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8章 苗族风情

    江山的记忆力很好,马上认出了村长。

    “这哪是微服私访?我只是出来走走。想了解一下风土人情。 ”

    村长邀请江山去参加集会。

    江山问,“今天有什么集会? ”

    “斗歌! ”

    斗歌,是苗寨的一个风俗。

    苗族人,动不动就唱歌,自己唱不说,还找人斗。

    走进苗乡,你能听到那悠扬的歌声飘荡。

    苗歌集山歌、傩歌、哭嫁歌、故事歌、椎牛鼓舞歌、拦门歌、扛仙歌、跳香歌(辛女歌)八种为一体,歌词多为七言一句,两句组成一联,两联为一首。

    有时,根据需要可发展到六句以至数十句。

    演唱时,声部此起彼伏,多声特点明显。在多声部苗歌中,高、低声部先后进入,两个声部相互交替流动,有时再加上\"拉腔\"和\"领歌\",同时可唱出三至四个声部来。

    多声部苗歌曲调朴实,旋律发展多为平稳,线条流畅。多声部苗歌是苗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歌演唱形式,它有利于人们之间交流感情、思想、文化,它情绪开朗、朗朗上口,在苗族人中得以长时间流传。

    苗歌内容丰富,体裁形式多样,就苗歌的演唱风格而言,大多属于或接近山歌体。

    苗歌分为\"韶唔\"(高腔)和\"韶萨\"(平腔)两大类,国内部分民歌研究者还根据苗歌的演唱特色把\"韶唔\"看成了抒咏性歌腔,把\"韶萨\"看成了\"陈述性歌腔\"。

    \"韶唔\"腔旋律起伏大,抒咏性强,高亢激越,抒情优美。

    \"韶萨\"腔旋律平直,曲调清丽婉转,属朗诵调。

    在苗歌演唱中,体裁分类是十分严格的,在不同场合,需用不同的腔调和类别演唱。在唱\"祭祀、哭嫁、椎牛、跳香、扛仙\"五类歌时,就必须用\"韶萨\"(平腔)演唱。

    听了村长介绍,今天,是村寨的一个女儿出嫁。

    所以,唱的是哭嫁歌。

    村长邀请江山去做客。

    江山当然应了下来。

    他正要看一看,苗族的斗歌,与侗族的斗歌的不同之处。

    到了一栋吊脚楼外,那边围了很多的人。

    人们都穿着节日的盛装。

    苗族服饰是华国服饰的活化石。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 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

    苗族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服饰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才被誉为“无字史书”和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有一百余个支系,就有百余种服饰,从精细华美的施洞苗服饰到原始粗犷的南丹苗服饰,风格款式各异。

    桂州是苗族服饰最为精美之地,其刺绣、蜡染、纺织、银饰都极为出色,充分体现出富有特色的苗族服饰艺术。

    苗族服饰在运用织、绣、染的一种传统工艺技法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苗族服饰花团锦簇,流光溢彩。

    苗族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苗族有佩戴银饰的习俗。

    在传统观念中银饰可以辟邪,有吉祥幸福的寓意;在现代观念中,银饰是富有与美丽的象征。

    苗族服饰图案是苗族宗教精神的积淀。苗族服饰喜用原始信仰组合图案,尤以龙、狮、蝴蝶组合变形最多。

    蝴蝶作为苗族文化体系中始祖、母亲的象征,已成为一种定型化的图腾意象。

    龙作为司水的神明和家宅神,能保佑民族风调雨顺,幸福吉祥。

    较之汉文化中的龙,苗族民俗中的龙形象更为和蔼可亲,形态变化更为多样。

    此外,自然界中的花鸟也被赋予灵性出现在苗族服饰中,“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凤穿牡丹”“百凤朝阳”,这些图案既吉祥喜气,又美丽典雅。

