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57章 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

    李嘉诚无奈的摇了摇头,「那还叫什么商量?通知而已。」

    「我想不到你不同意的理由,这不是笔好买卖吗?」

    面对儿子的质问,李嘉诚张了张嘴,却无话可说。

    20亿卖了卫星电视,是不是笔好买卖?

    当然是好买卖!

    半年净赚10亿港元,即便是在和记黄埔这种香江顶级财团内部,也算是一等一的投资受益了。

    这位林太,真是好手段啊!

    李嘉诚的心中升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李家和林家同住在深水湾的别墅群,又都是巨富之家,按照中国人的处世习惯,两家应该多有走动。

    可林家入住深水湾两年时间,却十分低调,鲜少与邻居们走动。

    林家的这种风格并不仅体现在与邻居们的交往上,放在商场上也是一样凡是香江的大家族,多有联姻、合作、共营之举,这么多年来彼此之间早已盘根错节。

    但林氏是个特例,大多数时候深居简出,如同一头商场独狼,却每每总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

    短短五六年间,积攒百亿家资,每一步都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连他都不得不叹为观止。

    他这个小儿子自小就行事大胆,骨子里崇尚投机,这次陶玉书找上小儿子,一出手就是20亿,出手无比精准果决。

    不仅是拿捏住了几子的性格缺点,更拿捏住了他要证明自己的心态,和李家的内部分化。

    李嘉诚甚至猜想,陶玉书不在私下里找小儿子,而是出现在和记黄埔中心,也是算计着儿子的虚荣心,知道他急于在和黄内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

    想到这里,他望着眼前兀自得意非凡的儿子,心中冷不丁冒出一句古诗。

    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老爸!」李泽楷见父亲迟迟没有说话,忍不住催促了一声。

    李嘉诚回过神来,眼神复杂的看着这个小儿子,语重心长的说道:「你从7岁就不听我的了,何况现在马上27了。」

    听到这话,李泽楷大喜过望,「这么说你同意了?」

    李嘉诚收起心中的失望,说道:「卖电视台可以,你跟我借的钱要立马归还。你的第一桶金也有了,以后自己创业,我不会再帮你兜底。」

    李泽楷朗声道:「没问题,一言为定!」

    1991年8月16日,周五。

    清晨的香江已经是一派繁忙景象,街道上车水马龙,路上行人匆匆,写字楼内人流如织,位于北角的明报大厦内如同往常一样忙碌。

    突然,格子间内爆发出一阵惊讶之声。

    「你们看新闻没?看新闻没?」

    年轻的编辑一脸惊容,对刚到公司的同事们大呼小叫。

    路过的许霭仪见状眉不悦,「阿光,大惊小怪的干什么?我们是做新闻的,越是有重大新闻越要有静气!」

    她是《明报》的督印人,职责是监督报纸的出版,从职责上来说跟法人没什么区别,负法律上的一切责任,在公司内位高权重。

    听到她的呵斥,被呼作阿光的青年缩了缩脖子,闭上了嘴。

    许霭仪问:「出了什么大新闻?」

    阿光递上手中的报纸,「您看,《信报》说我们要收购和记黄埔的卫星电视!」

    嗯?

    什么乱七八糟的?

    许霭仪听着这话只感觉一头雾水,《明报》也好,明报企业也罢,跟和记黄埔八杆子打不着,又没有电视业务,收购电视台干什么?

    可等她看到报纸上的内容,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明报企业20亿报价收购卫星电视?

    《信报》的新闻说的有鼻子有眼,连许霭仪都忍不住狐疑了起来,可她好歹也是明报集团的高层管理,这么大的消息,她没理由不知道。

    再说了,明报企业自己就是搞新闻的,真要是要收购卫星电视,这么大的新闻还轮得到《信报》蹭热度?

    估计八成是《信报》不知道从哪打听来的小道消息,也不加求证就敢往报上登。

    这两年报业竞争越发激烈,为了头条和销量,大家都不容易啊!

