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在听完朱瞻墉的讲述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望向朱瞻塙,微微拧起的眉头透露出他在权衡什么。
这时,朱高炽身边的金忠瞥了眼朱瞻塙,开口问道:“越王殿下,您打算怎么处理安阳王的事呢?”
朱瞻墉冷哼一声,嘲讽道:“这是皇上要操心的事,我管不着。我的任务只是把这些事实禀告给皇上。”
金忠思虑片刻后说:“殿下,能否等到两天后再把人交给皇上?”
朱瞻墉疑惑地皱眉道:“金大人,您是何意?”
金忠长叹一口气解释道:“倘若殿下此刻就把安阳王交给皇上,那安阳王肯定难逃一死。他死不死与我无关,但跟太子殿下的处境可就有很大关联了。”
朱瞻墉眉头紧锁,追问:“此话怎讲?”
金忠从容答道:“殿下或许还不知晓,今日汉王殿下在御书房与太宗陛下大闹了一场,后来被陛下下令软禁在汉王府。
汉王回府后,竟然让人买了口棺材,自己躺进去。皇上闻讯勃然大怒,把御书房的茶几都摔碎了。
如今,若您此刻把安阳王交给皇上,皇上怒火未消,再碰上这件事,安阳王怕是凶多吉少。
万一安阳王被皇上处决,赵王殿下会如何看待此事呢?恐怕自此以后,他就得跟太子殿下拼命了。”
“赵王和汉王尽管对太子颇有不满,终究还是同胞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但是一旦安阳王死去,太子和赵王之间便再无和解的可能了。安阳王固然有罪,确实该受惩罚,但现在交人恐怕不合时宜,应当稍作拖延。”
听到金忠这番分析,朱瞻墉并不认同,转头看向父亲朱高炽问:“爹,您也是这个看法吗?”
朱高炽并未直接回应,反问:“你觉得呢?”
朱瞻墉冷笑一声,反问:“爹,您觉得我们还有机会跟二叔、三叔缓和关系吗?他们想要什么,您不清楚吗?只要老爷子还在一天,还能压住他们,咱们兄弟还能相安无事。但如果有一天,老爷子不在了,您信不信二叔、三叔立刻就会翻脸?”
“您想让我大明朝再来一次靖难之役吗?您能做到像老爷子那样的决绝吗?”
朱高炽被朱瞻墉的问题弄得哑口无言。朱瞻墉见状继续说道:“如若做不到,为何不趁现在,痛下决心,剪除他们的势力,断其根源,让他们彻底丧失夺位的可能性。短期内看似忍辱负重,实则长远来看,对大家都有益。只要日后您登上皇位,无论是对他们施以仁政,还是丰厚赏赐,至少不会出现骨肉相残,削弱我国力的情况发生。”
“爹,现在的仁慈,就是将来对我们所有人的残忍!您再看看三叔的儿子干的好事——杀害朝廷官员,祸害武官家属,逼迫他人帮他造反。这种事他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是他不敢做的?儿子尚且如此,三叔又能好到哪里去?如果我们现在仁慈了,将来他用相同的手段对付我们,您想过我们应该怎么办吗?”
“与其将命运交由他人掌控,不如我们自己一步步把握住他人的命运!这其实一直是儿子多年来的坚定信念!”
朱瞻墉这些肺腑之言源自内心深处。在他眼中,除了老爷子、老爹、张氏、孙若微、徐妙锦等人之外,其他人他基本都不放在眼里,就连他大哥朱瞻基也不例外。
因为他深知,朱瞻基觊觎皇位已久。一旦朱瞻基成为皇帝,以其性格,必然容不下一个权倾朝野的弟弟存在。而对于朱瞻墉来说,让他放弃权力,做个任人摆布的王爷,不如让他去死!
皇位对他而言并无吸引力,这一点毫无虚假。他的目标始终都是带领大明迈向世界巅峰。而一旦坐上皇位,反而会被各种繁文缛节所束缚。
作为皇帝,任何一个决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百官。若是有些新颖却又难以被接纳的决定,必定会遭到百官的阻挠。除非他愿意做一位铁血帝王,将所有反对者一一铲除。然而这么做并无实际意义,只会导致朝廷动荡不安,民心不稳。
官员们表面上虽惧怕他,心里却恨他、咒他,应付他。不能齐心协力的王朝又能维持多久呢?
相比之下,做一个有权有势、还能随心所欲行事的王爷,反倒更能放开手脚。他可以不受百官约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逐渐地改变着大明。
只要他所做的事能带给人们足够的好处,即使初期可能会遭受抨击,到了后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受益者站到他的一边。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并非虚言。
大明九成以上的王爷之所以对他俯首称臣,归根结底不就是为了利益吗?他如此肆无忌惮,为何朱棣能够容忍他,不正是因为他能给大明带来巨大的好处吗?
同样道理,他父亲朱高炽一旦登上帝位,他也更能给自家老爹带来惊人的利益。然而换成他大哥朱瞻基呢?以他哥哥的性格,他能够容忍得了他朱瞻墉吗?他不信。
朱瞻墉从来不是一个甘愿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中的人。
他更愿意主宰别人的命运。因此,即便不当皇帝,他也必须拥有足以令皇帝畏惧的权势。若是哪天真的发生了无法回避的事情...
喜欢大明:被迫登基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