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62章 永乐大典

    曾凡当然知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只是一种幻觉,在这个世界他的意念场能力受到很多的限制,根源他也清楚,恰巧就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不足。

    穿越过来的事情他确信是真,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只是基于某些史料、文物和留存的建筑,他不是史学专家,也不是考古学家,对这个世界方方面面的了解都不够,认知的不足限制了他意念场在这边的拓展。

    想要拓展意念场,就必须提升对这个世界各方面的了解,对这个世界产生实质的影响,唤醒儿子的事情显然也不是这种虚无的状态可以做到,他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身份才行。

    病床上垂危的朱佑樘就成了曾凡最好的选择,他的意念场最初就是靠着对各种有生物质的感应锻炼出来,这也是他的看家本领,现在尽管意念场受到了限制,治好垂危的朱佑樘仍然是小菜一碟。

    不需要等待朱佑樘死了再寄身夺舍,只要能深度影响他的决策就足够了,两个人很多观念近似,做到这一点对曾凡来说并不难。

    朱佑樘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昨天才招来阁臣刘健、李东阳、谢迁交代后事,留下遗诏,今天皇帝垂危,三个老头又过来觐见。

    他们三个是内阁大学士,皇帝不能理事,眼瞅着就要驾崩,年幼太子登基即位,一切大事都需要他们深度参与,事关重大当然不能轻忽。

    一番叩拜之后,刘健三个上前察看,本来预计扛不过今天的皇帝气色竟然有些好转,说话也流畅许多。

    “皇上面色红润,声音气力比昨日更见充足,这是病情好转的迹象,圣体康复有望,恭喜皇上,臣等大幸!天下之大幸!”李东阳率先说道,刘健和谢迁也跟着同声附和,他们心里是真的高兴。

    难得遇见一个英明听劝,又有人情味的领导,当然希望能一直跟着他干下去,现在的太子聪明是真聪明,可是显然不是个老实孩子,少年心性,又是初登大宝,肯定想着有一番作为,如果这时候登基,肯定有他们好受。

    “呵呵,刚才还觉得全身无力,呼吸困难,三位爱卿进来之前,朕忽然感觉身体涌入一股力量,全身顿时舒爽轻松了许多,希望不是回光返照吧!”朱佑樘对自己这次突发的病情很了解,并没有三个人这么乐观。

    年龄最大的刘健安慰道:“老臣今年七十有三,几十年间也算见惯生死,观皇上今日气色,确实是病情消退,决计不是回光返照,皇上春秋正盛,好生休养一段时间,定能恢复如常!”

    “借刘爱卿吉言,希望如此吧!”朱佑樘说道。

    能恢复健康,谁也不想死,更何况是大权在握的皇帝。

    朱佑樘才三十六岁,他是大明帝国第九位皇帝,即位之初,偌大的帝国沉疴处处,十几年来他兢兢业业,也不过是刚刚理清一些头绪,摸索出一些治国的门道,正是要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当然不甘心就这么撒手人寰了。

    三位大臣看皇帝精神见好,陪着说了一会话,毕竟还是病人,没有拿朝政的事情来让他操心,朱佑樘对他们也足够信任,君臣交流一番后,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再次请他安心养病后告退。

    有了曾凡的暗助,朱佑樘的病情迅速好转,他染病不起到病危留下遗诏不过七八天时间,好起来更快,不过用了两天就能下床行走,第三天又开始关心朝中大事了。

    经过多位御医诊断,确认皇帝已经痊愈,只是身体仍然虚弱,还要休养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初。

    有了这次濒死体验,在曾凡的影响下,朱佑樘的心态有了一些转变,开始着力培养儿子朱厚照,让他在每日进学之余,去前朝代替他听政。

    曾凡刚穿越过来不久,还有外来者的心态,对这个时代的朝政大事并不太关心,他现在最感兴趣的是后世已经失散大半的《永乐大典》,从成书以后一直藏在宫廷之中,外人难以看到。

    对于如何唤醒曾水,让他的主意识回归到原来的世界,曾凡也还没有什么头绪,通过意念场施加影响没有起作用,应该还是需要他自己觉悟过来才行。

    有了运行《世界末日》游戏的丰富经验,曾凡发现,自己的意念场驾驭这种不同时间流速的多重世界毫无违和,他的主意识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世界,或者自由切换,互相之间的时间差能自如转换。

    既然如此,曾凡也就不着急了。

    曾水在现实世界沉睡三十多个小时,在明朝度过了十五年,让他在这边多体验一次人生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反正幼儿园开学还十来天时间,足够他体验了,曾凡也可以慢慢的把《永乐大典》翻一遍。

    这套书后世被传的神乎其神,正本在嘉靖年间失踪,副本经历明清两朝战乱散失,全书一万多册,三亿七千万字,据说该书收录引用的内容涉及明以前图书八千多种,很多都是全书抄录。

    后世保存下来的《永乐大典》都是明代嘉靖年间抄录的副本,也只剩下四百多册,国内保存的不到一半,曾凡自己也只是在国家图书馆看到过几册用来展览的高仿复制品,网络上能找到的影印版也很少。

    通过这部书曾凡可以看到很多不同时代的古籍,对他增进对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了解有很大帮助。

    顾名思义,《永乐大典》成书于永乐年间,由大学士解缙和姚广孝受命主持编纂,历时四年时间,成书于南京,抄录了一套正本收藏于南京文渊阁。

    朱棣迁都燕京不久,正本全套也跟着迁移到了燕京,收藏于紫禁城内文渊阁,一般翰林学士都没资格查阅,只有皇帝和少数受信重的大臣才有资格一览全貌。

    不知道什么原因,在穿越过来的世界,曾凡不能对其他人进行记忆唤醒。

    朱佑樘的意念场很弱,甚至比普通人还要差些,曾凡可以很轻松的影响他的意识和决策,但是想要增强他的意念场就困难的多,需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

    借助朱佑樘的身份,曾凡在他修养身体的时间,可以自由的翻阅全套《永乐大典》。

    可是朱佑樘的自身意念场薄弱,记忆力也不行,看书的速度很慢,这可就有点为难曾凡了。

    于是,皇帝下了一道圣旨,钦命文渊阁大学生李东阳组织人刊刻《永乐大典》,让天下的读书人都能一览此书全貌。

    对于读书人来说,刊刻《永乐大典》当然是一件好事,内阁几位大臣为了自己的声誉考虑,不应该拒绝皇帝的要求。

    可是,他们身为内阁辅弼,首要任务是协助皇帝处理天下大事,而所有政事归根结底都离不开钱粮二字,而这件事偏偏又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这些年灾荒连连,很多地方税赋都收不上来,还到处需要赈济,朝廷财政开支一直都在拆东墙补西墙,他们实在难以挤出这笔钱来。

    于是,三个大学士带着这道圣旨一起进宫面圣,想请皇帝收回圣命。

    曾凡早已经替他们想好了办法,大明不是没有钱,只是很多都在地方藩王,贪官污吏,富商巨贾的箱子底下压着,没有起到财富的应有作用。

    刊刻《永乐大典》是可以青史留名的盛世,完全可以号召这些人捐献钱粮,到时候记入书籍史册,把这些捐助人的名字刻成碑,立在文渊阁门口,让后人都能知道他们的名字,那不比把钱压在箱子底更有诱惑力嘛。

    钱没了可以再去刮地皮,再去巧取豪夺,这样的机会一旦错过了,可不会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