    许霭仪正感叹的功夫,就见金庸自电梯下来。

    「查先生!」

    办公室内响起一片问好之声,金庸一一点头回应。

    明报企业的控制权现在虽然在陶玉书手里,但当初在收购之时,金庸和陶玉书达成过君子协定。

    他将继续担任明报企业名义上的董事长三年时间,帮助公司内部稳定军心。

    因此他现在依旧每天都到公司来,只不过大量的工作已经不亲自过问了。

    路过许霭仪,金庸和她打了个招呼,正要进入办公室,许霭仪却叫住了他。

    「怎么了?」

    走进办公室,金庸问跟进来的许霭仪。

    「《信报》的新闻说,我们有意收购和记黄埔的卫星电视。」

    金庸将外套脱下,挂到衣架上,「这件事啊·——”

    「还没谈好——”」

    金庸还没来得及说下去,许霭仪急切的问道:「真的要收购?怎么一点风声都没有?还是《信报》先得到的消息?好列我们自己也是做新闻的!」

    她的责怪之情溢于言表,但金庸并未在意,两人已经是三十多年的老同事了。

    「你误会了。不是我们收购,而是我们和林氏影业共同收购,林氏为主。」

    「啊!」

    短促的呼声充满了惊,充分说明了许霭仪此刻的意外。

    「林氏为主?电视是新闻传媒,要收购也应该是以我们为主来收购才对。」

    金庸笑了笑,其实他在听陶玉书说起这个决定时,也是这个反应,可经过陶玉书一番解释后,他就明白了。

    「电视是传媒,但它不仅有新闻属性,更是文化产业。

    我们明报企业专注于新闻,你能找到几个电视人才?」

    听到这话,许霭仪哑口无言。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明报企业做的是报刊不假,电视台有新闻节目或者新闻台也不假,但一家电视台不可能只有新闻内容。

    对于大多数电视台来说,新闻内容的比重并不高。

    反倒是林氏影业,因为是做电影起家,天然与电视内容产业有一定的契合性,收购、经营反而要更容易一些,

    以后即便要做新闻,大不了从明报企业这边内部流动一些人才过去就好了。

    有了金庸的提点,许霭仪一下子想通了问题的关键。

    「原来是这样。」

    金庸说道:「本来这件事还在谈,估计《信报》应该是从和记黄埔那边得到了点消息,迫不及待的就报了出来。」

    许霭仪点了点头,「那我们这边还是等林太的消息,以————”

    她的话还没说完,电话铃声响起,金庸接起电话。

    两分钟后,金庸放下电话。

    「定了,下午召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

    会议结束发布联合公告,林氏那边拟文件,接下来几天两家公司都要停牌了。」

    许霭仪惊讶于林氏影业方面的效率,《信报》才刚放出来消息,那边谈判就结束了?

    她好奇的问:「花了多少钱?全资收购吗?」

    「花了21亿,现金,我们出5亿。」

    「嘶~」

    许霭仪忍不住惊叹出声,这可是21亿港元啊!

    果然是林太,出手永远都是大手笔!

    关键是现金收购,这么大一笔资金,即便是那些蓝筹股公司也没几家能拿得出。

    可惜整个收购案跟明报企业关系不大,他们这些明报企业的中高层甚至连消息都不知道,还是从竞争对手那里知道的消息。

    到底不是人家的心腹,许霭仪心中有些幽怨的想道。

    许是看出她的心思,金庸安抚道:「收购谈判本来就是要保密的事,这件事林太事先已经知会过我。集团这边抽调了三个人,是我嘱咐他们千万保密!」

    「这次收购成功,对明报而言有利无弊,不光是业务范围的拓展,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流动上也有着莫大的好处。」

    金庸言语之间对这场收购案十分赞赏,当初他在问明报集团寻找接盘者时几经挑选,为的不就是找到一个能让明报集团大踏步的发展下去的人吗?

