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菁,你可知,明朝除了太祖朱元璋外,还有一个明成祖吗?”陶长卿转向菁菁问道。 %77%77%77%2e%76%6f%64%74%77%2e%63%6f%6d</p>
“明成祖……是叫朱棣吗?”菁菁挠白天头道。</p>
“哟,你还知道朱棣啊!那朱棣以前封为什么王吗?”陶长卿又问。</p>
菁菁看了看陶长卿,又看了看我,摇了摇头。</p>
“朱棣当年被朱元璋封为燕王……”我答道。</p>
“我明白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中的‘燕子’说的正是这个后来成为明成祖的朱棣!”菁菁抢白道。</p>
“不错。在朱元璋的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为帝后不久,朱元璋的第四子,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后在南京登基,改元永乐。文舜,后面两句《烧饼歌》你背来听听。”</p>
“嗯,我想想……‘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我念道。</p>
“歌中的‘秃顶人’说的就是朱棣起兵造反时最重要的一个谋事姚广孝。他本是一个僧人,法名道衍,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后来被朱棣看中,出山辅佐他争夺天下。朱棣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陶长卿道。</p>
“一个和尚不好好在庙里拜佛念经,出来打天下,这是什么和尚啊?鲁智深一样的酒肉和尚啊!”菁菁调侃道。</p>
“菁菁,这姚广孝早年曾游览嵩山寺,相士袁珙说他,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陶长卿说道,“姚广孝曾在丹徒北固山,赋诗缅怀古贤,写了一首——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你听听,这哪像是一个慈悲为怀出家人说的话。”</p>
“爹,你说的诗词歌赋我听不懂,我喜欢听故事……”</p>
“菁菁,我倒知道一个姚广孝的故事,”这又是我从说书先生那里听来的,“成祖朱棣起兵之时,突有暴风雨来临,将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风吹落瓦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朱棣当时勃然变色,周围所有人噤若寒蝉、鸦雀无声。这时姚广孝却突然哈哈大道:‘恭喜王爷,贺喜王爷,这是天大的吉兆啊!’朱棣不解,便问姚广孝此话何解。姚广孝向朱棣跪倒言道,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朱棣一听,立刻转怒为喜,周围的随从哗啦啦跪了一地,山呼万岁。”</p>
“好机智的老和尚啊!”菁菁拍手赞道。</p>
“菁菁,夜深了,你要不要休息了,”陶长卿看看天,环顾了一下四周,“看来只有等明天风止了,才能出发了。好在那个傻子我们已经找到了。”</p>
我走到“傻子”身边,用手探了一下:“陶伯伯,那个东西在他怀里。”</p>
“嗯,拿出来看看,小心点,别把那人弄醒了。”</p>
“我们刚才那么一惊一乍的他都没醒,应该没事。三宝还睡得沉着呢。”</p>
我小心翼翼地从他怀里掏出一个明黄色的方方正正布包,放在亭中的石桌上。</p>
“这就打开吗?”我看了看菁菁,又看了看陶长卿。</p>
“此物他贴身存放,应该不至有什么危险。不过,还是我来吧。”陶长卿用龙脊棍挑开了层层包布。</p>
“之前在船上放出琉璃色光芒的就是这块黑不溜秋的方砖吗?”在陶长卿还没来得及阻止时,菁菁就一把摸到了方砖,“哇,好温暖啊!它的表面就像丝一般光滑。”</p>
“陶伯伯,这是不是墨玉?”我摸着方砖问道。</p>
“如果是墨玉,这么一大块,那可不得了啊!”菁菁叹道。</p>
陶长卿端起方砖,仔细看了看,敲了敲又闻了闻:“从质地、色泽和软硬度上来看,这是墨玉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墨玉也不可能发出琉璃五彩光芒。再说,我们三个是被这东西带到这里来的,它绝不可能是一块普通的墨玉这么简单。”</p>
“那我们弄醒这个傻子问个清楚吧!”说着,菁菁就要去推醒那个人。</p>
“住手!”陶长卿低声呵道,“菁菁,你就是这么鲁莽!你拿了人家的东西反问人家是什么东西,哪有这种道理,就算知道也不会告诉你!这事急不得,万一把此人惹恼了,我们就回不去了!”</p>
“那,那怎么办啊!”菁菁一跺脚撅了个嘴巴。</p>
“文舜,你先把这东西放回去。等我们下了山再从长计议吧。”</p>
“嗯。”我用布包把方砖重新包好后放回了他的怀中。</p>
“这个不许碰,那个也不许动,好没劲啊!睡又睡不着!陆哥哥,你还是接着给我讲《烧饼歌》的故事吧!”</p>
“我有点困了……”我伸了个懒腰作势就要躺倒,却被菁菁一把拉住,“不嘛,我要听,你还没讲完呢!”</p>
陶长卿一脸苦笑,冲我摇了摇头:“文舜,我这宝贝女儿难得这么‘好学’,你就再给她说说吧。”</p>
