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章 大唐,大唐(八)

    博州东南。

    几乎与此同时,唐王与代国公也立马河岸,对着河面上漂浮的冰块观察。

    当下,黄河还算得上是一条天堑,水量充沛、水面开阔。可不是河北的那些小河沟,说过就能过去。冬天会有浮冰,但几乎没有冰冻期。总之,如今的黄河比南边的大江是有点差距,却也足够将军们挠头了。

    渡河作战,着实是个挑战。

    在河南作战,唐军中就数郑守义经验最多。这厮曾在淄青援助过王师范,在夏、绥欺负过党项羌。论过黄河的次数,郑老板自称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对面就是杨刘。

    代国公郑守义大马金刀立在岸边,小心翼翼地弯腰,将手放进河水感受。

    冰凉刺骨。

    边上几个老河工站着不远,唐王问道:“看今年冬天大河能冻上么?”

    去年冬天虽然下了大雪,但是黄河也没有彻底封冻。

    有冰凌,但过不得兵。

    什么?在黄河上架浮桥?那纯属想多了。

    不是在黄河架桥不行,而是作为进攻的手段做不到。

    要在黄河上架桥,得选取合适的河段,两头要摆好镇水铁牛,以铁索横江,哦不,是横河。然后再以船只排在铁索上固定,连成浮桥。

    你觉着南边的梁军会给唐王行这个方便?

    操舟渡河……

    暂时亦不可取。

    也不是说坐船过河不行,还是目前做不到。

    梁军的水师对上淮南贼固然不行,但是收拾河北来的旱鸭子那是绰绰有余。朱三哥当年能够在中原打开局面,一部分助力就是水师得力。运粮运兵,内线机动,朱梁多年积累,可不是李老三发挥个聪明才智就能扭转乾坤的。

    所以,等黄河上冻才是唯一的出路。

    或者从陕北绕大圈,先取关中,再取中原?

    那老河工也不知有多少年岁,满脸老褶,黑里透着红,红里透着黑。一张嘴两颗门牙不见,说话漏风。笑眯眯道:“去年就冷,今年还冷些。看样子元旦前后说不定便能冻上了。”

    “元旦前后?”郑守义听说,道,“还有一个多月,准备准备倒是来得及。不过,冰冻能冻多久?”

    大河太宽,过去是一回事,还得能打下地方站住脚啊。别事儿没办完后路断了,自家在这大河上可没有靠谱的水师。

    困在南岸,不得被人包了馄饨吃干抹净啊。

    唐王李老三问道:“元郎那边怎样了?”

    搭话的是胖五郎,道:“征募了许多渔民操舟,船也备下不少。运人过河足用,但是与梁军水师争锋……恐怕不能。”

    义昌镇本有沧、景、德、棣四州,刘二刘守光时期丢了棣州,李三南征又被夺了德州,还是此次借魏博一战元行钦才将黄河以北的失地全部拿回。

    因沧州、棣州有河有海,李三便命元行钦招募艄公水手,打造过河的船只。

    每次看这个厨子出身的细作头子,郑大帅都很有一种违和感。

    你说爷爷屠子出身,杀牛杀羊改杀人这也算技术对口。那说你一个厨子,干细作?李老三用人还真是不拘一格。他却不来想想,李老三初到军中就管着辎重队的辅兵夫子,除了厨子还能用谁。

    李老三谓郑守义道:“上冻后择机渡河。西边我看就让洵哥儿去牵制一下,免得滑州那边水师东进。”回头对赵珽道,“赵公,记得提醒我,需筹办水师。

    朱梁这还不善水战,若到了淮南可怎么打?

    元郎这次办来艄公水手,拣选合用者留下,再让顺兴行去筹办一批水手。

    船,河船、海船都要准备。

    嗯,一事不劳二主,便让元郎一力操办了吧。”

    在卢龙镇,如果说谁是政坛不倒翁,赵珽老汉这是当仁不让。

    早年出馊主意给李匡筹,掀了亲哥哥李匡威的桌子。之后辗转刘家父子麾下,最后在李三郎这里顺利上岸。大唐开国,老小子摇身一变混到枢密院秘书郎,总掌机要,让人不服都不行。

    老赵跟着李三郎这些日子不短,对新东家的脾性掌握了一个七七八八。这就是为打淮南做准备了?

    作为李老三的跟班加狗腿,在大唐,老赵自认对内情是比较有心得体会的。这些年,在顺兴行治下,南北买卖可不少做,尤其海船往来于广州与辽东……

    嗯,道路熟悉,人手也有。

    还要海船,怎么着,浮海南征么?

