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卷 第一百二十八章 迷村

    “大叔,你们家有吃的吗?我肚子饿得直打鼓呢!”菁菁出其不意地插了一句。 </p>

    “菁菁,不得无礼!”陶长卿急忙呵斥,又向三宝的爹尴尬地笑了笑。</p>

    三宝他爹哈哈一笑,两眼迷城一条缝,“有有有!大叔带你去。”说完,他就拉着菁菁往村子里走去。</p>

    我正准备迈开步子,不想却被陶长卿拉住,“文舜,等等。”</p>

    “怎么了,陶伯伯。”</p>

    “你是不是有心事,在船上的时候,看到你似乎有些不悦,想你爹了?”陶长卿摸了摸我的头说着,他的手和爹一样,有力且温暖。</p>

    “没有没有,我挺好。”虽然嘴上说不,然而我当时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在船上想起我爹的过往种种时,我是有意克制着情绪的,自觉脸上并未露出任何不悦,没想到却被陶长卿一眼看穿,姜还是老的辣啊。</p>

    陶长卿有些迟疑,微微一笑,道:“没事就好,走,我们跟在后面,正好我也有些话要对你说。”</p>

    我们离开河岸,往村里走去,我没有问陶长卿想对我说什么话,这时候还是等他自己开口比较好。</p>

    “文舜,我希望你不要相信某些人说的话,我指的是关于我和你爹之间不和这件事。”陶长卿说的某些人,是指在海上那个将我们逼上绝路,又挑拨离间的面具男,此人究竟是谁?</p>

    “不会的。”</p>

    “恩,那就好。有些事,等时机成熟了,我自然会告知于你,现在不必胡思乱想。”</p>

    “我记下了,陶伯伯。”</p>

    “还有,等等到了三宝家里,哪些话当讲,哪些话不当讲,你先心里琢磨一下。三宝他爹已经对我们的身份有所怀疑了,只是他是个聪明人,还没有摸透我们这些人的来头,又顾及着三宝的情面,没有当面点破我们罢了。”</p>

    “什么?他已经……嗯,小侄领会。”</p>

    我们两人就这样跟在后面,村子不大,房屋且多是低矮的泥房。奇怪的是都这个时辰了,这些房子里都没有点灯,全都是黑漆漆的。</p>

    整个村子背靠着山,山上铺满层层叠叠的梯田,蔚为壮观。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梯田,这是与江南田园完全不一样的景致。</p>

    陶长卿见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梯田,便开口道:“知道每年水稻播种是在哪个节气吗?”</p>

    这问题倒是突然把我问住了,打小爹便教我五行八卦、阴阳口诀,虽不甚理解只是囫囵吞枣地硬背下来,但也不曾细学《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节气歌》这些普通家庭中的小孩开蒙的读物。无奈,我只得摇了摇头,吐了吐舌头。</p>

    “呵呵,看样子你爹只教了你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了吧!也是,现在的孩子对农耕和节气什么的都是一知半解啊。有时候,常见的事物大概都是因为太过普通,才会被人遗忘。但是像二十四节气,那是中国古人参透了天地万物的秘籍。我们林楠人虽不是完全靠种田为生,但是种桑养蚕也是看天吃饭。像‘清明’,气温转暖,万物清明,每个人都知道它,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不过话说回来,有一种东西却是印刻着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存在,那就是种子,在一颗种子的身上,连接着天地。”</p>

    我眨着眼睛,听着陶长卿的话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又感觉他那句话里蕴含着某些道理。</p>

    陶长卿微微一笑,“你就是种子,你的身上流着你们陆家的血,你这颗种子会发芽生根,该记着的你不能忘,你是希望,懂吗?”</p>

    “恩……我懂……”</p>

    短暂的沉默。</p>

    期间又走过了几间屋子,同样没有灯火,整个村子都荫蔽在残破的月光里,水汽浮空,残云略过,这本就略显低沉的月光变得愈发晦暗。我低声问着:“陶伯伯,村子里的人入夜之后为何都不点灯?每家每户都是黑漆漆的。”</p>

    陶长卿向前方望了一眼,此时只听得陶菁菁拉着三宝父亲问东问西,还时不时传来一阵她特有的冲天笑声。</p>

    “陶伯伯,菁菁会不会把我们的底泄了啊?”我有点担心地问道,那个一根筋的千金大小姐不知道会说出什么东西来。</p>

    陶长卿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这丫头虽然有时疯疯癫癫,行事又有些鲁莽,但脑子并不傻。这个随她娘……”</p>

