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54章大局形成

    朝歌,牧野之战,实际上,也便是关乎到未来走势的大战争。无论是谁,在这一线路上的溃败,都将失去未来的主导。

    河东固然占据上了地理的优势,即便这一线上溃败,也还有箕关天险可以镇守,但没有人认为他能输得起。这便是人心上的争斗,卫宁能够在袁绍的强大压力下还能后方勉强稳固,毕竟就是战局的不明朗以及强大的军事实力压制忧患,但假若,朝歌,牧野一战失败,势必便会如同折断的栋梁一样,轰然倒塌。而袁绍虽然可以容许一两场失败,但若被河东夺回邺城,将他逐走北方,冀州,幽州一马平川,将无险可守。

    所以,朝歌,牧野一战,无论是对于谁来说,都不容许失败。

    袁绍听从逢纪献策,以颜良和吕布围困朝歌,而虚实之间,用颜良领兵一万悄然南下,伏兵大道,围点打援,解决卫宁派遣北上的援军。若能在短时间剪除掉卫宁的增援力量,朝歌围困下,必然不战自乱……

    而同时,袁绍又以淳于琼领兵三万,顺漳河南下,绕过朝歌战场的局限性,而占据黎阳,隔河向西牵制牧野。

    朝歌和牧野在徐晃布防下,便如同两个尖刺,锐利,但却又紧密相连。但毕竟仓促起兵固守,兵力上的不占优势,只能以固守来拖住敌兵的脚步。以邺城在北面,加上黎阳的包围,面对牧野,朝歌的掎角之势,却仿佛一条皮带将两根犄角分别纠缠住。却是不能在关键的时候上,互相支援。

    所以,无论是对于谁来说,卫宁的援军是两军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交锋。

    在闻得卫宁已经亲自到得河内,袁绍也却如同卫宁所言一般,做耐不住。

    无论卫宁北上的援军是否被歼灭,袁绍势必不可能将所有希望全部寄托在颜良身上。加上冀州源源不断填补而来的兵马,邺城在分兵颜良和淳于琼之后,很快又屯兵到了十三万之数目。

    袁绍以沮授坐镇邺城,当即亲自又提中军八万,文丑,许攸,沮授等文武亲自南下,增援朝歌一线而来。

    朝歌与牧野,北面借助太行山的险峻地形,南面又依靠漳河,横开形成一条尖锐而宽小的战线。袁绍若要西进,必然需要跨过这条最重要的障碍。即便有邺城和黎阳双双牵制,但也只能做到牵制,却是不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南面还没有传来捷报,袁绍大军压境的消息,便已经传遍了敌我两方。

    卫宁不可能学曹操官渡之战,用白马,黎阳,延津来换取战略纵深,虽然曹操也是出于无奈,但卫宁却是万万败不得,万万不能让出寸土的。

    既然袁绍已经出动,作为和他等量级的人物,卫宁却也不能在作势下去。

    尤其,在淳于琼领兵三万驻扎在黎阳的情况下,即便如今大军的力量还未完全集结,卫宁也不可能在等待下去了。

    与朝歌的地位不同,牧野的附属自然是起了牵制的作用,分担了朝歌方面很大的压力。袁绍围困朝歌,自然是需要部分兵马防守牧野可能从侧面的出击。

    但在这个时候,显然,有了黎阳的牵着,那些防范牧野兵马的敌军,自然便可以悠然抽调,投入攻打朝歌的行列。

    在南面援军可能被颜良阻拦,而不知道典韦和太史慈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才能击溃他。这段时间里,朝歌压力自然便会陡然增大,尤其,在袁绍亲提八万大军南下朝歌的时候,若卫宁再没有半点反应,那朝歌的失守根本就没有任何悬念。

    而分兵典韦,太史慈领兵三万北上的时候,驻守在河内的兵马也只留有区区四万人而已。好在这个时候,来自司隶的援兵,从虎牢关渡河直接北上的赵云也终于到达了河内。

    两万兵马的增援,足够给卫宁带来了更大的筹码,借以让他的手上,有多了几分可以运用的筹码。

    手中六万兵马,卫宁当即使黄忠分兵一万,轻装而行,星夜不停,直入牧野以西三十里处屯扎于淇县,借助漳河天然防御,来解除掉黎阳对牧野的威胁。

    与此同时,牧野作为偕同朝歌作战的优势,在黄忠截断黎阳带来的威胁后,自然便要将其挥出来本该具有的作用。

    卫宁当即便又以马为主将,庞德为副将,分兵一万,再向牧野增援,随时做好从侧翼攻打袁绍大军的主意。

    于是,大战略上的布局已经渐渐成型,卫宁亲自提兵四万,随行刘晔,司马朗,赵云,张绣等文武,一并开拔起程,直北上,向朝歌之南百泉而去。

    显然,不管如何,在辉县附近的一场伏击和反伏击之战的战局,注定将会是以最短的时间结束。颜良一万兵马的作用,已经将初战第一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若能胜,一可鼓舞军心,挫敌锐气,杀敌战意,二,则可就地依靠辉县,拦截卫宁北上的步伐,抢夺延长袁绍大军对朝歌的攻势,时间拖得越长,朝歌便越危险,对于袁绍来说更有力,甚至,当袁绍亲自南下的八万大军一但到达,凭借朝歌区区一万五千人,城破不过是旦夕之间的问题。

    而典韦,太史慈的三万兵马,对于卫宁来说同样也有类似的作用。

    “绝对是这里了!不会错!”太史慈语气肯定的一扬马鞭指着前方,看上去连绵浓密的树林中,眼睛炯炯有神。

    看了看天上的月亮,典韦嘿嘿一笑,嘲讽的循着太史慈的马鞭望去,道,“敌军那个傻瓜,以为我军连夜急赶,却不知道我等本便是昼伏夜出,为的,就是让他以为我军疲劳不堪呢!”

    说道此处,典韦摸了摸腰间的双戟,一身血液一想到将要到来的大战,便有些热血沸腾,“说吧!子义,你要让我怎么干,我老典可不会皱上一丝眉头!”

    典韦虽然面目凶恶,但显然,在河东军的人缘是极好的,也可以说,是任何一个被卫宁认可的人,他都能用真心坦诚相待,反而不论是在同僚中,还是在兵卒内,对典韦都是一片赞赏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