    这些情况郑守义就不大掌握,现在他满脑子只想怎么样河南打开局面。等赵老汉去忙活,郑大帅将手上的凉水在腰间擦蹭干净,道:“三郎。朱梁主力尽集于汴京左近,我军兵力有限,便是渡河又能怎样?

    维持两岸交通十分不便,不如从棣州渡河去淄青。”

    对于李老三的计划,郑守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南面行营的唐军超过六万不假,但是占了这么多地盘,这几万人也不可能都堆在一块儿。

    比如,原本驻扎晋阳的卢龙军被调到了东昭义,驻扎在邢州。嗯,没错,军使李崇德还捡了个东昭义节度使。尽管这厮功劳有限,但是凭着李家宗室以及郑二哥亲妹婿的身份,倒是没人反对。

    比如,李洵带着左羽林军在黎阳一带转悠。这不是李三郎已下令就让他在西边看着么。那里再往西就挨着河阳三城,算是洛阳的东大门。从这边说,可以向西威胁洛阳,反过来说,洛阳的张全义也随时可以威胁卫州。

    随同驻守在那边的还有左千牛卫八千人,即清夷军。这是一支很没存在感的队伍,改来改去,其实这也是由李三辅军系统改建而来的。

    再比如张德的右龙虎军即平卢军还得守大名,看后路,前面李三这边能用的只有区区不到四万战兵。

    当然,元行钦那边还有万多机动兵力不假,但他得忙着搞船搞人,眼下也是指望不上。

    就这么这点人打汴京?郑守义感觉怎么都不够用。

    但是打淄青就不同了。

    那里从前是王师范的地盘,朱梁虽然占了很久,但毕竟离得远,不是核心。再加上王师范一家子死在老朱手里,朱梁究竟管得稳管不稳这就不好说。

    尤其现在梁军处处漏风,不如从东边过河取淄青。

    那边有钱有粮,守将还很拉胯……

    郑大帅也是才知道,张万进这小畜生居然在那边做了大帅。

    真是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谁能想得到,这王八蛋跑到朱梁竟能做了节度使?这个世界真是疯狂。

    嗯,总之这厮可不是个忠贞的,大军压过去,鬼知道是否就给降了。

    可是,这厮是杀害小刘的罪魁,真降了?

    去他妈的,降了也得弄死你。

    唐王道:“二郎,天下乱得太久了。王师范治理淄青,难得保存一块净土。如今朱梁就剩这一口气,拿下汴州,皆大欢喜。各地多半传檄可定,这就少了许多杀戮。

    若从边角打起,难免反复拉锯,死伤枕籍。

    还是直接黑虎掏心最好,给中国多留一点元气吧。”

    这个李老三,有时候看看挺像回事,有时候……

    这是人说的话么?

    不是,当初破庄子抢钱粮,你李老三干得少了?

    反正代国公可没有唐王的悲天悯人,还是觉着在这边过河不是好选择。但是唐王没再多说,已经上马走了,郑某人也只好跟上。心中盘算,李老三要打么爷爷拦不住,只要不把自己坑了就行。

    说心里话,跟梁军硬打,老郑始终是心有余悸。

    回到大名正好是落日,李三郎就留二爷一起吃晚饭,还把张德请来。

    如今格局,就是张德在后面看家,郑守义陪着李老三在前面谋划,倒是诸般事务井井有条。

    要说这李老三是会吃。

    荤素搭配的席面。主菜有清炒豌豆,韭菜炒鸡子,烧鸭,烤羊。汤是萝卜、海菜炖羊排。主食粟饭、胡饼、稻饭自便。

    有酒。葡萄酿,柳烧都有。但是限量,不许吃多。

    二哥抓着胡饼配烤羊,吃得满嘴流油,看李三郎抱着碗稻米饭吃得香甜,问:“三郎,你怎么喜事稻饭呢?那物寒凉,不如麦子养人。你只怕是少时稻饭食多了,不长个儿。”

    其实李老三足有六尺高,这就一米八呢,跟老黑是没法比,但是在大唐也算得上是个长人。对这老黑的调侃,当世唐公微笑以对,三两下将饭碗吃净,末了还将汤把饭碗涮了,连几粒残米喝下,面前的盘盏真叫一个干净。

