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弹试验很成功,接下来众人又试着引爆了地雷。
除了一个出现故障之外,其余的都顺利引爆,而且爆炸威力相当大。
这次实验,效果非常不错。
“好,干得漂亮,传我的话,今晚上改善伙食,犒劳大家伙儿。”
曲绍扬非常高兴,当即说道。“给你们记一功,年底多发奖金。”
安德斯等人一听,十分高兴,忙谢过了东家。
“大人,这些东西,咱们要大量生产么?”安德斯少不得要问一句。
“嗯,尽量生产吧,人手不够的话,我想办法再招一批。
但是尽量保密,不要让外人知道了。”
曲绍扬最初研制这些东西,倒也没多想,纯粹就是给那些兵工技术人员找点儿事情做。
没想到这些人的能力这么强,真的按照曲绍扬所说,研制出来了。
也好,这些东西都有不小的作用,多生产点儿,总能派上用场。
再者,也得借机会多培养点儿技术人才。
光指着洋人不行,一旦哪天这些人反水,曲绍扬这边岂不是无人可用?
正好借着机会,再多安排一些聪明机灵的进来,跟着学技术。
试验完成,曲绍扬还有别的事,没多做停留就走了。
临走之前,特地叮嘱安德斯等人,一定要注意安全生产。
实验室和作坊周围,严禁烟火等,以防万一。
从炸药作坊返回猫耳山,曲绍扬立即给陈允瀚写了封信。
在信中,曲绍扬让陈允瀚多留意江对岸的动静,并叮嘱陈允瀚,抓紧时间招兵买马训练乡勇。
其实这事儿曲绍扬跟陈允瀚、赵正国等人,提了不止一次了。
如今陈允瀚手底下的团练乡勇,保守估计得有三千人。
其中明面儿上有一千多人,暗地里还有这两年借助剿匪的机会收服了不少山头,以及商队的人手。
这些人一水儿都装备的国外进口快枪,今年开春,又装备了一批大炮和重机枪。
当然,这些东西,都藏起来了,不能放在明面儿上。
毕竟陈允瀚只是个团练长,手底下又是枪又是炮,还有那么多人马,容易引起上头误会。
战事一起,清廷那些兵根本就不顶事儿,恨不得一枪不放就跑。
那些兵能跑,陈允瀚他们这些团练乡勇能跑么?
身后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的亲人,他们跑了,那家怎么办?父母妻儿怎么办?
曲绍扬能把老丈人丈母娘接走,还能把其他人都接走么?根本就不现实。
到那个时候,只能奋力一搏,舍命杀敌。
所以,提前就得积蓄力量,不能打没准备的仗。
不光宽甸团练,猫耳山、双甸子等处的团练,这两年也没少扩张。
现如今,猫耳山、塔甸一带,有巡防队两千多人,另外各村屯保安队、金场、山场、煤矿等处护卫加起来,差不多还有两千多人。
双甸子、娘娘库等地,在赵正国和郑铁柱的招揽下,发展的也非常快,真有啥事情,两三千人绝对没问题。
这些人都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真要是战火绵延到附近的话,曲绍扬一声号令,就能形成战斗力,保卫家园。
当然,战火应该是烧不到猫耳山周边,提前准备,以防万一而已。
除了让陈允瀚尽量招兵买马之外,曲绍扬也在信里面嘱咐陈允瀚,假如江对岸真的闹腾起来,就第一时间把陈郎中夫妻、何青竹母女,都送到猫耳山来,避免有意外情况发生。
能说的,曲绍扬都说了,其他的不能透露太多。
信写好之后,正好跟陈秀芸的信一起,安排人送去了宽甸。
几天后,宽甸那头接到了曲绍扬夫妻的信。
虽然夫妻俩表述的不太一样,可主要思想类似,都是想让陈家人前去猫耳山。
“爹,你说绍扬他们两口子是啥意思?我咋觉得不对呢?”
陈允瀚拿不定主意,就跟陈郎中商议。
“我也猜不透怎么回事儿,但绍扬这个人的脾气你知道,他办事向来靠谱儿,或许,他是听说了什么?