    现在看,被林氏收购,简直不要太成功。

    不但明报集团变成了明报企业,成功上市,一举成为香江最大的传媒业集团,现在连电视台都要有了。

    金庸只感觉老怀大慰。

    许霭仪心里也明白,眼下的明报企业在香江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瓶颈,收购卫星电视确实是神来之笔,为明报企业的发展打开了上限。

    但她也在猜想,林太之所以要以林氏影业为主进行收购,未尝没有制衡明报企业的想法。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明报企业一家独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明报企业内进行一次名为调动,实为清洗的人员大流动。

    毕竟明报企业现在的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查先生一手带出来的。

    一石数鸟!

    林太的心机和手腕,实在莫测!

    许霭仪忍不住生出几分敬畏之心。

    关于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联合收购卫星电视有限公司的决定,在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上不过是走个形式。

    就跟当初陶玉书决定向内地捐赠1亿港元一样,其实打个电话就可以,

    但这毕竟是一笔涉及到20多亿港元的交易,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广大投资人。

    上午《信报》报道,下午两家公司开会,消息早已传的满城风雨。

    这期间,上午时明报企业和林氏影业的股票一直在震荡,直到下午消息确定,市场立刻反应过来,股票直接拉涨。

    一直到两家公司出公告,向联交所提交收购相关的文件和资料,公司停牌,明报企业和林氏影业加在一起直接涨出了20亿市值。

    市场反应如此激烈,甚至不需要两家公司出通稿来画饼,广大投资人已经自行脑补出一幅美妙画面。

    电影、电视、新闻------这不妥妥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传媒帝国吗?

    买!必须买!

    横跨电影、电视、新闻的巨型文化传媒集团,当年的邵氏来了也不够打啊!

    除了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这两家收购方,这次收购公告放出后,连被收购方卫星电视的母公司和记黄埔的股票都跟看涨了不少。

    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上涨的逻辑是业务方向上有了新的扩展,和记黄埔股价的上涨单纯是因为赚钱。

    卫星公司有限公司这家子公司,和记黄埔总共也就投入10亿港元,这才半年时间净赚11亿港元,上哪找这么好的买卖啊!

    至于说,卖了本来很有潜力的电视业务,让损失了公司的未来潜力,对于别的公司可能是问题,但对和记黄埔从来都不是问题。

    李嘉诚掌舵下的和记黄埔,从来都是什么赚钱做什么,赚钱才是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

    林氏影业、明报企业联合收购卫星电视,最大的影响不是股价,而是香江传媒业的整体格局。

    正如市场上的投资者们所期待的那样,一个横跨电影、电视、新闻的传媒帝国已经形成了雏形,这对于香江的传媒行业整体来说既是提升,也是巨大的挑战。

    不管是几家报业上市公司,还是电视台,看到这个新闻无不感到压力巨大。

    原因也很简单,报刊销量、开户费大多都是维持开支,要赚大钱都得靠广告。

    如今林氏影业、明报企业、卫星电视三家形成集团作战的模式,无论是在成本控制、业务流转、辐射人群、业务量等诸多方面,都将对其他竞争对手形成一定的挤压。

    这种挤压可能在短时间内还看不出什么,毕竟卫星电视才开播半年。

    可时间长了呢?它逐渐发展起来了呢?

    都是大家浸淫传媒行业几十年的老狐狸,心里明镜一般,但面对陶玉书的咄咄逼人,似乎又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期盼着手底下见真章的时候能够抵挡得住攻势。

    卫星电视被收购的消息传出来这天是周五,沸沸扬扬的闹了一整个周末,到周一市场才安静下来。

    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两家公司依旧处于停牌状态,一直到第二个周五,

    《明报》突然发表了一篇新闻稿,详细披露了收购案的个中内情。

    其中各种利益谈判的细节较之《信报》的报道清楚了不知道多少,立刻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让本已经沉寂下来的收购案再次获得了市场的关注。

