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雄关之外,几日风雨兼程,朱瞻墉率四万龙骑兵马首抵此地。
朱瞻墉于嘉峪关驻留三日。
三日后,三十万南军威武而来,阵势如洪。
然南军之名,实非全然。
南军之中,唯有五千皇宫贵族之庶子方能称其名。
这五千子弟,年龄参差不齐,大者已逾三十,小者不过十三四载。
细究之下,他们并非真正的军旅,而是挂名南军的纨绔子弟。
然而,便是这群纨绔,被朱瞻墉炼成了嗜血的狼群。
昔日,他们在南京城中,犹如最大的毒瘤。
尽管不受重视,被父辈弃于南京,但他们的身份摆在那里,南京城中,谁愿招惹这些纨绔子弟?直至他们遇见了朱瞻墉。
在南京时,论起纨绔,谁又能比过朱瞻墉?
他财大气粗,人脉广博,声名远扬,武力出众,整个南京城中,无人敢言胜过朱瞻墉。实则南军中的纨绔们,初次与朱瞻墉相逢,并不愉快。
说到底,他们的初次相遇,就是在秦淮河畔争风吃醋,因一歌姬而大打出手,继而冲突激烈。
彼时,南军中几乎无人服朱瞻墉,视其为倚仗帝王和太子庇护的皇孙。
他们人多势众,且各有身份,即便与朱瞻墉冲突,众人之法,帝王未必会对他们如何。
然而,在与朱瞻墉交锋之后,朱瞻墉瞬间教他们何为做人。
论财,南军五千人加起来,不及朱瞻墉一分。
论人,他们虽有五千,但越王府调动的万家丁与其对抗,他们这些养尊处优的公子,怎敌得过家丁?
论背景,他们不过是被亲人冷落的一群弃子,家中无人愿为他们得罪朱瞻墉这样的名副其实的皇三代。
一番较量,众人皆被朱瞻墉折服,对他俯首帖耳。
随后,朱瞻墉成为这群人的领袖。
而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朱瞻墉发现他们实乃可怜之人。
非嫡长子,继承家业无望。
其中最好的诸王世子,即便得到朝廷封赏,成为一方郡王,封地也非富饶之地,而是边远的藩王。
除这些世子外,那些功勋贵胄的庶子,哪有半点机会。
他们看不见希望,看不见未来。
即便他们奋发图强,欲凭己力开创一片天地,也得不到认同。
但朱瞻墉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朱瞻墉虽为嫡子,却是次子。
其兄朱瞻基为太孙。
按照大明嫡长子继承之制,无论他多么努力,最终也只能是王爷,其兄朱瞻基方能继承天下。
面对此景,朱瞻墉却毫不介意。
在他们的困惑中,他传授了一个道理:
自立自强,才是自己的,家中的事物,说再多,也是父辈的,父辈想给谁便给谁。
为何他们不行,为何非要盯着父辈的田产?
为何他们不能靠双手,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于是,朱瞻墉带领他们建立了皇家钱庄,皇家商会。
随着皇家钱庄与皇家商会的建立,他们发现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他们成了越王府的代言人,成了江南各王府公侯间的联络桥梁。
虽无继承权,但随着南京的发展,海运商会和漕运商会的兴起,他们的眼界与见识,早已超越常人想象。
在朱瞻墉的教诲下,他们知晓世界的广阔,财富的丰富,建功立业的机遇之广。
他们不再看重父辈那点封地,那点封地已不足为道,他们渴望更多、更广、更大的荣耀与名声。
他们树立了自己的骄傲,想要多大的封地,便去拼;想要多少财富,便去赚。
朱瞻墉激发了这些纨绔子弟的野心。
因此,南军在朱瞻墉的引领下悄然成立。
十万龙骑军,便是南军的象征。
南军表面只有五千人,实则足有五十万人。
这五十万人中,走出十万龙骑军,而南京的三十万人,则成为各工坊的护卫。
另有十万被朱瞻墉秘密调遣,不知去向。
此番,南军首次真正出征,向大明,向世界展现其实力。
朱瞻墉含笑望着渐行渐近的三十万南军。
随着南军靠近,整个南军的风貌呈现在朱瞻墉眼前。
南军拥三十万大军,编制详尽。
其中火炮营两万,配备近三千门最新式大炮,皆出自南京,威力胜过越王炮。
八万骑兵营,战马非龙骑军的汗血宝马,皆来自大明本土,尤其是北疆。