要不然这样,你打发人去奉天,问问你大哥的意思。”
陈郎中沉默好一会儿,他也摸不准曲绍扬这是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能这么说。
陈允哲在奉天府学里读书呢,消息灵通,保不齐他知道点儿什么。
于是,陈允瀚立刻打发了人,前往奉天。
陈允瀚刚打发人离开宽甸,前往奉天,鸭绿江南岸,高丽那头,出事了。
五月初三,全罗南道古阜郡爆发农民起义。
清廷应高丽王室请求,派兵开赴牙山协助平叛。
不想倭国伺机挑起战争,先发制人派兵占据了汉城到仁川一带战略要地,并以军舰控制釜山和仁川等港口。
就在倭国军队开进汉城的第二天,那股起义的力量突然宣布放弃起义,并且退出所占领的州县。
高丽国王也如释重负,立刻向清廷和倭国发出请求,我们局势稳定了,两位大爷都请回吧。
清廷这边不愿意与倭国开战,自然是乐意撤退的,但是倭国那头,却不肯撤。
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么个机会,哪能轻易放弃?
于是,接下来就进入了扯皮时间。
以李中堂为首的清廷官员,试图用“以夷制夷”的外交办法,利用俄、英向倭国施压,迫使倭国撤兵。
然而,在倭国外务省大臣的斡旋之下,俄、英都默许了倭国向清廷开战。
李中堂“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没能奏效。
这么大的事情,国际上都在关注着,国内哪能不知道?
在奉天念书一年多,通过各种手段打通了跟盛京将军府关系的陈允哲,自然也得知了一些消息。
所以在接到了弟弟的信之后,陈允哲立刻意识到,曲绍扬很可能是预见了什么,也许接下来真的会有一场战争。
所以,陈允哲立刻跟来人说,让他回去告诉陈允瀚,抓紧时间收拾东西。
把父母、何青竹母女,或者送到奉天,或者送去猫耳山。
奉天是清廷祖陵所在地,事关社稷宗庙,即便真的有事,朝廷也会派大军力保。
而猫耳山位于鸭绿江上游,地触偏僻,也不是什么兵家必争之地,应该也很安全。
反正不管去哪儿,提前做准备总是没错儿的。
就这样,送信的人立刻返回宽甸,告知陈允瀚。
陈允瀚拿不定主意,还是找父亲商议。
“原本我和你娘就打算,等静雅过了周岁,我们就去猫耳山照看你妹妹。
既然这样,那就让青竹和静雅跟我们一起走吧。
若是没啥事儿,等你妹妹生了孩子,满了月,我们就回来。”陈郎中当即拍板决定。
陈允瀚一寻思也行,于是就这么说定了,抓紧时间收拾东西,派人护送父母妻女前往猫耳山。
就这样,五月末,陈郎中一行到了猫耳山。
曲绍扬这边得知消息,赶忙和陈秀芸领着根锁、根有,前去迎接。
“爹、娘、二嫂,一路辛苦。哎呦,小静雅都这么大了,可真俊啊。”
一见面,曲绍扬先跟老丈人、丈母娘打招呼,随即就看见了被何青竹抱在怀里的小姑娘。
一周岁多点儿的小姑娘,长得又白又嫩,肉嘟嘟的小脸,跟糯米团子似的。
头顶用红绳绑了个朝天辫儿,身上穿着桃红色的衣衫,看上去还真有点儿像民间传说里的人参娃娃,着实招人稀罕。
根锁和根有两个,在母亲的示意下上前来,乖乖喊了姥爷、姥娘、二舅母。
然后俩男娃的目光,也都看向了二舅母怀里那个漂亮的女娃娃。
“静雅妹妹,我是你大表哥,这是你二表哥。”五岁的根锁,口齿伶俐,表达能力非常强。
那边,陈秀芸也扶着腰上前来,见过了父母和嫂子。
李氏一看闺女这身形,顿时就皱起了眉头。
“你不应该是才怀孕七个来月么?我咋瞅着跟人家快要生了的差不多。
走走,赶紧回家去,我给你看看,咋瞅着不像怀了一个啊。”
陈秀芸在信里一直没提这事儿,李氏也不知道,今天一见面,属实给她吓了一跳。
“娘,不用看了,我这肚子里应该是俩。”陈秀芸摸了下肚子,笑道。
“你知道是俩,咋不跟我们说呢?好几次写信,你一个字儿都没提。
你要说是怀了俩,我和你爹早就回来照看你了。”
李氏一听,气的不行,声音都忍不住拔高了些。
“这得亏是我们没去奉天,来猫耳山了,要不然,你生孩子可咋办?”
