褶皱。
只不过,这些神医的年纪,大抵不是常人可以猜测的出来。
我有偷着小声向张大哥询问。张大哥明明白白的告诉我。说这个苏玉文今年和我们掌门同样年岁,也就40出头的样子。
只不过,这苏玉文可是名门之后,据说他的外祖父,曾经是当年亲侍奉慈禧老佛爷的宫廷御医。
后来还给袁世凯的姨太太治过痈疮,给孙殿英治过疟疾,给珍妃打过胎,给孙培文灸过头风。
反正,这苏玉文的家史在众人口中,是传的神乎其神。好像便是从古至今,便没有他诊不了的病。
苏玉文虽然在这六大长老之中年纪最轻,可是他的面相长的最老成。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小子面无表情,根本就不会笑。
一个人无论喜怒哀乐,永远摆着那么一张冷冷,静静的方块脸。
由此可以想到,在他出诊治病之时。看好病是这副模样,看不好也是这副模样,看死了人仍是这副模样,他给任何患者以及比患者更焦急急迫的家属的印象,永远都是这个样子。看好了病,那是因为他的医术超群,此病不在话下,因而不值得夸张称颂,看不好病或看死个人,那便是你不幸得下个绝症,而不是苏玉文医术平庸。
那副模样是患者和家属坚信,即使再换100个医生,即使药王转世也是莫可奈何。可是我却实在不喜欢他这么一副冷言冷面。好似自己有多么高高在上一般。
常言道,医者父母心,我从未见过天底下哪一个做父母的,生的都是这么一副没有人气儿的方块脸。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