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66章 找到出兵的理由

    自古以来,总有一批人,他们做出的事情超脱常理,超脱时代局限性。

    就连后人读史,都完全理解不了他们的想法。

    可偏偏,这种匪夷所思的决策,竟能大获成功。

    像是李世民与死囚达成约定,先放他们回去过年,来年再回来自愿接受刑罚。

    这种事情便是放到现代,不说所有人囚犯都逃之夭夭,至少也得逃一半。

    可偏偏这群堪称‘道德洼地’的死囚,竟无一人违背诺言,全都回来了。

    又像是霍去病率领大军奔袭2000多里,跨越了整片大沙漠,打到直接失联,大汉上下都觉得他完蛋了。

    偏偏他带军覆灭匈奴主力,吓得左贤王狼狈而逃,并趁热打铁孤军深入,封狼居胥。

    二百多年后,某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魔导师的操作,那更是重量级。

    这老兄手下就两万人,面对王莽四十万大军,这几乎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

    在其他部将都绝望之时,他硬是敢主动出击。

    于是史书就记载了这样的片段【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后人读史,也难以想象他手中就两万人,是怎么敢和四十万大军拉开阵势的?

    更难以想象,流星雨这种难得一见的天象,这么就恰好出现,又恰好砸在敌营附近的?

    总之,历史中总有一些天选之子,会在关键时刻,做出诡异的决定,取得难以想象的成功。

    按理来说,奉国刚止兵戈不到四个月,又恰逢雪灾,绝非出兵的好时机。

    但李彻脑海中就是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

    出兵!出兵!不要犹豫!

    此刻若是不出兵,日后他将后悔莫及!

    这种疯狂的想法只露出一个苗头,便再也收不住了。

    尽管心中已经惊涛骇浪,但李彻面上仍是沉静如水。

    他看向斥候,温声道“来人,先安排他去休息。”

    斥候拱手谢恩,自有亲卫带着他下去。

    李彻环顾四周,将众臣的表情尽收眼底,随后又说道“行了,此事日后再议,诸位先去忙吧。”

    众人的讨论声戛然而止,虽心有不解,但李彻王命已下,也只能先行告退。

    “诸葛哲、霍端孝、钱斌、陶潜、贺从龙、杨璇、陈规”

    李彻又一口气念出十多个名字。

    “你们留下。”

    刚刚走出大堂的官员们脚步一滞,抬起头互相对视,皆从同僚脸上看出了震惊之色。

    李彻留下的这些人,可是大有说法啊。

    他们要么是掌握了政务的实权大臣,要么是掌握兵权的奉军高层。

    唯有一个陈规级别差了一点,但这位爆破鬼才可是殿下的宝贝,掌控着奉国最强的法宝——火药!

    众人心生惶恐,殿下这是何意?莫不是要用兵?

    冬天用兵,可是兵家大忌啊!

    留在大堂内的人也是满脸严肃,齐齐用疑惑的眼光看向李彻。

    李彻对此置若罔闻,只是斜靠在王位之上,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堂内寂静无声,气氛一时间变得诡异起来。

    忽然,大堂的柱子后面传来一道轻响。

    十几道目光齐射而去,一只橘黑相交的大猫咪呆立当场,默默将大爪子从柱子上放了下去。

    小松怎么个事?本虎磨个爪子都不行吗?

    李彻也从沉思中惊醒,看向一脸懵逼的小松,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小松立刻屁颠屁颠地跑到李彻脚下,身体舒张开来,发出咕噜咕咕的响声。

    李彻伸手揉了揉小松的大脑袋,抬头看向众人,缓缓开口道

    “本王欲征讨高丽!”

    听到李彻的话,众人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不可!”陶潜连忙出声,“殿下万万不可!”

    对于老先生的打断,李彻倒也不怒不恼,只是反问道“陶先生若有异议,但说无妨。”

    陶潜立刻出列,满脸忧色地劝阻道

    “殿下,我中原王朝自古就有‘六腊不交兵’的说法。冬季开战何其困难,军队保暖和后勤运输皆是难以保证,关外天寒地东,士卒更易冻死伤多。”

    “况且我奉国刚刚安稳下来,占据了大面积土地,又有玻璃收获钱粮无数,正是休养生息、厚积薄发、与民更始之时。”

    “高丽国虽内乱,但毕竟只伤了人和,还占据着天时地利。”

    “殿下此刻仓促出兵,万一有所闪失,岂不是将此等大好局面拱手相送?实乃不智之举啊!”

    “殿下需知道好战必亡的道理!”

