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十七章 :成立三大营

    姬长回京第一件事就去向父皇母后请安,是为了要做给天下人看。

    嬴渊、王子腾等人,暂行前往太和殿。

    话说从正阳大街入正阳门,便到了内城的范围。

    从正阳门一路往北直行,叫做棋盘街,进棋盘街而入大周门再到左右二掖门这段距离便属于皇城。

    二掖门正中便为午门,也是百官上朝时的必经之门。

    再往前直行,便到太和门,其后便是太和殿。

    此殿又称金銮殿、至尊殿,乃是整座宫城里最大的殿宇,也是百官上朝的宫殿。

    太和殿后尚有两大宫殿,分别是中和与保和二殿。

    保和殿外,便属于后宫范畴。

    姬长居住的乾清宫与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便坐落于后宫中央一带。

    从乾清宫往东走,途径皇室家庙奉先殿就到了上皇居住的大明宫。

    奉先殿与太庙的性质并不同。

    前者是专门供宗室子弟祭祀先祖的地方,可以让皇族子弟频繁祭祀先祖。

    而后者一般都是皇帝举行祭祖大典时,与百官一同祭祀的地方,祭祀时的标准更是国家级,故而规模庞大但不能频繁祭祀。

    此刻,大明宫内。

    帝后二人向被珠帘遮掩的殿宇深处叩首。

    按理说,皇帝向自己的父母请安这种事,在非正式场合下,不必去行跪拜礼。

    但姬长给世人打造的人设是孝子,更是推行孝治天下,是以,每每向上皇与太后请安时,必行跪拜大礼。

    此举,也是想让上皇心安。

    “父皇,儿臣回来了。”

    皇帝声音凄然,像是在外游子归家时向父母表达思念。

    偌大一座宫殿里,却仅有三四名内侍与婢女伺候着。

    平日里,若非无事,上皇也极厌有人来打扰自己的清修。

    这时的上皇,正盘腿坐在一座三足两耳的青铜丹炉前闭目凝神。

    在听到姬长的声音后,眼睛也并未睁开,只是淡淡的回应道:

    “吾儿初次亲征便获此大胜,当真威风。”

    说话间,似是丹炉的火候已成,有寥寥青烟自炉中冒出,逐渐弥漫在整座大殿时,犹如仙气氤氲。

    姬长受不了这种丹药味,用宽松的衣袍遮住口鼻,强忍住咳嗽的感觉,恭敬道:

    “若无父皇遣使去瓦剌,儿臣万不会轻易取得大胜。”

    上皇依旧闭着双眼,“你能看到朕的用意,也不枉费朕对你的悉心教导。”

    姬长道:“父皇,儿臣亲征时,倒是也遇到一些难关,日夜困扰儿臣心绪...”

    闻言,上皇这才睁开双眼,脸色浮现出一丝变化,问道:“是何难关,说来听听。”

    姬长如实道:“儿臣调兵遣将时,边卒、各亲军卫所,制度不一,过于分散,难以合兵御敌,且各卫之间互生间隙,险些被贼寇离间。”

    上皇沉默。

    顿了顿,姬长内心忽然生出几分紧张感,继续道:

    “儿臣认为,关外鞑靼、瓦剌之所以贼心不死,是因为我大周军制太散,各卫所不知统筹配合,易被敌军逐一击破。”

    上皇嘴角微微上扬,似是猜到了姬长的内心想法,问道:“你想如何做?”

    姬长一咬牙,如实道:“儿臣想将在京兵力编制为三大营,此举意在统一练兵,作为将来南征北讨之主力,仍旧受兵部与五军都督府管辖。”

    这是还未将鞑靼赶出阴山时,他便在心里萌生的一个想法。

    他认为,如今,好不容易通过亲征积攒下来一些威望,使得朝中某些臣子忌惮,若不善加利用这次机会,就太可惜了。

    成立三大营,看似仍旧受五军都督府节制,实则是将上皇手里的兵权逐步分化。

    听到这里,上皇才真正动容,眉头微皱,缓缓起身,赤足走出珠帘幔帐,来到姬长跟前。

    上皇身着一身紫色道袍,满头白发肆意的散落下来,躬着腰,就像一位闭关多年的老道儿一般,用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眼神看向姬长,

    “哪三大营,说来听听。”

    见上皇走出,姬长与皇后都是将头埋得很低,不敢抬起。

    “回父皇,所谓三大营,是指神机营、万骑营与五军营。”

    “神机营专掌火器弓弩,儿臣认为,此营兵力约五千众足矣。”

    “五军营,主要是由五军都督府管辖的在京各卫组成,因其人数众多,为三营主力。”

    “至于万骑营...儿臣想从各卫中挑选七千轻骑与三千精锐重骑组成。”

    “由此,三营分别训练,则能极大发挥各卫、各营战力,待到战时,不至于沦为一盘散沙。”

    说到这里的时候,姬长整个身躯都在颤抖,不知是激动还是惶恐。

    看似五军营仍是由上皇管辖,与原先五军都督府管辖的各卫权力不变。

    实际上,在京的五十万兵力里,骑兵与执掌火器的军队并无多少。

    大多都来源于装备优良的侍卫亲军。

    如此,姬长掌握神机营与万骑营的同时,还能将侍卫亲军的部分兵力渗透进五军营里。

    长久以往,五军营便很难再有上皇说了算。

    乍一看,是姬长吃了亏,实则,组成三大营的同时,仍旧维持侍卫亲军的编制不变。

    这是姬长想了许久,唯一想出的,既能有利于家国,又能助自己破局的方法。

    所谓子知父、父知子。

    姬长心里很清楚,只要是真正有利于大周的事情,他的父皇,都不会拒绝。

    只因上皇心里一直存在着一条底线,那就是无论朝堂上有多少贪官污吏,存在多少党争派系。

    只要他们还是在为大周做事,不会影响到国家社稷的稳定,那一切就随他们去了。

    可一旦突破这个底线,无论是谁,都必须死。

    曾经九子夺嫡中,上皇连自己的亲弟弟义忠亲王老千岁都给杀了,还有谁是不能杀的?

    对于姬长来说,难得不是从自己父皇手里夺权,而是要用怎样的方式,在不影响江山社稷的情况下夺权。

    不然,自己的父皇疯起来,连亲儿子,亲弟弟都能舍弃,还有什么不能舍的?

    让姬长没有想到的是,上皇并未急于答应他组建三大营的请求,而是问起了另外一件事,

    “朕听闻,你亲征之时,颇为看重一个叫做嬴渊的将领,他今年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