    有意思的是,《明报》的报道并未把笔墨完全放在两家收购方上,在这篇报道里,负责卫星电视有限公司实际经营的李家次子李泽楷似乎成了主角。

    豪门出身,初生牛犊不怕虎,以5亿资金(只计算卫星电视牌照费)半年时间博得21亿,这绝对要算是香江商业史上最短平快、最具性价比的投资了。

    如此巨大的成功也令李泽楷这位超人次子一战成名,成为了这个八月里香江商业界最耀眼的明星。

    在《明报》的带动下,诸多新闻媒体连篇累渎的报道着卫星电视收购案,李泽楷「小超人」之名不胫而走。

    最近李嘉诚在与不少商业伙伴交流时,动不动就会听到「后继有人」、「虎父无犬子」这样的评价。

    他听了是既憋屈又欣慰,憋屈的是他十分清楚,媒体突然之间一窝蜂的吹捧儿子,必定是出自于那位林太的手笔。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她大抵也是明白最近风头出的太大了,为了减少她自己的受关注度,便将儿子推到了台前。

    以她手中所掌握的媒体力量,操弄如此级别的舆论,易如反掌。

    可即便是明百陶玉书的居心用意,李嘉诚却也不能完全怪罪。

    因为儿子虽然当了挡箭牌,却也结结实实的在香江商业界乃至亚洲商业界扬了一次名。

    年轻人初入生意场,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一朝成名的。

    在商业圈子里,「名声」不一定等于「钱」,但一定等于「势」

    刘銮雄为什么在当年成为香江股坛人人谈之色变的「股市狙击手」?

    一战庄士集团、二战华人置业、三战中华煤气---后生小辈挑战名门望族,将大佬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便是以名聚势的好处。

    儿子的扬名,与刘銮雄的「恶名」完全不同,但结果是趋于一致的。

    年纪轻轻就在商界一战成名,以后只要稳扎稳打,发展必定顺遂,这也是李嘉诚欣慰的原因。

    每每思想这其中的奥妙,李嘉诚也不得不暗自佩服那位林太的手腕之高明。

    让人即便被利用,也甘之如怡。

    8月的最后一周,停牌十天的林氏影业和明报企业正式复牌。

    股价在遭遇开盘一波抛售潮之后,很快又拉升到高位,显示出市场对这次收购的强大信心。

    许多关注股市的人看到两家公司这样的表现,心中不由得叹服,对操盘此次收购案的陶玉书生出一种高山仰止之感。

    你说她收购花钱吧,她公司股价涨的比收购价还高;你说她没花钱吧,

    20多亿港元她眼晴都不眨的就花出去了。

    这般羚羊挂角,妙到毫巅的商业操作,即便是那些见惯了大场面的商场巨鳄见了也要赞一声高明!

    尽管大众和商业界对陶玉书的手腕叹为观止,讨论不休,但自两家公司停牌之后,报纸上就鲜少见到有关于她的影子了。

    这便是手中握有媒体力量的好处,想高调就高调,想低调就低调,一切主动权操之在手,不假于人。

    外界的舆论陶玉书并不在意,她现在正在为卫星电视的后续发展而冥思苦想。

    正所谓人前显贵,人后受罪。

    外面的人只看到了她花钱的风光,却没看到她为了经营的弹精竭虑。

    「唉!你说,我是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难题?」

    思索了半天,陶玉书愁眉苦脸的问林朝阳。

    她学中文出身,原来做编辑算是本行,来了香江之后,先做电影,后做新闻,现在又干上了电视。

    事业触角每向外扩张一次,对她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学习和历练。

    如果光是学习也就罢了,关键是每一次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个不小心就是以千万计的损失,她根本不敢有丝毫解怠。

    「玉墨有句话说得对。你啊,别那么追求完美。什么事都要了解的那么透彻,那么细致,要学会抓大放小。」林朝阳说。

    「你说的轻松。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做生意不是为了试错的感受看她的烦闷和忧愁,林朝阳心怀愧疚,轻轻将她搂在怀里。

    「要不然,我给你出出主意?」

    陶玉书哼了一声,「有主意你不早说。」

    其实从林朝阳摄着她收购卫星电视的时候,她就知道丈夫肯定是有全盘的策略。

    夫妻俩相处这么多年,她太了解这个人了,上辈子就是属松鼠的,就喜欢囤货。

    不过她却忍着一直没有开口询问,而是示之以弱,引诱林朝阳主动开口。

    她在外界是女强人形象,但在家里不能也总这样,得适当当个「小女人」才行。

    你看现在,唉声叹气几句,他不就乖乖把肚子里那点存货都交出来了吗?

