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8章 范老师的古典园林之旅

    何情正是最瞌睡的年纪,嘀咕道:“太早了,再睡一会儿行不行?”

    孙朝阳道:“还不行,这面得吃头汤。”苏州老一辈人日子过得精细享受,讲究的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也就是说,早上吃面,吃早茶,晚上则去泡澡堂子。

    苏式面条是一绝,得赶早了去吃。因为那时候下面的汤清亮,煮出的面条顺滑劲道。如果去得迟了,一锅汤就会变得粘稠,煮出来的面就没那么清爽,还能吃吗?

    何情毕竟是江浙人氏,自然知道其中的道理,只得无奈回屋收拾打扮了半天,才施施然跟孙朝阳一起出门,却已经花去了一个小时。

    孙朝阳不满,唠叨说,你是在穿龙袍吗,耽搁这么久。何情脸一黑,转身要回屋:“不去了。”

    孙朝阳说:“你还耍小脾气,不去也行,咱们继续写稿,今天刚它一万字。”

    何情大惊,前几天抄稿已经抄得她双手发颤,今天再来一万字,会死人的。便闭嘴不语,闷头跟孙朝阳出了门。

    苏州市内公共交通系统发达,不片刻二人就到了大儒巷,陆文夫范小青和几位早已经约好的作家已经等在那里,大家都饿了,呼啸一声,去了旁边的裕正兴开始点餐。

    苏州的饮食和江南其他地方又有所区别,尤其是早餐,喜欢吃面,而且做得极好。陆文夫介绍说,那是因为太平天国的时候,苏州是太平军和湘军、淮军的拉锯区,打了很多年。军队的士兵天南地北都有,带来了北方饮食。所以,苏帮菜的面点乃是一绝。

    苏州的面条从粗细来分有很多种,韭菜叶子宽细的叫韭叶,最细的则是毛细。长短也有区别,比如过桥。吃法也很多,硬面、烂面、宽汤、紧汤、伴面。面条里还要放蒜叶,根据多少,有重青、免青。

    另外,苏式面条最重浇头,一共有三四十种花样,根据时令不同更换。最常见的有炒猪肝、炒肉丝、炒虾仁、炒鳝糊、炸鱼块……这叫吃面吗,这是吃炒菜啊!

    炸鱼块用的是青鱼正中那一段,又叫爆鱼面,是苏式面条的代表。

    对了,还有种大肉面,里面油腻腻地扔下去一大块巴掌大的卤五花肉,在缺少油水的八十年代,很受人欢迎。

    作家们有钱,不缺油水,吃得都很清淡。大家都点的是虾仁。这虾仁都是刚从河里捞出的青虾,滋味鲜美。

    陆文夫介绍说,每年秋天还有种三虾面,所谓三虾,用的是虾仁,虾脑和虾籽,那才是真正的人间美味。

    对三虾面孙朝阳是闻名已久,在后世好像卖一百六十块钱一碗,简直是疯了。他一是没钱,二是没有机会吃,现在季节不对,只能徒呼奈何。

    我们的孙三石点的是鳝糊面,他接受不了在面条里放蒜叶,问有没有葱花,店家回答说没有,索性就不要。面甜甜的,很爽口,汤尤其好。

    陆文夫摇头道,现在季节不对,黄鳝都瘦,又是繁殖季节。吃黄鳝得等到端午,所谓端午鳝鱼赛人参,才最滋补,三石你吃东西还是不太讲究。

    孙朝阳笑道,我们四川人多地狭,人均耕地面积七分半,还有很多山地,吃饭都困难。一年到头,苞谷过去,红薯过来,不饿死就行,实在讲究不了。陆老师竟然对吃文化这么讲究,何不写一本小说,小说名我都帮你想好了,就叫《美食家》。

    众人都说好,陆文夫笑而不语,他成长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克己守礼,写东西要的是宏大叙事。写小情小调,饮食男女,还是有点放不开,感觉格调稍微差了那么一点。

