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兵器的声音与地面接触,不断发出悦耳的声响,谱写成一道美妙的乐章,在这片天地间响起、传颂。

    这些高句丽士兵们士气低落,头也是纷纷低下,好似在悼念,在对自己心中的、对自己记忆深处的高句丽道别。

    可能在此之后,“高句丽”这三个字很少会提起了,只得存在于他们记忆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记忆也会开始模糊,直至完全忘记。

    道别结束,一切也都结束了。

    高句丽,别了。

    士兵们眼眶早已通红,满含泪水,相互拥抱着哇哇大哭,声音响彻天际,传至前方安市城中。

    城中,此刻好似一切都恢复到平常生活的这些高句丽百姓,被声音所渲染,埋藏在心底的回忆瞬间被勾出,眼眶泛红,不断擦拭着泪水。

    他们作为个人,有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生活,尽管国家大义立于个人之上,但真当有一股无可阻挡的力量来临之时,又会有多少人为了这般粉身碎骨呢?

    想和做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座巨大的鸿沟,只有寥寥数人能够跨越。

    但此刻,城中这些高句丽百姓的眼中,不知怎的,泪水就像是决堤般,越擦越多,怎么也不会停。

    城墙上,周继武见到这一幕,整个人也是有点愣住了,他刚才还在心中准备了一连串的话语,用来刺激城下的这支高句丽军队,甚至还想着,若是自己能将这支高句丽军队以口舌征服,那也算是一道奇观,定可以在史册留名。

    但周继武还没有任何的行动,这支军队就已经纷纷放下兵器,直接投降了,这自然就让身在城墙上的周继武,一时愣住了。

    不过周继武听着城里城外这连成一片的痛苦声,在看着视线尽头城外那不断抹着眼泪的高句丽士兵,也是明白了过来。

    看着城外的这些身影,周继武大手一挥,顿时无数唐军从城内涌出,不断对着前方高句丽士兵而去,一举将他们包围了起来。

    周继武是军人,军人有着属于自己的意志,不管怎样,绝不会受到他人的半分干扰。

    可以同情,但该如何进行的行动,依旧不会有一丝的犹豫。

    待唐军将其包围,那些掉落在地上的兵器被迅速收走,高句丽士兵的痛哭声依旧没有停止,也没有丝毫减弱的迹象,反而是愈来愈激烈,在这片土地上发出最后的绝响。

    清除了所有威胁,野兽的尖牙、利爪都已被处理,这时的高句丽士兵已经对唐军造不成任何的伤害。

    周继武也是适时的停手,唐军就这样将剩余的这些毫无抵抗意志的高句丽大军包围,但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同情方式。

    所有唐军就这么乖乖站立在原地,一动不动,静静的等待着,不做任何打扰。

    时间良久。

    终于,不知是哭累了还是因为什么原因,这些高句丽士兵的哭声逐渐减小,转为了轻声的抽泣。

    至于城中的百姓,在经过一顿发泄后,整个人又渐渐的恢复了原样,逐渐融入到了平常当中。

    一切,开始慢慢的归于平静!

    这支残留的高句丽军队与之前的那些士兵一样,成为了唐军的俘虏,暂时被关押起来,随后便是将他们逐步送入唐朝境内,再将唐朝的百姓迁到这里,完成人口上的大迁移,逐渐将整个高句丽民族给同化掉。

    这次出征高句丽的战争,以唐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整整月余时间,唐军都在清理高句丽所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直至今日,终是将近结束。

