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八十二章 韩国内附

    但是这么些年下来,儿子都两个了,嬴馨这傻姑娘,也没那么傻了,对于两国政事,虽然娘家亲,但是夫君和儿子更亲!这笔账她还是算的清楚的。

    回信悼唁,信中多是哀悼安慰之情,对于政事则是模棱两可。

    至于嬴政,对于赵国的示好更是不置可否。

    笑话,不拿点儿实在的,就这么空口白牙,就想挡住寡人前进的步伐,怕也是想的太好了。

    而赵悼襄王薨逝,赵王迁继位的消息传递各国以后,其余六国可谓是各个演绎人生百态。

    除了嬴政心中欢喜,齐王建幸灾乐祸,燕王喜则是愁喜交加。

    燕王喜愁的是秦国这下更没人能挡了,喜的是,燕国的机会来啦!

    这下别说你赵国打寡人,寡人还要打你赵国呢!

    只要寡人拿下燕代之地,寡人将整个北方与东北连成一线,有了这养马地,你赵国又没了山河之险,对你赵国的战略攻势,可就是我燕国说了算了。

    而且那时候即便是面对秦国,也是进退有余了。

    魏楚韩则是心里一片冰凉。

    如今原本就是赵国,楚国挡在秦国的最前线,楚国那个王,嗨,不说了,亡国之君的料。

    可是你赵国这是干什么啊???

    如此危急之形势,让一个十二岁的娃娃继位,你以为你儿子也是天眷圣君吗?

    你以为你儿子也是秦王嬴政吗?十二三岁就可以搅动风云?

    你不会以为你们赵国和秦国同姓同氏,就连儿子的本事也一样大吧?

    秦王打你赵悼襄王都跟打儿子一样,你换这么小的儿子上去,那不就是跟打孙子一样了吗?!

    魏景湣王现在一颗心是哇凉哇凉的,看了一圈身边的对手兼队友,这是没有一个靠得住的呀。

    楚幽王也高兴不起来,他人虽然坏,能力也不是很强,但是终究没有傻到一定的地步。楚国与赵国并没有直接的冲突,恰恰相反,等到韩国没了以后,就全靠赵魏楚三国顶在秦国前面了。

    而赵国是顶在最前面的,原本赵国就打不过秦国,现在换上这么个娃娃,可不就更完蛋了嘛。

    至于韩王安,他此时心情已经彻底平静了。

    当彻底放弃一切希望,心里也就没有任何的波澜了。

    别等了,再等下去还干嘛呢?给自己留个体面吧。

    秦王也是体面人,就别让秦王久等了。

    秦国对南阳的吸纳已经证明了秦国的宽容,一切有条不紊,仅剩的这一郡之地,也早就是人心浮动,个个着急归附,既然如此,何必再耽搁下去?

    再贪恋王位一时,又有什么意义呢?

    投了!

    韩王安正式上表,请求内附大秦!

    臣韩安奏表:

    敬上秦王陛下:

    臣居韩地,久闻大秦雄威盛德,浩荡如沧海横流,光被四表,万邦咸服。陛下圣德御宇,仁风播于八荒,恩义布于**,实乃苍生共主,帝业之尊。

    韩国处列强环伺之境,如一叶扁舟行于惊涛骇浪,兵戈扰攘,国势倾颓,民生凋敝。臣每念及此,忧心如焚,肝肠寸断。求蒙大王垂怜,恩准韩之内附,此恩此德,高于泰山,深比沧海,臣及韩民皆感恩戴德,虽粉身碎骨不能报万一。