    实际上,他的代表作《美食家》要在两年以后才写成,三年后发表。

    吃过面,大家都撑得不行,便去园林耍。

    苏州园林天下第一,《拙政园》《苍浪亭》《留园》为其中翘楚,另外,市区还有大大小小十几家园林都值得一逛。今天带队的是范小青,她学的虽然是文学,在大学也教文学,业务爱好却是研究古建筑,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过几篇研究文章,颇有水平。

    范老师说,那几家出名的园林去过不知道多少次,早腻了,今日咱们去个不一样的地方,去东山。

    孙朝阳心道,别啊,你们苏州本地人是去那几家去腻了,我们外地人还要去打卡呢!不过,客随主便,也不好说什么。

    于是,众人又乘了公交车,在路上摇晃了一个小时,就被扔到太湖边上一个山村里,名曰:陆巷村。远处是一片黑压压的宅第,规模巨大。

    范小青介绍说,那里是太湖王家的老宅。王家时代书香,在明朝出了一任宰相,出过状元、探花和榜眼,可说是科举场上所有的名次都拿了个遍,打满了全场。

    果然,朝里面走去,挨着就是三道牌坊。

    又进了小坡上的一扇朱红色大门,迎面就是大照壁。

    接下来就是范小青同志的表演时间了。

    范小青一边领着众人朝里面走,一边介绍里面的建筑制度:“太湖王家大宅,光是大门就气派得不得了,八扇头的墙门一字排开,墙门木料全是上等银杏木……你们看,进大门后是一方天井,天井后面又是八扇墙门,穿过去就是门厅。门堂西面有一过道,中央原本有一口暗井,住家怕小人出事体,老早就封起来不用……大宅分为东西两落,东面一同六进,前面四进分别是门厅、轿厅,大厅、女厅……”

    “……你们看着门厅上方的匾额,是道光皇帝亲笔题的四个字‘吴大夫第’用金份写在红木上的……”

    “……你们看这天井,下雨天,雨水顺着四角流下,流进大厅地下的水窖中,称之为四水归堂。水窖在厅堂里开了口,平日里用石板盖上。酷暑的时候则敞开,引凉气进屋,和空调一样……”

    “……这里叫纱帽厅,前后各有一方天井,前大后小。纱帽厅前面那一进叫鸳鸯厅……”

    孙朝阳和何情听得如痴如醉,相互望了一眼,心里同时想:长见识了。

    孙朝阳感慨道:“范老师真是专业,不愧是古建筑专家,相比去拙政园,我更喜欢这里,毕竟能学到以前不知道的新知识,这里更具人间烟火味。昨天作协开会,让大家解放思想,写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作品。范老师既然对古建筑如此有研究,不妨写写苏州小市民的衣食住行,写写这里的古建筑。”

    旁边一个作家插嘴:“范老师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叫《裤裆巷风流记》,已经写了几万字,看过的都说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付梓。”

    陆文夫也赞许道:“小范那本新书写得是真好,未来咱们苏州文脉得靠她那批青年作家撑起来了。”

    范小青谦虚地说不敢,又道自己的新书才起了个头,又是大长篇,不知道还要写多少年,慢慢弄吧。

    原来范小青的《裤裆巷风流记》已经开始动笔了,未来还会被拍成电视连续剧。靠着这本书,范老师一举成名,后来更是出任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眼前的她侃侃而谈,一派儒雅,和昨日那位砍甘蔗的女侠反差极大。孙朝阳忍不住笑了笑,插嘴:“陆老师也尽快把你的美食家写好啊,别让汪老师给你比下去了。”

    其他作家也激动起来,都说,对对对,陆老师得为咱们苏帮菜正名,得写一部小说出来。不然,百年之后,别人只知道汪曾淇笔下的淮扬菜,又置我苏州于何地?

    这已经是地域之争了,陆文夫想了想,目光变得坚毅,捏紧拳头,道:“好,我就写他一本。”

    众人欢呼,为了庆祝陆老前辈提笔写美食文,大家伙自然要聚餐。

    中午,一行人找到大队书记,买了刚打上来的太湖三白,继续埋头干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