    天气逐渐转凉,北风开始呼啸而至,万物都变得寂静,而唐军也到了回归时刻。

    当然,在平壤城、安市城等这些高句丽境内重要城池内,还是留守了部分的唐军,用以防止还有残余高句丽势力的反扑,至于唐军大部队,则开始了归途。

    唐军浩浩荡荡,士兵们皆是精神饱满,气质昂扬,这是一支胜利之师,一支百战之师。

    大军最前方,李世民昂首挺胸,虽面容略显疲惫,但眼中却是精光四射,晃得无人敢直视。

    李世民自从登基以来的所作所为,无不彰显出其乃一代明君,一代圣君,论起种种功绩,说是比肩秦皇汉武都丝毫不为过。

    直至今日,将高句丽收复,李世民几乎完成了帝王路上所有能做的事情,并且都将其做的极好,这等成就,后来帝王者恐怕也少有能达到的。

    至于之前还在平壤城的王权宁等人,早已是返回了安市城。

    此刻的王权宁,正站在李世民身后,眼中满是感慨,他这一生,从小与李世民相识,而后十年终南山学艺,再之后便是随着唐军一路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和李世民一起建立了如今这个盛世大唐,可谓是天下何人不识君。

    再加上他年少时在睡梦中所做的那些梦,感觉就好像是上天特意派给他的任务般,让他诞生于这个时代。

    如若不然,以王权宁如今的势力,再加上这么多年的时间,他在暗中一直寻找的那般王权家族,还是了无音讯、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的线索。

    这般解释,只能说它隐藏的极好,甚至说这个神秘的家族根本就不存在,王权宁倒更相信后者。

    在唐军队伍最前方,李世民、王权宁身后,便是张亮、周继武等这些人,张亮的年纪其实也不小了,头发胡子早已花白,这恐怕也是他的最后一场战役。

    但周继武却是正值壮年,以他的能力撑起唐军的未来,想来也是可以的,要说之前王权宁对其还是有一点担心,但好在这次的战争中,又让他发现了薛仁贵。

    这位在史书上都留下过名字的人,再配合着周继武的,将大唐的未来交到这二人手上,王权宁也算是放心了。

    当然,王权宁所说的这些都是武将方面,仅仅只是大唐的军队,至于文官,那就不是王权宁能够织染的了。

    如若不然,他的权力,岂不是与皇帝相当了。

    不过接下来的大唐,周边一些威胁都被解除,想来会进入到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时期,武将的地位自然被无限缩小,文官的权力被迅速放大,这之间的平衡,也就需要皇帝去把握了。

    大军启程返行,不断向沿途散发着大唐的无尽辉煌。

    也就在这时,一道国书被迅速送到了大军李世民手中。

    对此,李世民只是嘴角轻笑,好像对这道国书的内容没有感到任何意外。

    这道国书从百济送来,而这上面的内容,正是说着百济愿意向唐朝臣服。

    这般的臣服可不是之前那般,仅仅只是向唐朝称臣纳贡那么简单,而是彻彻底底的向唐朝臣服,直接将整个国土都纳入到唐朝之中,将百济的名字改成熊津都督府。

    当然,他们要求唐朝给予他们较高的一个自治权,尽管如此,但不管是从哪方面算,如今的百济都已经和高句丽一般,全部属于了唐朝。

    对于百济的彻底臣服,他们自己内部自然是需要下极大的决心,但最主要的还是外部因素。

    在王权宁率领军队将平壤城占领之后,便开始了与百济的交涉。

    王权宁也是人狠话不多,直接将大军开到了百济的国界线边上,大有一举将百济歼灭之意。

    而百济自身,本身就在与高句丽联合进攻新罗的战争中有所损伤,再加上他们本就地少人稀,整个国内的军队都没有几个。

    此刻看见唐朝大军压城,一个个早已吓得慌不择路,尤其是在知晓此刻的唐军已经将高句丽的都城平壤都占领了,眼看着高句丽就要全部给唐军攻下。

    在这般情形之下,他们就更加的害怕,更加的不敢与唐军相争,也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在经过百济众大臣之间的不断商讨,最后还是决定直接向唐朝称臣投降算了,这样不仅解除了唐军的威胁,瞬间转危为安,而且他们这些人的荣华富贵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最多也就是改个名字罢了。