    郑大帅眼见,不禁想起蠕蠕女子以舌洗碗的段子,十分感慨。

    许是酒足饭饱心生灵感,李老三让人取来纸笔,清了桌案,一边思索,一边刷刷点点写下大段文字。

    郑守义好奇,接过看了,但见书曰:

    “书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商失德,周代之。

    秦失德,汉代之。

    隋失德而有唐。

    嗟乎,高祖、太宗洪业开国,而子孙擅天下之利,不知爱民。

    天宝以降,乾坤倒转,上下失序。

    至于乾符,大乱起,天下崩。

    国祚虽失于全忠,非其罪也。

    幸天不弃唐,不绝社稷,复立宗庙于北京。然,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全忠虽有负于李家,却无愧于百姓。梁本唐臣,若去帝号,止兵戈,则天下幸甚。

    盼之切切。”

    “这是?”

    第一句咱老黑就没看懂。

    什么作之君?作之师?

    这他奶奶地。

    倒是最后一句看明白了。

    劝降么?

    郑大帅非常迷惑。

    现在是占了点优势不假,但是距离摧枯拉朽似乎还远吧。

    据探,对面朱有贞又弄了六七八万大军,也可能有十万?总之老朱留下的家底是真厚,不服都不行。不论怎样,就现在这个局面,劝降怕是不灵吧。

    张德亦道:“朱梁篡逆,只怕不肯呐。”

    赵珽最后将那书捧在手里,想一想道:“相公是欲能而示之不能?”

    得亏国公爷郑守义如今也读书,知道此乃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原文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不就是声东击西么,老混蛋非要吊文。

    对这个反复横跳的老货,郑大帅其实不大看得过眼。

    让这么个三姓家奴管机要,不怕泄露军机么?也不知李老三怎么想的。

    却看李三挥挥手,乐呵呵道:“什么大唐,什么朱梁,这不都是中国么。我早就说过,乱了太久啦。这杀来杀去,死得都是华夏好儿郎,何必呢?

    能少留血总是好事。

    谁难过谁知道。

    朱有贞难道真有信心对咱战而胜之?

    也就是早死晚死的差别罢了。

    我是真心觉着朱温是条汉子。自黄巢乱起,天下兵头林立,能养民者几人?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温是有功于华夏的。只要朱梁肯去帝号,尊唐社稷,在一个大唐的前提下,我看啊,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比如,他朱友贞保留几个方镇,保留部分军队,都可以谈。

    甚至于咱也可以十年二十年不派官吏过去。

    哪怕五十年不变也没什么不可以。”

    李老三又开始挥挥大手,做出很有气势的模样,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道:“不用计较那么多。你我都是燕人,强龙还不压地头蛇呢。除非将河南杀得人头滚滚,否则,还不是得用这些人治理地方。

    只要在大唐王旗之下,不胡闹,都可以谈。

    他愿意管,愿费这个心,只要该给中央上供不亏欠,便让他朱友贞去管嘛。

    若他愿入朝主政,便是这枢密使也让他来坐有何不可?

    我退位让贤。”

    好像说到了兴起处,李老三站起身,开始在堂内转来转去,边走边说:“若同朱友贞能谈得成,这就很好。甚至于淮南、浙江、福建、岭南、凤翔,哦,还有那个蜀中王家,皆可照此办理。

    我只是想让天下太平,又不是想坐那个位置。

    都是华夏好儿郎,想打想杀,去塞外打,去外面杀,不要在自己家里瞎折腾了。赶紧搞完这些事,若李承嗣还没有打到安西,我就亲自去。

    我想去安西看一看,若有机会,我还想往天方走一走。

    甚至更远。

    总之一句话,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杀中国人。”说着大手一挥,好像就能横扫千军了,也不知跟谁学的。

    “三郎,你莫非失心疯了。”对李老三的这通骚操作,郑守义都听傻了。

    这是逗二愣子么?

    就算真的可以既往不咎,朱有贞也得敢信啊。

    朱友贞敢信你么?

    再说,你李老三要让贤,这是说让就让的么?

    你问过爷爷意思了么?

    朱有贞,呸呸呸,凭啥让他加在爷爷前头。

    边上冀国公也是个懵。

    什么情况,不是说我跟老郑依次接班的吗?怎么朱友贞是怎么回事?

    不是……

    跟老黑对了眼神,道:“三郎,莫要说笑。”张某人可不是恋栈权位,咱兄弟们跟着先王和你李老三,几十年水里火里杀出来,眼看着就要一统河山了,有他朱友贞什么事?

    你这,你这不是胡闹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