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3章 愉快的旅程

    李存保点点头:“是够基层的,作为一个军旅作家,写了那么多年军营生活,也该去前线看看。”

    孙朝阳嘀咕:“我是写知青,写伤痕文学的呀,怎么也把我给叫来了。”他一向看不上伤痕文学,觉得那玩意儿在文学上没多大价值。事实上也证明,这种题材是特殊时代过后的特殊产物,在当代文学史上也就寥寥几笔,没有留下太出色的作品。南疆的战事已经好几年了,现在大规模战役已经结束,进入了相持阶段。在未来还要打很多年,史称两山轮战。战役的规模虽然变小,但烈度并不低。

    前线枪弹无眼,你运气不好碰上了,说不好造成终身遗憾。

    孙朝阳有点小小的郁闷,忍不住说出这种落后的话来。

    还好运输机里噪音大,加上李存保好象心事重重的样子,也没在意。

    李存保:“三石同志,你的小说我读过,挺有意思的。知青生活在你笔下,写得那叫一个活灵活现。我上次下连队体验生活,战士们每天灯一熄,就说你小说你的吃,被查寝的首长逮过好几次。如果我能写出这么一部小说,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孙朝阳谦虚:“随手乱写的,你也别叫我三石同志,我本名孙朝阳,你叫我朝阳就好了。”

    李存保这个名字对孙朝阳来说,来说可谓是鼎鼎大名了,他所创作的《高山下的花环》一书,刚发表就轰动文学界。后来还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年轻时候的自己看得那叫一个如痴如醉。

    后来在二十一世纪,孙朝阳又在网上看了好几遍,尤其是电影,一看才愕然发现很多熟悉的明星面孔。男主角丞相就不说了,女主角盖克也是他们五零后的梦中情人。最有意思的是,年轻时代的苏大强同志竟然在里面扮演了一个普通士兵的角色,还是个成天缠着唐国强念现代诗的文艺青年。

    李存保老师,偶像啊!

    孙朝阳欲要再和他攀谈,但存保同志心情低落,不太爱说话。

    “轰轰轰……”飞机引擎声忽然变大,开始滑行,准备起飞。

    按说,这么大飞机,怎么也得滑上很长一段距离,但安22忽然一个拉升,就腾空而起,干脆利落。

    飞机在空中上升的速度很快,转眼就到了平流层,底下的北京城就变成一个小小的方块儿。虽然拉平了,但机身还是在不停颤抖,机翼、机身、机舱都在发出这种那种异响,老毛子生产出的玩意儿太粗糙,主打一个能用就行。

    孙朝阳是个闲不住的,见李存保不说话,就去同其他人攀谈,做了自我介绍,问,你们也是来前线采风的作家?

    机舱里有大约二十人左右,一个老年人指着身边那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笑着问:“你看她像是作家吗?”孙朝阳回答:“也许是写儿童文学的呢?”

    众人都笑,老人才解释说他们是安徽来的,唱黄梅戏的,这次是去前线慰问演出,小姑娘是他的徒弟,出来长长见识。

    孙朝阳道,前线挺危险的,她还是个孩子。而且老人家你年纪也不小了,身体扛得住吗?

    老人回答说,娃娃不十六岁,成年人了。危险,再危险能危险过奋战在前线的最可爱的人?而且,很多战士也就七十八岁,他们能做战士,我们就不能做战士,就不能流血牺牲?

    “对!”众人都挥舞着拳头应道。

    孙朝阳心中佩服,问那个小姑娘怕不怕。

    姑娘瞪着黑白分明的眼睛好奇地说:“为什么要怕,师父说了,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死得其所,才算是活得有意义。”

    大家都说好。

    小姑娘又道:“师傅又说了,云南那边风景好得好,遍地都是鲜花,我想去看看。”

    忽然,一个三十来岁的的男子站起来:“彩云之南,自然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旅途枯燥,不如我给大家唱首歌。”

    “好,欢迎蒋同志。”众人鼓掌。

    男人亮开歌喉,立即便有穿云裂石的声音传出:“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经历尽……”

    孙朝阳抬头看去,顿时震撼:我的老天爷,竟然是蒋大卫。

    原来,这架运输机里的二十来人分属好几个单位,都是战斗在不同文艺战线上的明星艺人。有歌唱家,有作家,有戏曲演员。

    飞机里噪音机大,大家说话都靠吼。蒋大卫唱歌的声音不大,但所唱的每一个字却清晰地钻进你耳朵里,极富穿透力。

    蒋同志没有用百万级话筒,没有用百万级声卡,没有任用任何设备,却自带混响。

    众人听得如痴如醉。

    一曲终了,大家都在高声喝彩,那小姑娘更是满眼小星星:“红牡丹,红牡丹!”

    这个时候蒋大卫还没有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他大红是因为电视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看到他的风采以后的事情。但电影《红牡丹》上映之后,这首《啊牡丹》已经成为这两年最流行的歌曲之一,并一直流行到二十一世纪,甚至登上相声舞台。孙朝阳年轻时候可是蒋大卫的铁粉,如今偶像就在前面,如何还坐得住,急忙拿了笔记本和钢笔跑过去:“蒋老师,帮我签个名。”

    蒋大卫哈哈大笑:“孙三石,我喜欢你的小说。帮你签完名,你也得帮我签一个。”

    孙朝阳:“蒋老师你这唱功绝了,飞机里这么吵,竟然每一个字都听得真真儿的。”

    蒋大卫谦虚地说:“学声乐和戏曲的讲究字正腔圆,讲究的是科学的发音方式。到大礼堂大剧场演出的时候,要做到不用话筒,就能把声音传递到任何一个角落。古时候的艺人在天桥练摊儿可没有麦克风,大街上那么多人,你一开口唱歌戏,如果听众一个字都听不清,人家也不会给你钱。”

    黄梅戏的几位演员都道:“蒋大卫同志说得对,是这个理儿。”

    蒋大卫又道:“这飞机里是吵,能吵过前线?阵地上又是枪又是炮的,你得让战士们听到你的歌声啊,不然岂不是白来一趟?”

    孙朝阳:“蒋老师以前去过前线?”

    蒋大卫回答说七八年的时候去过一回,这是第二次。他是工作单位在天津,但是没有安排慰问演出,心里急啊,就混进了北京的歌唱家队伍里搭了他们的顺风车才去了老山。那次是沾了李双江同志的光,两人一起在战壕里给战士们来了个二重唱。

    孙朝阳心中极是景仰,蒋老师敢于上前线,真是位英雄,李双江也是个爷们儿,可惜教子无方,毁了一世英名。

    喜欢1981,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文豪从返城知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