    陶潜这话完全不留余地。

    老爷子本来脾气就直,周游各地时对那些土匪出身的反王都不会收着。

    如今年纪大了,虽然有所收敛,但当危急时刻,他依然直言敢谏,丝毫不给自己留余地。

    其他人虽然没有出言附和,但也无人反驳,显然大家都赞同陶潜所言。

    一是,冬天用兵却是大忌,奉国也的确需要休养生息。

    二是,冬天征讨高丽这操作太熟悉,前朝炀帝的前车之鉴,已经把人都搞出心理阴影了。

    李彻扫视众人,发现竟无一人站出来帮自己说话,又无奈又欣慰。

    无奈的是,若是众人都不支持出兵,自己还真不好一意孤行。

    欣慰的是,朝堂之中并无阿谀奉承之臣,都在很认真地为奉国考虑。

    突然,一道尖锐而兴奋的声音响起“打!必须打!”

    众人齐齐看去,却见原本站在队尾的陈规,满脸通红地站了出来。

    “正好火药司出了一批新武器,威力远超手雷,必能打得那些高丽人抱头鼠窜、哭爹喊娘!”

    “殿下!臣愿带领火药司为先锋,炸他个人仰马翻!”

    众人皆是以手扶额,面露无奈之色。

    谁能想到,这一屋子名臣勇将,最战狂的反而是个工匠?

    火药司当先锋都出来了?那火药司属于战斗序列吗?

    李彻也是哭笑不得,连忙道“事情还未发展到这个程度,你先不要出手。”

    陈规这才不情愿地拱了拱手,退回队列之中,眼中仍是跃跃欲试。

    别人都是运筹帷幄,只有这哥们是只想着拎着火药,炸炸炸炸炸!

    安抚住陈规这个爆破鬼才,李彻开始耐心地劝说其他人

    “陶先生所言有理,但本王也有自己的想法。”

    “此战并非灭国之战,我奉军人数不过十万,又散落在各地,还不足以占领高丽全境。”

    “高丽内乱,此乃奉国从他们身上扯下一块肥肉的天赐良机,本王的目标有且只有辽东!”

    如今的高丽不仅占据着朝鲜半岛,还占领着辽宁东部,吉林北部的大片土地。

    李彻的目标就是这些区域,先把辽宁全境拿下,若是情况顺利,也可派兵入驻朝鲜半岛,在高丽国腹地扎下一根钉子。

    “若只是拿下辽东或许可行。”霍端孝出言道,“若能拿下安东城,便和大连、辽阳连成一片,战线也不会拉得过长。”

    霍端孝身份特殊,军政方面皆有话语权。

    见到他态度反转,众人都开始思考此事的可行性。

    贺从龙也出列道

    “朝阳城有四万奉军随时待命,若再从辽阳、北镇、盘锦、大连等地调些军队,加上蛮兵、辅兵,或可凑齐十万大军。”

    奉国的士兵都是精兵,欺负一下内乱之中的高丽军,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钱斌也出言道“如今朝阳城粮草富足,道路扫清后,可源源不断地为前线提供粮草。”

    朝阳城现在是真不缺粮,大豆存满了仓库,还有秋猎保存下来的肉干。

    即便这些都吃完了,还有大量从靺鞨、契丹那里抢来的牛羊。

    陈规甩开一旁抓着自己袖子的诸葛哲,又跳了出来

    “火药司也不会拖后腿,殿下之前所说的炸药包已经可以量产,铜制火炮已经造了十五门,臼炮造了五十门。”

    “手雷和地雷已经堆满了仓库,足够十万大军人手两三个!”

    李彻看着众人纷纷出言奏报,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

    这,就是奉国朝堂的凝聚力。

    当意见统一时,所有人都会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贡献出全部力量。

    兵精、将广、粮足,士气高涨,武器先进

    如此军队,焉有不胜之理?

    陶潜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奉国的朝堂氛围。

    他怎么都想不明白,刚刚还站在自己这边的同僚,怎么转眼间便投向了殿下?

    而且听他们所言,这群文人竟是比武将还要好战一些

    陶潜皱了皱眉,拱手道“殿下,虽然我军占据优势,但臣还是要说。”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趁着高丽内乱,我军突然出兵,实在称不上师出有名。如此士兵就没有必胜的想法,周围其他国家也因此会对奉国畏惧远离。”

    “朝堂之中,那些看不惯殿下的官员,更会借此机会声讨殿下。”

    “臣不反对殿下出兵,但师出必有名,还请殿下三思而行!”

    陶潜说完这段话后,便退回了位置。

    李彻轻轻点头,他已经不是刚刚穿越的毛头小子了。

    身为王者,做事就不能只凭一腔血勇,要通过全局考虑。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奉国要做的是统治关外,而不是一直杀戮下去,让关外所有民族都畏惧奉国如虎。

    自己的确需要一个出兵的理由,一个所有人都挑不出来毛病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