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8章 两极反转

    就在张居正在刑部大牢中喝的酩酊大醉时,夜半街头也出现了数十辆马车,而每辆马车上装着的却是四五个孩童。

    “拿好了,每家每户塞一份。”

    “喏。”

    大车的数辆极多,这份单子散的速度也比先前张居正发散时散的快的多。

    仅一夜的功夫,京师每家每户便收到了一份传单。

    而传单上的内容则是后世看起来相当烂俗的剧情,即“忠臣因“孝”得罪同僚,竟被戕害,举孝子入京喊冤求告无门,某后黑手竟是当朝九卿之门生,叩请乡邻明日刑部助孝子一臂之力。”

    首先拿出的是孝子这个极易引人代入的身份,而后便是用权贵身份引起百姓共鸣,最终用一个不花钱的行为拉百姓下场。

    整篇文章行文流畅,甚至没有提及任何人名,明里暗里透露出来的只有一句话。

    ——不来不是大孝子。

    次日清晨时分,一袭缟素的陶大临便出现在了正阳门外,每三步便一拜,九步则一叩首。

    每拜每叩,皆朝刑部方向。

    当然,陶大临倒也不傻,此时京师尚未南扩,即永定门等门尚未修缮,自正阳门入城不到一百步就是刑部衙门。

    之所以如此,陶大临就是故意走慢点要让京师的百姓看到他来了。

    就在陶大临第一拜时,便有不少行人原地驻足了。

    “夫人,昨天晚上那传单怕是说的是真的啊。”

    “那大孝子当真来喊冤了?”

    “何止啊,三步一拜,九步一叩,听说还是一位举人老爷,真是闻者落泪啊!”

    “快,带上咱娃子去沾沾仙气去,让他们哥仨都好好学着点。”

    “……”

    孝,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是关系到所有人切身利益的。

    汝奉双亲,子奉汝,是为天理。

    孝子不能输,孝子输了,孝的价值观就崩了,不孝子越来越多,所有人都将老无所依。

    不到半个时辰的功夫,刑部衙门的外面便聚满了百姓。

    陶大临的身旁则是跟着另一个儒生。

    “念斋,待会要说白话百姓才能听懂,切记言不可繁。”

    “惟修是我家事连累你了。”

    表字惟修者,正是陶大临的同窗吴时来。

    “念斋休得多言,陶公与家父亦是世交,我自当尽心。”

    吴家不似陶家,虽是一方小富,但比陶家终究是差远了故此吴时来从未因陶师贤之事弃陶大临而去,前几日陶家事发时,陪在陶大临身边的也就只剩下了吴时来。

    二人现如今就差直接拜把子了。

    刑部是朝廷衙署,而坐在堂中的詹瀚却是不以为意。

    “詹部堂,外面的百姓都堵到后府胡同去了,陶公子本就是举人,应当可以直入衙署的啊。”

    詹瀚有些不耐烦的对面前的书吏摆摆手道:

    “是啊,举人是能直接进来,可不是你我将他拦在衙门外的啊,是陶公子自己愿意跪在外面,那本官总不能拦住陶公子尽孝吧?让陶公子在外面跪着便是,就当没看见。”

    詹瀚巴不得这事情闹得越大越好,甚至还派人放了信出去,今日入刑部当差的官吏,皆自后门入,刑部衙署一整日没有开门,反而迎合了百姓的猜想。

    这得是多大的后台,竟是压得刑部衙门都不敢开门!

    就在詹瀚坐在值房吃茶时,东宫的一名小太监径自冲进了刑部大牢,直接将宿醉未醒的张居正给唤醒了。

    “张侍讲,您快些入宫吧,出大事了。”

    原本呼呼大睡的张居正屁股上好似装了弹簧一般,直接原地弹了起来。

    “何事?”

    那小太监直接开口道:“昨夜不知是谁在京中散了传单,陶师贤长子陶大临正在刑部外跪请呢,朝廷若是再不出手,民怨怕是要起来了。”

    那太监随手取出了传单直接递给了宁玦跟张居正。

    二人看过一眼之后脸色骤变,张居正看着那张有些熟悉的传单忍不住笑道:“宁兄,这陶家学的还挺快呢。”

    坐在一旁的宁玦眉头却是一蹙。

    “替父伸冤是假,此举更多的还是试探一下百姓的反应吧。”

    张居正却是摇了摇头。

    “试探是真,只不过恐怕试探的不是百姓,先前京营之中已然流传过宁兄的口供,不少军士应当知晓此事,但此事却依旧能传扬的如此之大,恐怕是京中不止三两人不想看到朝廷变法啊。”