    随后,陶长卿有意放慢了步子,用只有我两才能听清的话语说着:“不过经你这么一说,这村子还真有些不太对劲。至于究竟有什么不对,我一时半会儿倒还真说不上来。”</p>

    “不对劲?除了入夜之后村民不点灯火,其他也没有特别奇怪的地方。”我答道。</p>

    “那么……刚才在河岸边,那些拿着火把的村民,你可还有印象?”陶长卿一只手轻抚着下巴,若有所思地问道。</p>

    “当然。”刚才在岸边举着火把的村民,少说也有二十个,他们手持火把,当我们还在西洱河里划桨的时候就能远远看到一片摇曳的火光,这还需要问吗?</p>

    正当我心存疑惑时,陶长卿又问,“那你可还能记起那些村民的脸?哪怕只有一个。”</p>

    “当时人这么多,这怎么记得。”然而我话音刚落,不知为何突然间一个激灵,从头皮到耳根子“唰”的一下就麻了。</p>

    按理说,就算是人多,一下子不好记住各个人的相貌,这个自然尚在情理之中。然而现在,即便我如何努力回想,愣是想不起哪怕是其中一个村民的长相,甚至他们的鼻子、眼睛都是朦朦胧胧的。记忆中就只残存着拿着火把的村民一个大致轮廓,至于他们的脸却是模糊不清。</p>

    虽说这只不过是我脑子里的印象,但是对于人来说,瞬时的记忆并不会忘掉事物的基底。就好比你走在大街上,迎面而来三四个人,你最多也就无意之间瞟了一眼,事后回想,就算你想不起这些人的具体长相,然而在记忆中,他们是有鼻子有眼睛的,这就是记忆基底。然而在我那段记忆中的村民却并不能让我留下记忆的基底,就像是他们的脸被什么东西刮掉了,白乎乎的一片,没有五官。</p>

    正思忖自己是不是脑子短路了,或者连日的紧张让记忆衰退的时候,陶长卿低声问道:“文舜,是不是觉得记不起那些人的脸?”</p>

    我瞪大了眼睛,却愣是不敢发出声音来,嘴巴张得能生吞下一颗鸡蛋,只能冲着陶长卿猛地点头。</p>

    “你一定是惊讶,我怎么知道你心中所想是吗?”</p>

    我再次猛点头,他也太神了吧?</p>

    陶长卿嘴角些许上扬,不过这笑容似乎不那么轻松:“因为我和你一样,也记不起那些村民的脸,即便我有意识地观察过当时的现场,然而现在依旧想不起来。甚至就连……”</p>

    “就连三宝的父母……”这句话一出口,我不禁打了个冷战。</p>

    “不错!”陶长卿看着走在前面的三宝他爹的背影悠然出神。</p>

    “陶伯伯,明天天亮之后,能否陪我在这村里走上一走。”</p>

    “嗯?你心里已经有了定数?”</p>

    我苦涩地摇了摇头,道:“陶伯伯笑话我了,我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您都还没出个定数,我怎么可能就定下结果呢?我心中也还吃不大准,不过明天天亮反倒是可以看看这个村子,我觉得今天遇到的这个事情,说不定与这村子的格局有关系。”</p>

    “呵呵,果然先勇没白教你!为何你觉得此事会与村子格局有关?”</p>

    “不知陶伯伯有没有听说过‘城阵’。”</p>

    “‘城阵’?我以前倒是听师父说起过。当年你吴伯门下三大弟子,各学了他老人家一项本事,风水阵法这块,我没你爹在行。”</p>

    “我知道吴伯是个高人,他曾经在苏州,因为猢狲吴的陷害落魄至谷城,您和我爹应该就是那时候向吴伯施以援手的吧?”</p>

    陶长卿点了点头,面露疑惑,似乎是在猜测我这个小脑袋里究竟想的是什么。</p>

    我继续言道:“中国这么大,吴伯作为一个身手又好,又精通风水阵法之人,哪里不能去,他明明可以去更远的地方避难,却偏偏跑到了距离苏州城不过两百里路的谷城?因为他深谙风水阴阳、星象命理之术,知道谷城是他最好的藏身之所。苏州城和谷城一样,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一直以来两城坐拥太湖,并冠以‘苏湖熟天下足’的名号,这里头的‘苏’便是苏州,‘湖’就是谷城,并都以富庶天下闻名,这两座城的纽带关联暗藏玄机,因为这两座城便是两个巨大的风水迷阵。”</p>

    “风水迷阵?”</p>

    “不错,将风水阵法与城邦建设相结合,就是‘城阵’。说的玄乎些,两千多年以来,俨然阵法威力亘古长存,才孕育出太湖一带两城繁荣不衰的格局。就我们熟悉的谷城来说,风水的基本要素是风水四象,即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中青龙为入口(财源),朱雀要广阔(前景),均为吉位;依山傍水,后要靠山,前要有水,这是好风水的标志之一……”</p>

    讲到这里,我看了陶长卿一眼,不知道他能不能听懂。</p>

    /html/book/34/34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