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卷监子与监生 第三十六章 我把问题想简单了

    十月十四,下午。

    翰林院。

    与其他朝廷衙门大有不同,翰林院里的规矩可要松太多了。

    作为清流词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实质性的差事在身,自然也不用一直在此坐班,到了下午时,人更是少了一多半。

    哪怕是依旧还在衙门里的,也多半是在饮茶下棋,又或是三五成群地吟诗作对,品鉴书画文章。

    所有人都自得其乐,好不闲适。

    但这样悠然的环境却被一声控制不住的低喝所打破。

    “你说什么?明日的经筵竟要改在国子监中进行?”

    杨慎满脸惊疑与错愕,目光锁定在面前的谷大用脸上,语气很是不善:“简直是胡闹,荒唐!”

    这一声叫自然也就吸引了周围其他人的注意,听到此事后,有人凑将过来,也有人在那儿窃窃私语。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吧?”

    “应该是吧。以往经筵多是在文渊阁中进行,即便偶尔换个场所,也是选在宫中其他殿阁。”

    杨慎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沉了张脸再度补充:“从来就未有过这等先例,我们岂能随意更改!”

    “杨翰林,还请慎言啊。”谷大用皮笑肉不笑地看着他,“这乃是皇上定下的主意,你是在说皇上胡闹,在说皇上荒唐么?”

    “你……”杨慎剜了对方一眼,到底没与之作无用的争辩,只道:“我看这是你们这些小人奸佞在皇上那儿进了谗言,让他被一时蒙蔽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吧?”

    谷大用深知论吵架自己不是对方之敌,也不作回应,只公事公办道:“咱家这次是来传递旨意的,而不是征求你杨翰林意见的。

    “话我已经传到,你只管照旨意办。当然,要是你不肯,咱家也不好勉强,那明日的经筵就只能换其他讲官了。”

    说到这儿,他微微扭身,看向了外间,果然就见到不少凑上来看热闹的翰林官员都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来。

    翰林难啊,别看很是清贵,但出头的机会可太少了,而且俸禄还低,又没有其他收入。

    所以在他们自己看来,清则清矣,这个贵字是根本不存在的。

    只有运气好,捞到了能在皇上面前露脸的好机会,又或是跟他杨慎一样,有个当阁老的亲爹,那翰林才真叫前途无量。

    而现在,似乎机会真就来了。

    只要这次能取代了杨慎做了今年最后一场经筵的讲官,那陛下势必会记住自己,说不定就是自己平步青云的开始。

    生出这样心思的人实在不少,只有少数几个或与杨慎交好,或老成稳重者,此时忍不住上前劝说:“用修,只是换个地方讲课,其实无关紧要的。可不要因小失大啊。”

    杨慎这时也迅速冷静了下来,神情也重归平静,甚至还有了一丝笑:“既然这是陛下的意思,我等身为臣子,自当遵从。”

    同时他的心里也是快速飞转,理清了其中原委。

    这显然是这些太监做出的应对,皇上也确实被他们给蒙蔽说服了。

    他们此时才前来传达消息,也是为了不留时间给自己转圜。

    毕竟以自己的身份,但凡多点时间,找上父亲,说不定就能让皇上收回成命。

    而眼下,宫门都要关了,父亲也没法面圣,而等到明日,一切自成定局。

    这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他们如此安排的目的——为什么要把经筵的地点该到国子监?

    很快,一个答案就浮现了出来——因为那个黄锦的儿子黄鸣就在国子监中。

    想到这儿,杨慎嘴角一扬,露出了一丝轻蔑的笑意来。

    “要真是如此,那这小子也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不得不承认,经过之前一些事后,那黄鸣确实有些能耐,有点小聪明。

    但是,那些终究是上不得台面的小把戏而已。

    他再是聪明,也才十六岁,而且据说连蒙学都未上过几天,也就最近去过几日国子监,又能学到什么东西?

    他居然想着在经筵这样的场合与自己一争?

    那是想瞎了心!

    别说他有没有这个资格能在经筵上开口说话,就是明日自己在众人面前说的那些个东西,他一个不学无术的小子怕是连听都未必听得懂。

    他凭什么与自己争,与自己斗?

    瞬间想明白一切的杨慎,终于是放下心来,态度也就立刻做出了转变。

    ……

    如果黄鸣能够知道杨慎此时的心思,一定会表示大为赞同。

    是啊,这事要比自己想的难出太多了。

    若是别的问题,他还有自信应付解决,可这事,在这等国家级的文化大事上,他就算再是穿越者,也感到棘手啊。

    本以为已经通过各方先一步打听到了对方要讲的内容,虽然时间不多,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突击学习。

    毕竟,自己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作为穿越者,自己可是站在无数先贤巨人的肩膀上啊。

    后汉书黄鸣虽然没有读过,但托之后那段英雄史诗的福,杨慎这次着重要讲的内容黄鸣还是有所了解的,也看过,听过不少专家学者,或者民间史学爱好者的讲解。

    本以为凭借这些超越数百年的知识足以一战,但随着黄鸣为了知己知彼,真打开《后汉书》及《三国志》这两本史书后,人却是彻底懵了。

    这可是大明朝,虽然书籍出版和印刷术已经极其发达,市井中各种小说话本也是流传极广。

    但后世的一些关键的文化内容却还不曾存在,比如标点分隔,再比如完善的古文翻译工作。

    当看着那一页页纸上大大小小,连绵不断的楷书文章时,黄鸣只觉着眼睛都有些发花了。

    这啥,啥,都是啥啊?

    上面的字自己大体倒能认全,可连起来的意思,甚至该怎么连着读才正确,才通畅,他就很是无能为力了。

    别说理解内容,就是想顺利地通读这些章节一遍,那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这才我把问题想简单了,只剩下几天,我该去哪儿找帮手?”

    黄鸣最后只能转过这么个没出息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