    「我这不也是才理顺了想法嘛。」林朝阳信口胡道。

    陶玉书不去理会他的狡辩,「赶紧说。”

    「咱们先给卫星电视改个名字吧?」

    「改名?改什么名?」

    「叫星空传媒怎样?」

    陶玉书想了想,说:「名字倒是不错,怎么突然想着要给公司改名字?」

    「也没什么,就是觉得‘卫星’这两个字不符合电视台的气质。’

    林朝阳总不能说他觉得这家电视台后世的名字更好听点,就随便找了个理由。

    陶玉书没有纠结名字的问题,「行,那就改个名字,还有什么?」

    「卫星电视目前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内容,二是受众。

    作为一家卫星电视公司,它现在绝大多数的节目内容都是外部采购,美国、英国、日本、湾岛——

    这样的做法短时间内没问题,但长久来看,对于电视台的经营是非常不利的。」

    林朝阳说到里点子上,和黄压根没有做电视的经验,李泽楷掌握了卫星电视之后,仓促之间只能动用钞能力。

    自前卫星电视仅有的1200小时时长的电视节目全部都是外购的,花费不菲,电视人才他倒是招揽了不少,但短时间内还未形成战斗力,自然也没出什么成绩。

    「自制节目势在必行,晚做不如早做。」

    陶玉书说道:「我也明白。但现在的问题是,收购卫星电视已经花费了一笔巨款,再大量投入资金,我们力有不逮,这才是我为难的地方。」

    林朝阳说:「卫星电视现在有中文台、体育台、合家欢台、电影台四个频道,你要是短时间内仓促进行大面积节目更新,不投入十亿八亿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的想法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

    「集中力量办大事?」

    陶玉书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先集中办好一个频道?」

    「对。不仅是要聚焦到一个频道,还要聚焦到精品节目上。

    任何一家电视台都不可能做到全天24小时的节目都能吸引住观众,我们完全可以先抓住观众的两个小时。」

    陶玉书点了点头,「有道理,可集中到哪个频道,打造那些精品节目,

    你有想法?」

    林朝阳得意道:「小生不才,恰好有那么点想法。」

    「别得瑟了,赶紧说。」陶玉书眼神娇媚的催促了他一句。

    「四个频道,电影台现在有林氏影业的支持,短时间内不需要大投入,

    可以放在后面。

    体育台之前李泽楷已经投入了一大笔钱购买转播版权,想要有起色,就得买那些级别更高、知名度更高的赛事转播权,性价比太低。

    中文台有新闻节目,很容易碰到敏感事件。

    合家欢台以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为主,比较适合进行娱乐化改革。

    林朝阳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陶玉书认可道:「不错。就是合家欢台现在只在香江落地———

    卫星电视的四个频道,目前只有卫视中文台在香江、湾岛落地了,内地的广东部分地区也可以看到,其余的三个频道都只在香江播出。

    「饭要一口一口吃,卫星电视落地的事没那么容易的,咱们先修炼好内功。」

    陶玉书脸色轻松下来,「也对,急也解决不了问题。你快说,节目要怎么做?」

    「别急,咱们一点一点排除。」林朝阳不紧不慢,很享受的当着狗头军师。

    「既然是跟本港的电视台竞争,那我们就要看看自己的优劣势。两家收费电视台先不去管他们,我们最大的劲敌是无线和亚视。

    这两家电视台都是二三十年的老台了,人才底蕴深厚。

    要是把重点放在电视剧上的话,卫星电视有林氏影业支持,也不差,但很难说有什么优势,电视剧的优先级可以往后放一放,先筹划一批项目。

    综艺节目是个很好的突破口,它最需要节目形式的创新,不受人才储备的影响,而且见效快,可以边播边调整。

    我们完全可以集中精力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综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