    大明并不是人人不识字,百姓们捡到传单,也只是会去找识字之人询问事由。

    想让百姓知道什么,不想让百姓知道什么,全看识字之人的立场,这些识字之人,又多是颇有家资之人。

    他们绝大多数是旧法的既得利益者。

    先前的口供也好,传单也好,他们并没有觉得那些事情跟自己有多大的关系。

    而当朝廷说出那句“变法”之后,事情就不一样了。

    甭管朝廷说的怎么天花乱坠,说到底任何变法都是要逼着这群人出血,现在又有陶大临带头这么一闹,他们自然便带着话语权站到了陶大临的那边。

    朝廷的新法再好,说到底终究也是跟百姓中间隔了一层“士”。

    这些“士”的心里也是分外的清楚。

    什么祖宗家法不可违,归根究底不过就是一个孝字,只要抓住了这杆“孝”字大旗,一切皆有可为。

    经张居正这么一说,宁玦这才察觉到陶大临的真实目的。

    说罢,张居正便大义凛然的继续道:“宁兄放心,此事由张某出面黜陟,定还宁兄之清白。”

    “叔大有甚办法?接着去印吗?京中士人怕是再也不会像以前那般配合你我了。”

    张居正牙关一咬,拱手道:“起码也要待张某跟太子商议过后再从长计议吧,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试一试。”

    看着张居正离去的背影,宁玦却是分外平淡。

    犯得着那么费劲吗?

    不就是有人想往新法身上泼脏水?

    多大点事啊。

    我现在是支持旧法的人了!

    骂我等于骂自己。

    太子想变法就得杀我,陶大临想报仇也得杀我。

    我死两次。

    双杀!

    “牢头,烦请取笔墨来,宁某要给陶大临写一封信,烦请牢头转呈。”

    “秉宪,您尽管写,待会卑职给您送出去便是。”

    不多时,宁玦便径自挥毫而就,将信递给了那牢头,那牢头也识得字,仅看了一眼便脸色大变。

    “秉宪为何佯装恶人?您是为百姓办事的啊!如此一来岂不是让外人更加记恨于您?”

    宁玦在信中将陶师贤父子二人迎头一顿臭骂。

    就好似是生怕陶大临不闹了一般。

    看着牢头诧异的神情,宁玦怅然道:“牢头,伱也知晓,变法之事关系民生,死我一人事小,误我朝新法事大啊!”

    听到宁玦这么说,那牢头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宁玦可是不止一次跟他们提过,新法之后胥吏必脱贱籍。

    “秉宪为新法不惜自污,卑职代全京的胥吏给您磕头了。”

    说罢,那牢头便要跪倒。

    宁玦隔着栅栏赶忙拦住牢头后又拍了拍牢头的肩膀。

    “去吧,务必字字恳切,大声的念出来。”

    那牢头擦了一把眼泪。

    “秉宪,您放心,这封信我留着,将来变法之后,卑职豁出命去也要给您正名!”

    “没关系的,我不在乎这些。”

    “您可以不在乎,但我们不能不做。”

    “快去吧,待会人走了怎么办……啊不是,迟则生变。”

    牢头仔细看了一遍宁玦写的信,而后小心收好,径自朝着衙门外走去。

    不到一刻钟后,刑部大牢便被人从里面敞开了一条缝。

    牢头从里面溜了出来,看着跪在衙门外的陶大临高声道:“陶举人,宁秉宪给您写了封信,叫卑职读给您听。”

    围在陶大临身旁的“百姓”先是一怔,而后陶大临这才做愤愤状拱手道:“请牢头念吧。”

    这一刻,围在刑部衙门外面的所有人几乎全都做足了心理准备。

    只要宁玦措辞稍有不慎,或者是那牢头说错了哪句话。

    他们便会直接把锅扣在新法上面。

    不少人都下意识的抿了抿嘴唇,准备好了一肚子的话准备开喷。

    片刻之后。

    牢头的声音在刑部衙门外响起。

    “汝父陶逆师贤,大逆不道,竟欲变我大明祖宗家法……”

    “当初吾怎就瞎了这双招子,放走了你这个小畜生,你且去闹罢,吾师徐公已在外设法搭救,如若识相,自行离去,如若不肯,待吾出囚,必夷汝全族,方泄心头之恨。”

    当牢头念完那封信时,不只是谁一个没忍住,脱口而出怒道:“狂妄!”

    “竟敢变我大明祖宗家……”话没说到一半,那人便意识到了情况的不对劲,声音逐渐的小了下去。

    陶大临的嘴巴张了张,原本一肚子的脏话。

    却硬是没有一个字骂出口。

    甚至连周围围观的“百姓”都不由得看向了陶大临,认真的分析了这小子究竟是哪头的。

    牢头小心翼翼的收起了那封信,而后便看向了陶大临。

    “陶公子,您有啥话要卑职转呈吗?”

    陶大临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甚至恨不得抽自己一嘴巴。

    转呈毛啊转呈!

    话都让他宁克终说了。

    我说什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