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9章 明武宗朱厚照:争议中的帝王与他不羁的一生

    一、少年登基

    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1491年10月26日),朱厚照生于宫中。他是明孝宗朱佑樘与孝康张皇后之间唯一的儿子。他的生辰八字与明太祖朱元璋惊人相似,被视作吉兆,预示着他可能拥有引领国家走向繁荣的潜质。孝宗以“厚照”为其命名,寓意着期望他能像古代圣王一样,以光明普照四方,延续大明的辉煌。

    朱厚照的教育从六岁那年开始,正式出阁讲学,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由程敏政、梁储等学识渊博的官员担任讲官,这样的师资配置彰显了孝宗对儿子教育的重视。尽管朱厚照在礼仪上表现得体,记忆力出众,能够迅速掌握所学内容,但他的学习进程并不迅速,主要因为对骑射的痴迷远胜于书本知识。孝宗对此采取宽容态度,既体现了对儿子个性的理解,也可能无意中限制了朱厚照在学术上的深入发展。孝宗的亲自陪伴与户外教学,虽然增进了父子感情,但也未能促使朱厚照在学业上取得更多进展。

    弘治十八年,随着孝宗的健康每况愈下,他对皇太子朱厚照的担忧与期望愈发强烈。在生命最后时刻,孝宗特召重臣刘健、李东阳、谢迁入宫,郑重地将国家与儿子托付给他们,表达了对朝廷重臣的深切信任和对儿子未来的深切关怀。孝宗对朱厚照的临终遗言,强调了遵守祖制、孝敬长辈、勤学修德、任用贤能的重要性,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一位即将离世的父亲对继承人的深切期许与警告,希望朱厚照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继续光大明王朝的基业。

    孝宗去世后,朱厚照在文武百官及民众的三次劝进下,于五月十三日同意继位,并在钦天监选定的吉日,即五月十八日,在奉天殿正式即位,宣告大明进入正德时代。这一系列仪式,不仅是皇权合法性的展示,也是朱厚照作为新君主首次面对国家与臣民的时刻。改元“正德”,寓意着新的开始,承载着朱厚照将遵循父亲遗志,以正直的品德治理国家的理想与决心。然而,这位少年天子能否如其名号一般,真正实现国家的“正德”,则是留待历史去评判的问题。

    二、初政风波

    朱厚照即位之初,曾展现出积极的执政姿态,清晨即起上朝,坚持日讲与经筵,似乎预示着一个勤政时代的开启。然而,好景不长,他很快便受到身边“八虎”宦官的影响,特别是以刘瑾为首,导致政务懈怠,引起了朝野的忧虑。这一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被视为上天对皇帝失德的警示,群臣纷纷上书,列举朱厚照的种种不当行为,如沉迷骑射、游乐无度等,恳求他改正。面对指责,朱厚照表面上表示反省,并暂时收敛,但内心对朝臣的约束感到不满,转而更加依赖刘瑾等宦官,朝政逐渐被这些近侍所把控。

    在具体政策上,朱厚照与朝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尤其是在皇庄、冗官裁撤、盐法整顿等问题上。例如,朱厚照支持皇亲国戚,维护皇庄利益,与主张改革、减轻民困的朝臣意见相左。当户部尚书韩文提出严惩侵占皇庄的百姓时,朱厚照的袒护举动遭到朝臣集体反对,虽然他做出了让步,减少了皇庄管理人员,但此举加深了与朝臣的裂痕。此外,盐引分配争议也暴露了朱厚照与朝臣间的分歧,他虽最终妥协,但不满情绪明显。

    朝臣们对刘瑾等“八虎”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决定采取行动,由户部尚书韩文发起,意图彻底清除这些祸害朝纲的宦官。然而,当朱厚照得知这一计划后,陷入了极度的恐慌,甚至流露出悔意,希望通过罢免刘瑾等人的职务并将他们发配南京来平息事态。然而,以刘健、韩文为代表的朝臣坚持要求严惩“八虎”,拒绝任何妥协。关键时刻,由于内部消息泄露,刘瑾等人提前获知了朝臣的计划,向朱厚照哭诉求情,成功煽动了皇帝与朝臣的对立。

    最终,朱厚照选择站在了“八虎”一边,发布宽恕刘瑾等人的旨意,这一决定彻底挫败了朝臣的努力。刘健、谢迁愤而辞职,李东阳虽留任,但朝中权力格局已发生巨变。刘瑾不仅逃过一劫,反而借此机会掌握了司礼监的实权,开始大肆干预朝政,标志着朱厚照统治时期宦官专权的高峰期的到来。这场初政风波,不仅反映了朱厚照早期统治的动荡与混乱,也预示了其后续统治中将持续的朝臣与宦官之间的激烈斗争,对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刘瑾弄权

    正德年间,明朝的朝政被一位名叫刘瑾的宦官所把持,他的权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刘瑾的崛起始于他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握了批阅奏章和传达皇帝旨意的权力。他开始将奏章带回家中,私自处理,很少与百官商议,更不经过内阁拟旨,逐渐将朝政大权独揽。