    苗族男装穿满襟衣,衣袖肥大,配紧身腰带,下着裤子,短而肥,行动方便。头裹青色花帕,脚缠青色或蓝色绑腿,下着草鞋、布鞋。银饰有耳环、项圈、戒指等。

    在男装趋向简单朴实的同时,女装却变得更加华丽多姿。

    受汉服、满服的影响,在大的款式上,苗族妇女上衣改穿满襟衣,圆领大襟右衽宽袖。

    下裙改裤,短而肥。但在具体部位的装饰上,仍然保留着苗族传统服饰的母题,凸显出苗族服饰的个性,形成苗族服装的特有式样。

    且由于苗族支系众多,各地女装不尽相同,有的还有较大差别,大致可分为“花保式”“凤松式”“吉泸式”三个款式。

    除了服装,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是银饰。

    苗族银饰以其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形成了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独特银饰文化。其审美观点从“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发展到“以精为美,以新为美”。

    从佩戴部位上大体可分为头饰、颈饰、胸背饰、手饰、脚饰等。主要部位的饰品又按苗族支系、片区分为不同的类型。

    “苗族银饰”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头饰有:

    银帽。又名接龙帽,俗称“雀儿窠”,苗语叫“纠”。一般用雪银1500克左右制成。因为耗银多,非富有人家不能制,一寨、几寨才有一顶,需用时可借用。

    银花大平帽。银帽呈圆形,直径60厘米,重470克。其构造由3大部件组成:前后为两块半圆形银皮合成圆形,中空用细丝螺旋构成圆顶形。3部件可以拆开。帽顶焊花、鸟、鱼、虾、龙、凤、蝴蝶等图样,饰湖绿和桃红丝线花束,如繁花绿叶铺满其冠,与银色辉映相衬,显得既美观又富有诗情画意。

    插头银花。苗语称为“疏山”。一般重40克,造型有蚩尤大刀、长矛、菊花、梅花、桃子、棋盘花、蝴蝶、寿字等,顶上吊湖绿桃红丝线花束。

    插头银椿花。苗语称“木比咬”。花垣雅酉等地苗族妇女喜插戴于头帕上。椿花下端的插杆,中间为蝴蝶、白鹤、虾子、梅花、螃蟹等物件,缀有红绿丝线花束。

    银凤冠。这是未出嫁姑娘戴在前额的装饰品。

    构造为银皮一块,宽约4厘米,长约37厘米,重180克。上镂空有多枝方孔古钱、莲花纹、梅花点、梅花朵等。两头为对称的蝴蝶和一半圆圈。银皮上悬二龙抢宝、双凤对菊和多种花草。银皮下端缀9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每只凤凰含吊一根银细链。凤冠戴在头上呈半弧形,将姑娘装扮得如凤凰般美丽妩媚。

    儿童帽饰。苗族儿童银饰主要是帽饰、手镯和胸饰,而帽饰最为丰富多彩,多为菩萨图案,工艺精湛,造型逼真。

    如一件银饰狮子帽,重135克,帽檐下为花瓣组成的八角圆形,花瓣上钻星点和梅花,有鲜活如生的蝴蝶、虾、螃蟹、鱼、花草等银饰物。花草虫鱼上缀有红绿丝线花束。中间为一圆银片,上为一银狮。其狮造型逼真,周身钻满纹饰,口、耳、身、尾饰满银须,稍抖动,便毛须颤动,活灵活现。

    除了头饰,其次就是颈饰。颈饰有:

    轮圈。苗族称为“果公根”。可单独佩戴,亦有加匾圈、盘圈佩戴的,是颈部主要银饰品。小的轮圈需银300克,大的重约700克。中段为弯弯扭扭形状,两端做一公母套钩,钩柄上缠纹一二十道凸状银瓣,美观结实。

    扁圈。这是项圈中的中层饰品,为数5匝,即由5根组成一套,外圈最大的一根重约133克,依次是121克、111克、104克、94克。圈心成筋脉状,有菊花纹饰,两端为公母套钩。花垣苗族妇女将扁圈戴在胸前,两头大而中间小,谓之“哈高”,即吊勾之意;凤凰苗族妇女将扁圈扣戴在颈后,刻花部位戴在胸前,两头小而中央大,其特点分外鲜明。

    盘圈。苗语叫“靠莪着”。有5匝互相叠压,大的在下,小的在上,故又名“叠板项圈”。每匝均凿花纹图案,十分美观。两头有公母套钩。盘圈是苗族妇女清代以前的饰品,现不多见,十分珍贵。