    大秦治下,文治昌隆,武备强盛,法度修明,万民乐业。若韩得附于大秦,必能沐大王之恩惠,脱兵燹之祸乱,百姓可享太平,士农工商咸兴其业,礼仪文化亦得传承而光扬。

    是故,臣今日率举国之众,以赤诚之心,恭顺内附大秦。愿献韩之疆土、府库、黎庶,皆由陛下驱策。

    自今而后,韩之山川即为大秦之域,韩之百姓悉为大秦之臣。臣当率群臣,敬迎大秦天使,悉心襄助交接土地、财货、户籍诸事,务使安然有序,不使有丝毫差池。

    伏望大王圣鉴,恩准臣之所请,使韩入大秦之庑,长承陛下之圣恩。则韩之幸,民之幸,亦臣之幸也。

    秦王政十年孟夏,臣韩安顿首敬上。

    收到韩王安请求内附的奏表以后,嬴政当然不能直接收下,那可就太不体面了。

    这和去年敬献南阳之地性质不一样,送土地城池很正常,虽然送的大了些。

    但是现在可是献国,那可就不一样了。

    韩国起码明面上这几年一直侍秦恭敬,一向俯首称臣无甚过错,如今举国来投,若是直接收下,那吃相未免也太难看了。

    嬴政回诏一封,言语宽容柔和,承诺只要韩国为臣,大秦自当庇护,又岂用举国来投,谦虚拒绝了。

    韩王安自然明白这三辞三让的流程,虽然也很烦,但是肯定还是要把这个流程走下去。

    于是接着上表。

    嬴政再次辞让。

    韩王安再再上表,终于完成了三辞三让的流程。

    嬴政这才以天下苍生,天下太平为由,勉强接受。

    派出中苍率领文武大臣,兵卒吏员去接收韩国这最后一郡。

    自然不是让中苍屈尊为郡守,而是为了给韩王安体面,去接韩王安入秦,郡守为侍中腾。

    腾本是韩国人,出身贫寒,是最底层的平民,别说氏了,姓都没有。

    但是自幼刻苦嗜学,为人坚韧不拔,面对贫寒家境和生活困苦,从未抱怨放弃,始终咬牙坚持,他一边努力耕种,一边利用农闲时间自学,向一切有学识的人求学。

    他聪慧机敏,为人又谦逊刻苦,踏实肯干,善于观察思考,能快速洞察事物本质,在复杂局势中做出准确判断并灵活应对。

    青年时便看出韩国没有希望,而秦国蒸蒸日上,又听闻秦国太子乃天眷之人,毅然决然投靠秦国,只是那时身份卑微,又没什么名望,到了咸阳也只能靠苦力为生。

    但是苦心人天不负。

    他聪明勤奋,踏实肯干,利用一切能得到的机会,省吃俭用,所有钱财全部用来结识有知识的人,系统的学习兵法谋略以及大秦的法律。

    等到嬴政逐渐铺开学院,他是第一批抓住机会,直接接连通过县试,郡试,考入了咸阳学宫。

    此时,他已经二十九岁了。

    这样的人只要给他一个机会,就绝不会泯然众人。

    在咸阳学宫其刻苦作风,人人拜服,为人更是刚毅正直,勇敢无畏,在发达以后,也是丝毫没有忘记曾经帮助提携自己的人,尽显重情重义之风。

    这么一块经过万千雕琢的宝玉,在咸阳学宫熠熠生辉,嬴政不可能看不到,经过观察以后,果断就将其带到自己身边为侍中,培养了两年之后就给放了出去。

    刚开始放出去为一县县令,在任期间,他积极推行秦法改革措施,改善民生,鼓励生育,亲自带头农业生产,规范商业,推广教育,认真高效的完成朝廷政策,年年考校都是最优。

    再加上他这个背景,那是两年一小升,三年一大升。

    这次,便是升为郡守了。

    对于腾的忠诚和能力,嬴政都毫不怀疑。

    同样,这也是又一个秦国梦的实现,给天下士子的表率。

    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平民,如今可为大秦郡守,你们还怎么好意思不努力呀?还怎么好意思不投靠大秦呢?

    中苍率领着大部队到达新郑的时候,早已经收到消息的韩王安早就率领文武百官在城门等候迎接。

    毕竟是未经战争直接投效,这和战败投降终究不同,倒也不用韩王安肉袒牵羊,面缚衔璧。

    诸多大夫士子也不用衰绖、舆榇,大家都很体面。

    韩王安以下臣礼迎接中苍,献上玺印兵符、户籍档案、财政明细、地理文籍,府库钥匙等重要资料物品。

    中苍也给予了韩王安足够的尊重,宣读嬴政的圣旨。

    封韩安为归义侯,其宫中府库一应宝物财货,及宫中美人宫女,仍归韩安所有。

    另食邑河内一万户,世袭罔替,累世不减。韩氏起于韩原,于韩原再为韩氏留二十里地为祭祀采邑之地。

    再赐金五千,丝绸一千匹,各式珍宝百件。

    另外于咸阳赐予侯府一座,即日起全族迁居咸阳安定。

    韩安在听完旨意之后,心里长舒了一口气,秦王果然是体面人,厚道人啊,真乃重信之人,承诺的都给了,而且还多给了。

    无论如何,家族富贵是保住了,累世不减的爵位和食邑,只要不想着造反,低调从事,总也是能与国同存的。

    韩安也不是不懂事儿的人,旨意中虽然说是宫中府库财货,以及美人皆归自己所有,但是自己一个投效之人,以后最重要的是低调,又岂能如此奢侈无度,还按照王室的待遇过活?那简直就是取死之道啊。

    韩安拜谢后,非常坚决的将一切王族方能使用的器物,以及诸多可能有忌讳的宝物全部献上。

    另外将宫中的宫女,相貌普通的直接遣散,相貌优异的也一同献上,他自己只留下了一些妃嫔和贴身的侍女。

    至于宫中的宦官内侍,那更是一个不留,全部献上,他一个侯爷,现在还用宦官,那是成何体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