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些改革之法,百姓将信将疑,当时的统治者只知征兵征粮,百姓处于“散养”状态。出将入相只看血统,官吏公卿被大家族世代把持,百姓从未见过诗书,更遑论明理,没有人相信他们也能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富。】</br>【商鞅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高的木头,用十金招募能将其搬到北门的民众。这件事并不难,但报酬却十分丰厚,民众感到奇怪,没人敢应募,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一个人应募,商鞅果然给了他五十金,这就是徙木立信的典故。】</br>【徙木立信立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是告诉国人,我商鞅说的话是算数的。】</br>正快马加鞭赶往秦国的商鞅看着天幕的画面,幸好天幕中的那个商鞅是他人扮演的,不然,自己根本逃不出魏国。</br>古人看着天幕中那些面色红润,身强体壮的百姓,心中疑惑,这些人到底吃什么长大的,难道他们都能吃饱饭?</br>有人觉得这些人可能是贵族,可是自古以来只有伶人扮演角色取悦贵人,却没有贵人会做这种低贱的行当。</br>【几年后,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迁都咸阳,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革除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br>评论区:</br>“原来我政哥不是第一个统一度量衡的。”</br>“这是秦国的政治惯性,按照商君法执行下去就得统一度量衡,行郡县制。”</br>秦始皇暗暗点头,没错,这是已经在秦国验证过切实可行的政策,自然要推广到全国。</br>“戎狄风俗是什么?”</br>“难道以前父子兄弟同室而居,这……”</br>“大惊小怪,上古社会有一段时间是群婚制,还有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当时的人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br>“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风俗都是一代代先人一点点完善的。”</br>“不能用现在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古人。”</br>天幕之下的人看的目瞪口呆,远古时期的群婚制他们从未听说过,倒是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他们可是一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抨击鄙夷的,这种野蛮的风俗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不通圣人教化,不知道德廉耻吗?</br>【此外,还有“分户令”,分解大家庭势力,鼓励个体小家庭。反对子女无条件服从家长,反对丈夫对妻子的统治,秦国是中国古代父权夫权的低谷期。】</br>天幕下秦汉之后的人暗暗点头,所以说暴秦亡的不冤,“三纲五常”是圣人教诲,导人向善。秦人乱了纲常,不亡才怪。</br>可是评论区的文字却与他们所想画风迥异。</br>“这就是我喜欢秦国的原因。”</br>“这些思想好先进啊,跟我们现代差不多。”</br>“可惜没有坚持下来,要不然中国古代定能多几个传奇女子。”</br>“谁说古人一定不如后人的,宋明清的文人真该回到秦朝好好受一番教育。”</br>一些女子心有所感,盯着评论区陷入沉思。</br>【这些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确立了法治的思想。经过变法,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br>【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譬如,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为平民进入上层打通了通道,使秦国欣欣向荣,日益强大。但却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因此得罪了贵族势力。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间,独揽军政大权,也使得秦国内部权力斗争激化。】</br>评论区</br>“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br>【因此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罗织罪名,巫其谋反。这个公子虔,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太子老师,太子犯法,处罚老师,公子虔被处以劓刑,就是割掉了鼻子。】</br>公子虔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还好,鼻子还在。</br>听闻孝公派人去迎接商鞅,他的双眼折射出渗人的寒芒,反正变法之策已悉知,商鞅就不必留下了。他派出亲信埋伏在国都外的小道上,只等商鞅一到便下杀手!</br>【商鞅逃亡到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骗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br>【商鞅回秦后潜回封邑商於,发动邑兵攻打郑县。秦惠文王派兵征伐,商鞅失败战死。其尸身被处以车裂之刑。商鞅虽然被杀害,但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实施了下去,他主张的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br>评论区</br>“商鞅居然是被自己的法律给坑死的。”</br>“这说明秦国变法之策深入人心啊。”</br>“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br>刘邦兴味的目光看向萧何,其他人也悄悄注视着萧相。</br>萧何摸不着头脑:商鞅乃是三百多年前的古人,与我何干……</br>【不止是秦朝,汉承秦制,将秦朝的法治思想全盘保留了下来,只在具体实施中有所区别。此后两千年封建帝制,都是在秦法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秦法永存”。】</br>评论区:</br>“商君籍没,秦法永存!”</br>“法治虽然严苛,但比人治更公平。”</br>“我们现代都是依法治国。”</br>秦孝公:“君已知结局,无怨吗?”</br>商鞅:“不怨,只有秦国能世代奉行变法之策,只有秦国能让臣千古留名!”</br>秦孝公:“孤定会给商君留一条退路。”</br>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在所不惜!”</br>商鞅见过不少变法的国家,没有哪个变法者能有个好下场,更甚者,人亡政息,变法之策中途夭折,那才是真的死不瞑目。</br>秦始皇:又是汉承秦制,秦朝的法律既然没有错,为何会亡国!</br>刘彻:法治比人治更好吗?</br>他陷入了沉思,不知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后世能得个什么样的评价?</br>【我们用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商鞅变法当然也有消极影响。其一,打击工商业,重农抑商,虽保证了兵员,但却与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br>【其二,弃绝文化,愚民弱民,防止以古非今,私议政令,但却导致秦国成为文化荒漠,秦国有名的能臣贤臣几乎都是东方六国之人,而秦人只知服从。】</br>历代秦王:细思恐极啊!</br>【第三,便是倡导君主独裁,以我们如今的眼光来看,中央集权,君主独裁在当时有其先进性,却为千年后的君主**埋下了祸根。】</br>【另外,在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普通民众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br>这一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却不敢苟同,他们内心深处将自己凌驾于国民之上,称自己为天子,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他们的权威来自于天,“损天下而奉一人”是理所当然的。</br>一部分人已经发现了天幕的倾向,似乎天幕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这样的想法让他们倒吸一口凉气,却不敢宣之于口。</br>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也发现了一些端倪,但他们没有开口,群臣却义愤填膺,为自家君王抱不平。</br>董仲舒:“陛下乃是天子,自当乾纲独断,这天幕有失偏颇,不听也罢。”</br>主父偃:“普通百姓知道什么,若是他们不肯服徭役,不缴纳税赋,如何富国强兵。”</br>“国家大事历来是肉食者谋之!”</br>……</br>有人将这些想法发到了评论区,立刻引来一场大骂战。</br>评论区:</br>“这是哪来的腐朽思想,清朝已经亡一百多年了,你们心里的辫子居然还没割掉!”</br>“皇帝若是天子,怎么会有昏君暴君,怎么没有一道雷劈死他们。”</br>“汉武帝独尊儒术,信天人感应,认为自己是天子,既然天子秉持上天的意志,怎么会做错事(狗头)。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轮台罪己难道不是他的罪过吗。”</br>“从汉朝末年,皇帝的权威就已经下降了。”</br>“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有被当街射杀的皇帝,这天子当的也太窝囊了。”</br>“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br>……</br>这些思想对古人来说极其叛逆,若是能穿越时空,他们怕是要抓住每一个发言的网友处以极刑吧,罪名就是“妖言惑众”。</br>若是明君盛世,社会稳定,百姓能有一口饭吃,虽然内心有所意动,但只要能活下去他们就不会铤而走险。</br>那些乱世昏君的年代,一些有志之士已经握紧了拳头,天幕给他们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br>反正都要饿死了,不如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