与龙骑军一样,皆着黑衣黑甲,腰佩马刀。
他们配备的不再是燧发枪,而是已在南京大批赶工的击发枪。
实际上,整个南军已无燧发枪,取而代之的是威力更大、射程更远、装弹更快的击发枪。
早在朱瞻墉率领十万龙骑军出征北疆之时,朝廷已经开始研造一种新型兵械——火绳枪,彼时北疆仅处于试用阶段,尚未大规模制备。
直至北疆之战告捷,火绳枪方臻完善,并于南京城大规模生产。南军成为率先全员配备火绳枪的军队。龙骑军常年戍守边疆,其编制已公开,故朱瞻墉未曾考虑为他们更换装备。相较于火绳枪,传统弓箭最高射速为每分钟两至三箭。而火绳枪一分钟后,可射出五至六发,效率整整翻了一番。此等射速在战场上,对敌军造成的破坏力,实乃致命。
因此,论实际战斗力,南军骑兵因配备火绳枪,在远程火力上远胜龙骑军。此外,南军更创设了五万工兵营,人人手执工兵铲,专司构筑工事。天津卫之战中,血狼卫所筑的壕沟,便是南军习得的技艺。
除了工兵营,更有十万步兵营,此乃南军主力,专司攻坚,实力强大。还有一万射手营,皆为神射手,射击精准,他们是南军中的特战队,专攻敌军将领。
再者,便是五万掷弹兵,除了火绳枪,每人携带二十枚手榴弹。手榴弹类似后世火药弹,威力惊人,较帖木儿所持更甚,轻便易携,安全性能也颇高。
最后是四万突击营,他们类似后世特种部队,但更为粗犷。他们擅长追踪、山地战、伏击与潜藏。虽仅四万人,但装备堪称全军最佳。每人不仅配备火绳枪,还有十枚手榴弹,以及最新式的左轮火枪。
如论精锐,这四万突击营在丛林山地的战斗力,与龙骑军不相伯仲,甚至有过之。朱瞻墉望着浩荡前行的南军,脸上掠过一丝满意的笑意。
这三十万南军之所以保密,正是为了不时之需。对朱瞻墉而言,这支大军是他手中的重要底牌。若非云成阵亡,绝不轻易启用。他们是大明巅峰战力的象征,而龙骑军仅是南军的杰出代表。
因有这支南军,朱瞻墉才有胆气在未来与任何人对抗。这也是他不把敌军放在眼里的真正原因。
“大哥!”
随着南军靠近,九骑快马疾驰而出,他们是南军的最高将领。身份非凡,分别是:
朱尚炌,愍王朱樉的第六子;
朱济熿,晋恭王朱之的第三子;
朱逊熩,代王朱桂的第九子;
朱逊燔,代王朱桂的第十一子;
朱瞻焰,肃王朱楧的庶长子;
朱贵焮,辽王朱植的第十子;
朱盘烨,宁王朱权的第二子;
朱赋谷,谷王朱橞的第二子;
朱秩炅,庆王朱栴的第六子。
这九人,乃是昔日大明九大边塞王中的八王之子。原本朱棣亦是边塞九王之一,靖难之役后,九王变为八王。朱棣即位后,借机内迁八王,使他们权势尽失,从此一蹶不振。
在南京时,他们声名一时,只因父辈为大明赫赫有名的边塞八王。即便身为庶子,他们仍是边塞九王府的世子,即便不能承袭亲王爵位,最终也能封为郡王。然而,终被朱瞻墉治得服服帖帖。在朱瞻墉的带领下,他们过上了从前不敢想象的生活,更加心悦诚服,甘愿做朱瞻墉的小弟。
受朱瞻墉影响,他们心中萌生一愿,希望建立功勋,至少不逊于父辈。如今,机会终于降临。
九人来到朱瞻墉面前,齐声道:“大哥召唤,焉敢不来。”
朱瞻墉点头笑道:“来了就好,答应你们的事已办妥,接下来就看你们自己了。这是你们初次出征,但我保证绝非最后一次。我需要你们稳扎稳打,具体任务待到前方我会详细交代。你们在南京学了多年,可别白费了,若有人掉链子,别怪我不再带你们玩!”
九人笑道:“大哥放心,我们绝不让您失望。”
朱瞻墉点头道:“好,我等着看你们的表现!废话不多说,出发!西征归来,我们在秦淮河畔一醉方休!”
“遵命!”
三十万南军与四万龙骑军应令,浩浩荡荡朝西域挺进。朱瞻墉目光冷毅地望向西方,“杀我之人,必将付出代价!”
有了这三十万大军,他无所畏惧。两百万联军可怕吗?杀害我的人,你们准备付出何等代价?此次,他带领的是大明的巅峰力量。若不给这些联军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他朱瞻墉枉此一生!
喜欢大明:被迫登基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