双胎生产的风险,可比单胎大多了。
就猫耳山这地方,哪有几个好产婆啊?唯一医术可以的,就是陈秀芸了。
可她再能耐,也不可能给自己接生啊。
李氏此刻真的很庆幸,他们两口子选择来猫耳山。
“娘,没事儿的,我还行,没觉得咋地。”
当着嫂子的面儿,陈秀芸能说啥?只能说好听的呗。
“走吧,爹、娘、嫂子,家里都收拾好了,咱们先回去再说。”
原本安德斯等人住在陈家,现如今都搬走了。
去年修围子的同时,又在空地处盖了不少房子,专门给安德斯他们预备的。
每家两三间屋子,各自开伙做饭。
陈家这边空出来了,前阵子陈秀芸就让人把里里外外都打扫了一番,这两天又重新收拾了一回,啥都安排好了。
等众人进了陈家,李氏第一件事就是跟闺女去里屋,给闺女检查了一下。
“嗯,看这个样子,确实是怀了俩。
双胎一般很少足月,八个月往后就要注意了。
你最近不许跟绍扬住一起,保重自己要紧,听见了没有?”
作为母亲,李氏最在意的自然是闺女的安危。
虽说陈秀芸已经生过俩孩子了,可李氏还是不放心,依旧要多叮嘱几句。
“娘,我知道轻重,最近绍扬都是歇在兰心那边,就算在我院里歇着,他也不敢碰我。”
曲绍扬又不是禽兽,媳妇肚子那么老大,他哪里敢有什么想法啊?
“嗯,那就好,女人怀孕生子,一只脚就踏进了鬼门关,一定得小心才行。”
李氏闻言,松了口气,这才跟闺女出来。
正说话呢,林若兰和孟兰心也领着孩子过来了,众人许久未见,这一见面,格外亲热。
孟兰心跟何青竹没见过面儿,但彼此都听说过对方。
二人都是从小习武,性情爽利不拘小节,如今见面聊了会儿,只觉得十分投缘,越聊越近乎。
当天傍晚,曲老抠儿、曲江、刘东山,也都从金场赶回来了。
三家人聚到一起,那叫一个热闹。
陈郎中一家人回猫耳山的消息,很快就传开来。
一些跟陈郎中关系不错的人,陆续前来拜访,陈家着实热闹了好些天。
当然,应酬客人的事情,都是陈郎中出面。
李氏跟何青竹则是成天到曲家,陪着陈秀芸,再预备点儿小娃出生后要用的东西。
陈秀芸已经生了根锁、根有俩儿子,家里小娃用的东西都在。
原本她的意思,就是简单预备点儿,差不多就行。
老辈儿人传下来的规矩,小孩子用旧的东西好,不能啥都用新的。
尤其是包被之类,全新的棉花太热,孩子容易上火。
所以陈秀芸之前就把根锁、根有用过的被子拆开了,里头的棉花套一分为二,然后添一部分新棉花,这就变成了双份儿。
至于衣服啥的,也没做太多,小娃长的快,做多了不等穿几天呢,就小了。
李氏作为孩子的姥娘,不管闺女预备了啥,她肯定是要给外孙子预备一整套被褥、衣服啥的东西。
尤其是陈秀芸肚子里大概率是俩娃,东西少了根本不够用,所以李氏就跟何青竹带着丫头们,又做了不少。
转眼间就到了六月末,陈秀芸怀孕已经八个多月了。
这个时候,从奉天那头传来了消息。
倭国军舰在丰岛海面偷袭,击沉清廷运兵船,并击毁、击伤清廷多艘舰艇。
同时,进攻驻牙山清军,悍然发动战争。
紧接着,七月初一,清廷宣布上谕,对倭宣战,同时,倭国也对清廷宣战。
“坏了,这是要乱啊。绍扬,没想到你的推测,真的成真了。”
得知消息后,陈郎中惊讶不已,怎么也想不到,倭国竟然真的跟清廷开战了。
“小倭子,他们怎么敢的?”陈郎中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