    披肩。又称云肩,是妇女披在衣领上的银链饰物,类似流苏。披肩需银1千克打制。一般为缎面做底,银饰缝缀其上,制作精细,为苗族银饰中之精品。佩戴时,披肩能随肩、胸的高低、凸凹而紧贴于肩胸。披肩胸前焊接7或9组银串。每组银串多为两层,每层都是钻花镂空的薄银片,系银串,上层为2串,下层为5串,每串下端系银铃、小银片等。

    儿童项圈。需银百余克,精细如筷子,刻简单花纹。儿童戴时,项圈上多挂一条银链垂至前胸,链子下端吊有一腰子形的银锁,以示驱邪之意。

    还有饰品,如身前身后银饰。这些有:

    牙扦。装饰兼适用之物,挂于胸前右方,重约200克,长68厘米。牙扦上安一个小银圈,便于套挂在胸扣上,中央为打制的虫鱼鸟兽及植物藤草连缀,下端吊耳挖、牙扦、马刀、叉、剑、针夹、铲等小银器物。

    银针筒。装饰兼适用之物,苗语叫“针就莪”,作装针之用。

    围裙链子。共有两种:一种是两端勾于裙上,链子的中央挂在颈上或项圈上;另一种是系围裙捆于腰上。围裙若用银链系,就可免用花带。

    挂扣。是用银质梅花编织而成的链子,故又名“梅花大链子”,苗语叫“拉比过”。其制作方法是先用银薄片编成少则数十、多则200余朵小梅花,再将一朵朵梅花和小环连接成链子。佩戴时挂于扣上,悬于右襟。

    银纽。有珠形、盘形两种式样。一般安单纽,有好奇者,将5颗纽扣结为一束,安在应扣部位。银扣一般重10克,两面凸起,有荷花、梅花纹,银光灿烁,赏心悦目。

    银花银蝶。是零星饰品,多组合或散钉于衣裤、围裙、胸兜上,图案有八宝、花卉、麒麟、虫、鸟、龙、宝莲灯花等。

    银牌。悬挂于胸前,形状有长方、正方、斗笠状。表面钻花草、八宝、鹿、狮子、飞蝶、人物等图案。

    后尾。是苗族妇女在重大节庆之日才佩挂的银饰,苗语称为“写兔”。它由花草、藤叶、银牌等装饰物连缀而成。银牌上图案有二龙戏珠、百鸟朝凤等。从后衣领挂过臂部,犹如银沙垂背一般。

    最后,讲一讲镯环。

    手镯。又称臂环,苗语称“禾抱”。镯子种类多,按形状可分为20余种。有的能开合,有的整体连接,不能开合。重的可达370克,轻的38克。平时戴1只,节庆集会时则一手戴三四只不等,两手所戴需对称。手镯既是苗族女子的装饰品,又是男子的装饰品,具有吉祥如意的含义。

    儿童银手镯。又称手圈。重30~40克,直径4~5厘米。一般两只一套,一只上面配官印一颗,一只配瓜锤一对,取“文武双全”之意。

    戒指。俗称指环,苗语称“旷达”。戒指种类多,其中最具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银匠聪明才智的是“呆四连环梅花套戒指”。它如同现代的小魔方,由4个连环组成,每个连环上有“<”形状,平折成90度,每环交错套在一起,能分能合。分开后,不熟悉之人难以复原,故名“呆四连环戒指”。人们少则戴1副,多则戴4副,戴的部位必须在手指的中节上。

    耳环。有龙头环、虾环、梅花吊须环、猪尿环、水虫环、荷花环、蝴蝶环、单丝环等多种造型,并在银环下缀虫鱼、花卉、叶片等银饰片相配。因耳环需银不多,苗乡妇女一般皆有,且日常生活中也戴之。

    苗族银饰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极富特色。

    苗族银饰的制作主要靠手工操作,在湘西几乎都是在家庭手工作坊里完成。

    传统加工材料为白银,如今,白铜、白铁、铝等材料常被用作替代品。

    主要加工设备有小火炉、小铁锅、铁砧、铁锤等,煅制时一般烧木炭。

    加工工具有钻子、凿子、钳子、镊子等,还有各种模子。

    模子主要用于平面的银花、银扣、胸链、针筒和戒指、耳环的制作加工。大型银饰制品如项圈、手镯,一般靠打制,主要工具是锤子,锤打而成,然后打磨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