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而朝廷政务的繁忙,对皇帝本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许多事务当然可以下放给臣僚们处理,但是有的政务必须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

    在外人看来,刘禅的政务繁忙大抵是自己整出来的。

    他明明可以选择延续或者稍微删改一下两汉的传统政治框架,便可轻松逍遥,而凭他的威望也不用担心皇权旁落。

    但他非要大肆改革,增强皇权,当然也增加了需要过问处理的事务。

    当然这里面有他热心于处理政务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考虑将来,考虑后世子孙治理国政。

    虽然如此,但人终究是人不是神,便是刘禅极为自律精力也是有限的。

    一个皇帝无论如何勤政,他可以处理的政务也是有上限。

    所以,很多政务都要交给尚书台和军机台处理,还有丞相府从旁协助。

    纵使如此,也有不能放权的事务,这一部分绝对不能放手,哪怕再累也要乾纲独断。

    皇帝必须保留随时过问,随时能过问的权力。

    虽然这些事务看起来在总量中占比不算太大,但也不是皇帝一个人能处理得来的。

    所以,便有了内阁,皇帝勤政的重要保障。

    内阁如今早已经成为汉朝廷的一个正式的官僚机构。

    平时的职责就是陪同皇帝一起处理政务,作为高级秘书团队来协助君主办理事务。

    其中官员权力很大,能直接对他们认为重要的国事指手画脚。

    官员在内阁的职位皆是兼职,不需要走朝廷正式的任免程序,全凭皇帝的中旨决定去留。

    比如杨洪作为内阁首辅,原本的正式职位是蜀郡太守,是京畿最高首长。

    后来因为朝廷政治上将都城迁徙到了关中,杨洪的正式职位便调为兵部尚书。

    主要负责管理全天下的后勤粮草、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常态化管理。

    其与军机台分工不同。

    军机台侧重于战争谋划布局,主要负责对外(一切外国)实施间谍战、经济战、教化战、乃至于直接的军事手段等方面。

    杨洪拜为兵部尚书,这是走了朝廷正常任免程序,一套繁琐流程下来才上任的。

    无论是任还是免,都是颇为复杂的,不是皇帝的一言堂,群臣百官都有资格议论。

    若是看不惯随时可以上奏辩论的那种,这种任免就得皇帝和群臣商量着来。

    当然,让杨洪担任兵部尚书这一点,是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的。

    而杨洪内阁首辅的位置则是兼职,若是杨洪跟刘禅的政治观念产生冲突。

    那刘禅一道旨意便可让他退出内阁,回尚书台干他的主业。

    当然,这大概率是不存在的,很久以前,杨洪就已经熟悉并认可刘禅的执政风格,并选择坚决跟上,拾缺补漏。

    这也是让杨洪担任兵部尚书的原因之一,当然,他能当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当年老刘打汉中之战,后勤功劳最大的当然是诸葛亮,不过杨洪也得是排名前三的存在。

    所以老刘,诸葛亮以及当年汉中之战的诸将们都对他有好感,算是有军方支持。

    其次,杨洪作为益州士人的代表,天然的得到益州士人的支持,有臣僚支持度。

    然后就是,杨洪当年跟着刘禅平定南中,整体上表现相当不错,刘禅对他很满意。

    这些年兼任内阁首辅,杨洪基本上一碗水端的很平。

    将朝廷的政令引经据典粉饰的很好,许多革新政策制定的也很委婉,施行起来抵抗力小,同时还兼顾了刘禅推陈出新的要求。

    所以,他可以说是个相当合格的首辅。

    本着好用就往……就用到底的精神,杨洪注定要给刘禅打工打到底了。

    向朗原本为内阁次辅,被老刘调外任担任荆州刺史去了。

    新任的内阁次辅是由顾问郎提拔上来的射援。

    射援字文雄,扶风人,他的祖上本姓谢,与北地诸谢同族。

    始祖谢服为将军出征时,天子认为“谢服”非令名,于是改为“射”,子孙也改姓射。

    射援年少时有名声德行,太尉皇甫嵩看重他的才能,把女儿嫁给他。

    当年三辅饥乱,射援的哥哥黄门侍郎射坚辞去官职,与射援南入蜀地,依附刘璋。

    成份跟法正他们差不多,都是当年逃亡蜀中的东州派。

    射援在刘备称帝之后,被丞相诸葛亮任命为祭酒,后来他还被拜为从事中郎。

    祭酒为诸博士之长,首席博士,所以他的本职工作实际上是太学的一把手。

    不过现在长安太学基本上没什么事干,他顶多是监管一下成都太学搬迁事宜。

    这是当下的常态,许多官署正在陆陆续续的向长安搬迁,整个迁都的过程缓慢而漫长。

    射援更多的时间是放在内阁这边,协助杨洪工作。

    在其下,还有六名顾问郎,分别是尹黙、杜琼、诸葛乔、法邈、马秉和习忠。

    在其后还有二十二名顾问从事,整个内阁的成员一共三十名。

    当然这个数量并没有定制,根据皇帝的需要可以自由进行增减。

    整个内阁的任命原则,就是让皇帝信重的心腹近臣进入。

    这已经是众所周知、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不用说诸葛乔、法邈出仕之前就跟刘禅关系亲近。

    只说马秉和习忠等人都是第一波科举选出来的人才,他们自认天子门生。

    在二元君主制将崩未溃的历史惯性之下,他们基于传统观念对于刘禅的忠诚度就很高。

    至于尹黙和杜琼,前者算是刘禅的老师,后者则是一个很懂得体察上意的不粘锅。

    刘备击败刘璋夺得益州,自领益州牧,任命尹默为劝学从事,作为益州的学官。

    后来,尹默随百官一起上言刘备劝其登皇帝位。

    一年后,刘备即位为帝,立刘禅为太子,以尹默为太子仆,教授刘禅《左传》。

    当时刘禅没学多久之后便北伐去了,不过太子师的关系已经确立。

    尹默很有学识,从西汉经学家刘歆对书中体例的阐述,到东汉经学家郑众、贾徽和贾逵父子、陈元、服虔对书本的注释见解。

    尹默都能大致诵读讲述,不用再对照原书。

    所以刘禅任命他为侍中,等摊丁入亩的改革事宜完成之后,将让他来牵头拉起团队负责修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