“那好吧。菁菁,我们刚说到姚广孝辅佐朱棣谋逆篡位夺得了天下,正应验了刘伯温《烧饼歌》中的‘只恐燕子飞来……秃顶人来文墨苑’一句。后来,刘伯温又继续唱到‘北方胡虏害生民,御驾亲征定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这说的应该明英宗土木堡之变的事。陶伯伯对吗?”</p>
“不错,明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亲率大军出征,朱祁钰留守京城。结果,明军被围土木堡,断水两日。之后也先用计大败明军,王振被杀,明英宗朱祁镇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陶长卿接着说道,“在文舜念的四句诗之后,还有四句‘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边日照边疆’,说的是兵部尚书于谦组织了京师保卫战,打退了瓦剌大军,迎回了朱祁镇,将大明王朝又延续了两百余年的国祚。”</p>
“爹,这些‘将来’发生的事情,刘伯温都一一向朱元璋禀告了,那他知道了这些,就可以避免以后发生这些事情了啊?”菁菁天真地问道。</p>
“傻丫头,这些都是民间传说故事,当不得真的。再说,历史这种东西本来就是胜利者书写的,自古以来成王败寇,历史的真相如何又有谁能说得清楚!我们还是继续说我们的故事吧。文舜,你接着讲。”</p>
“嗯。朱元璋听到这里时很紧张,便问刘伯温,大明王朝经历了这么些风风雨雨,往后的日子应该好了吧。可刘伯温却摇了摇头,叹道,天下大乱矣。这句话直接就把朱元璋惹恼了,他破口骂道,朕之天下,有谁乱者?被朱元璋一吓,刘伯温立马跪在地上念了几句诗:‘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练金龙精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任用阉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陶伯伯,还是麻烦您来给菁菁解释一吓吧。”</p>
“好小子,这么长的诗你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陆师兄,有子如此,在天之灵得当安歇了啊!”陶长卿拍着我的肩膀,目中噙泪,想不到他和父亲的感情这么深,却完全不曾父亲提起与陶长卿的同门之谊。</p>
“这几句诗,我来说吧。‘栋梁龙德乘婴儿’指的是太监张敏把皇子藏在后宫以躲避万贵妃的残杀;‘长大金龙太平时’指的是明孝宗即位后大明中兴;‘老练金龙精壮旺’指的是明武宗不务正业,就知道吃喝嫖娼;‘相传昆玉继龙堂’指的是外戚明世宗即位,直系皇族就此断绝。最后两句,刘伯温指的‘阉人’,说的自然是大太监、人称九千岁的魏忠贤。而他手下的八千徒子徒孙,正是导致大明王国的罪魁祸首。文舜,我说的有无差错?”</p>
“陶伯伯解说的极是!得知大明局势不妙后,朱元璋继续问道,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若何。刘伯温接着作诗道: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救得金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顺难当。这四句诗指的是,在东林党的保护下,大明皇权没有旁落,但可怜那“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和“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父子双双英年早逝了。”</p>
“啊?!一下子就死了两个皇帝,而且还是父子,朱元璋的后代可真够凄惨的!”菁菁说。</p>
“不错,当时朱元璋这么问刘伯温,说‘两子接连陨,莫非是争夺国本乎?’刘伯温又回了四句诗,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传至六百半梦至,岂有玉宇得心惊。”</p>
“这几句我懂!”菁菁抢着说,“刘伯温是说,大明王朝有六百年的寿命!”</p>
“什么六百年!你没听到‘六百’后面还有一个‘半’字吗?六百半,就是三百!”陶长卿佯怒,“你啊,从小到大就是这么毛毛躁躁的。”</p>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菁菁居然唱着歌损他老子,“我知道,明朝最后断送在崇祯皇帝朱由检手里,好像还有什么李自成、吴三桂、陈圆圆什么的,最后朱由检吊死在梅山的一个歪脖子书上,据说死前还把头发遮在脸前,说是死后无颜面对地下的列祖列宗……这段我听戏听过!别当我什么都不知道,哼!”</p>
“菁菁这回说得对!这个事情,在刘伯温的《烧饼歌》里也有——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遇顺就是顺治皇帝进京的事。可怜崇祯皇帝朱由检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啊……”</p>
我感叹着,说完了《烧饼歌》,顿时觉得一阵轻松,但内心却又无限感慨。</p>
/html/book/34/34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