    对此,他们这些人倒是没有太大的在乎。

    就这样,在得知唐军要准备启程返回时,百济也是适时的将这份国书送了过来,以表自己的诚意。

    也算是再给唐军多添了一个彩头。

    至于百济旁边的新罗,他们之前本就损失极为严重,整个国家还能继续战斗的士兵已经所剩无几,整个国家的防守更是下降到了极致。

    在之前的唐军阵营中,也有人建议直接顺带着也将新罗收服算了,但王权宁一想,之前的新罗本就是手上挨打的一方,更何况还是新罗主动的向唐军求的援,他们若是占领新罗,找不出任何的理由,这般正义之师便就不复存在了。

    尽管短期之前唐朝这般强大,之前归附的势力不会有任何的表现,但他们内心中肯定也会生出其他的看法,为了占领一个小小的新罗,实在是得不偿失。

    正因此,这次唐军对新罗,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一切还是如之前那般,新罗保有自己之前的地位,只需要定期向唐朝缴纳一定的钱粮就行。

    尽管如此,但当时看见唐朝大军将大军屯在百济的国门口处时,新罗的这区人心中也是紧张无比,每天都处在担惊受怕之中,吃不好睡不着,生怕唐军调转马头,向他们杀来。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如今,得知唐军准备全军凯旋,返回唐朝之时,处在新罗人心中的害怕才开始消散。

    同时,对于唐朝这般信守承诺的做法,所有的新罗人都感到极为的不可思议,也对其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意。

    唐军就这样出发,返回了唐朝。

    在经过辽河旁时,看着那缓缓流淌着的河水,李世民心中也是突发了无限感慨,想当年,隋朝时期,隋朝大军也曾经到过这里,尽管他们也是越过了这条辽河,但却是没能继续前进,而是倒在了路上。

    但好在他们这些成功了,隋朝没能办到的事,在唐朝、在他李世民的手上做到了。

    想着当年隋朝三征高句丽时期的惨败、死伤无数,李世民心中也是不禁发出一点感慨。尽管朝代不一样,但这些人却都是汉人,都流着同一个民族的血液。

    当即,李世民下令,为之前隋朝那些征讨高句丽牺牲的人,以及这次征讨时牺牲的那些人,在此造一座纪念碑,用以怀念他们。

    以牛羊猪各种牲畜来祭祀他们这些为了国家而牺牲的人。

    当然,在这次出征中牺牲的人,用以给其家人的费用肯定是不会少的,甚至因为这次直接攻下了整个高句丽,外加百济,给到这些牺牲之人的抚恤,只会比之前的更多。

    在辽河边停上五日时间,大军便继续启程,一路往长安方向而去。

    又是数日时间,大军行至临渝关(也就是现在的山海关),一过临渝关,便是距离大唐重镇幽州不远了,大唐的繁华顿时便映入眼帘。

    远远的,唐军士兵便看到极为庞大、奢华的仪仗队,彩旗漫天,人声鼎沸,清风吹过,带动彩旗满天飘扬,哗哗直响。

    庄严、激昂的乐队响起,与风声相伴,制造出欢快无比的歌谣。

    临渝关周围州县官员们皆是到场,身着各色官袍,庄严站立,等待、迎接着这支凯旋之师。

    在迎接队伍的最前方,一道明黄色的身影屹立在人群中,格外显眼,在唐朝, 能够光明正大穿上这般服饰的人,只有两个。

    一个便是当今皇上,也就是此次凯旋大军的统帅李世民,另外一个就是大唐的继承人太子李承乾。

    尽管李世民平时都极为的节俭,但大军远征高句丽,再加上又是李世民御驾亲征,这般动静的迎接仪式一点都不为过。

    甚至于因为征服高句丽的意义实在过于重大,原先留守在长安城中的那些大臣都要赶着一起来迎接李世民归来,最后还是在太子的劝说之下,这才安心留在了长安。

    在礼乐相伴之下,大军踏进临渝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