    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力,刘瑾还借助特务机构,如东厂、西厂和内行厂,来监视和迫害异己。这些特务机构在刘瑾的操纵下,对官员进行诬告和陷害,导致许多官员受到迫害,甚至丧命。刘瑾的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也愈发猖獗,民间甚至流传着“刘皇帝”的称号,可见他的权势之盛。

    然而,刘瑾的专权也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和反抗。正德五年,宁夏庆王府下的安化王朱寘鐇起兵清君侧,矛头直指刘瑾。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监军太监张永与总督军务的杨一清联手,准备铲除刘瑾。张永在班师回朝后,趁夜向朱厚照揭露了刘瑾的十七条罪状,包括意图谋反等重罪。

    朱厚照虽然最初对刘瑾抱有信任,但在得知刘瑾的罪行后,大怒之下派人逮捕了刘瑾。在刘瑾家中抄出的巨额财富和违禁物品,更是让朱厚照下定决心将刘瑾凌迟处死。刘瑾的倒台,标志着明朝宦官专权的一个高峰结束。

    四、平内外乱

    正德年间,明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考验,朱厚照的统治伴随着频繁的民变与边疆冲突。国内方面,土地兼并和流民问题积重难返,加之刘瑾乱政,引发四川、北直隶、江西等地的农民起义。四川连续爆发了刘烈、蓝廷瑞、曹甫、廖麻子领导的起义,北直隶的刘六、刘七起义更是席卷多地,直到正德七年才被平定。江西的农民起义则在王守仁的努力下,于正德十三年才得以平息。这些民变严重考验了明朝的统治秩序。

    与此同时,北方边境的蒙古鞑靼部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小王子(达延汗)的崛起,使得蒙古部落统一,并频繁侵扰明朝北部边疆。正德十二年,小王子率大军南下,重创宣府,直接威胁到明朝的安全。朱厚照决定亲征,这一决定未与朝臣商议,遭到了阁臣和巡关御史的极力劝阻,甚至有御史闭关阻止其出征。但朱厚照坚持己见,最终在九月到达阳和,并在应州与小王子的军队交锋。尽管战斗中朱厚照表现英勇,亲斩敌首,但整个战役并未彻底解决边患,只是暂时遏制了蒙古的侵扰。

    这次亲征经历极大地激发了朱厚照对军事的兴趣,他不仅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等头衔,还对边疆产生了浓厚兴趣,多次巡边,甚至在宣府建造“镇国府”,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然而,朱厚照的南巡计划却引起了朝臣的强烈反对,认为此举劳民伤财,且对皇帝安全构成威胁。面对群臣的激烈反对,朱厚照采取强硬措施,对进谏的官员施以廷杖,展示了其独断专行的一面。

    正当朱厚照筹备南巡之际,宁王朱宸濠起兵谋反的消息传来。朱厚照原本计划御驾亲征,但在得知南赣汀漳巡抚王守仁已平定叛乱后,仍坚持南下,名义上为巡边,实则带有游玩性质。朱厚照对王守仁的猜忌,以及宠臣的挑拨,使得王守仁的功绩未能立即得到认可,直至后来张永的调解,王守仁才得以献俘,平乱的成果最终得到确认。

    五、染病身亡

    正德十四年末,朱厚照抵达南京后,并未立即投入国事处理,而是沉浸在与宠姬刘良女等人的娱乐之中,这一行为再次引发了朝臣的非议。在此期间,张忠、许泰等人企图构陷王守仁谋反,但朱厚照在了解真相后,不仅未追究王守仁,反而命其继续处理宁王余党,显示出在某些关键决策上,他仍能保持一定的判断力。

    朱厚照的南巡之旅并非一帆风顺,正德十五年在清江浦捕鱼时不幸落水,虽被及时救起,却因此身患重疾。这次意外对他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返回北京的路途也因此变得艰难。抵达通州后,他着手处理朱宸濠逆案,展现了作为皇帝的决断力,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厉的惩处。然而,自身的病情却在不断恶化,甚至在祭祀天地的重要仪式中突发吐血,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患病期间,朱厚照大部分时间在 豹 房 度过,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依然保持着个人的生活习惯,这反映了他不受传统束缚、追求自我生活方式的特点。面对病情的日益严重,他似乎意识到了自己时日无多,临终前留下遗言,显示出对过往决策的反思,以及对国事的担忧,特别提到要与内阁辅臣共议国事,显示出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朱厚照逝世后,因其生前偏好武事,与汉武帝、唐武宗等历史上以武功着称的君主相比,被赐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宏文思孝毅皇帝”。

    结语

    朱厚照,这位在历史中被冠以“武宗”庙号的皇帝,其一生充满了矛盾与探索。他既是一位追求个人自由、勇于打破常规的君主,也是一位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徘徊的实验者。正德朝的种种举措,无论是豹房的建立、对“八虎”的宠幸,还是亲征北疆、对多元文化的接纳,都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朱厚照的故事,是对明朝中晚期社会转型、皇权与文官集团冲突、以及对外交往态度变化的生动写照,他的统治,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复杂而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