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0章 京都和巨鹿!

    至此,这第一题还是回到了朱文宝手中。

    别的小说都是主角备考或被考。

    自己倒好,不仅考核他人,还成了出题的人,这种感……确实不错!

    朱文宝不再推诿。

    略加思索,便亲自提了题目。

    《望终南余雪》五言或七言律诗。

    “还请楚王,提笔。”

    朱文宝拿起面前的笔墨,龙飞凤舞的写下了。

    《望终南余雪》五个大字!

    这叫留稿。

    换一种思路也可以理解为,当某位学子在朱文宝的《望终南余雪》中脱颖而出。

    谁出的题,出的什么题,最后什么名次,也是一种‘牌面’。

    言归正传。

    因为是文坛交流会,所以答题方式也不像科举一样严厉谨慎,重在了交流二字上。

    答题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在台上当众答出,每十人作为一小节,选出最优者上榜。

    这榜就立于台下面向学子,有十名老夫子专门儿在此负责,负责收录和书写台上老夫子们认为值得上榜的诗,此榜只收录百首诗。

    若下一波十人无最优者,则可以考虑上一波和下一波选替,甚至可以不考虑直接作废。

    若榜上已满,又有新的上榜作品涌现,则由十名老夫子商议和重新评定,择其劣者替换。

    需要注意的是,上榜仅是上榜,想要获得排名,还需最后的评断。

    二是,也可以笔墨书写,然后有人统一收录,最后评定。

    不过因为时间关系,这种笔墨书写的诗要求就严克,不仅要看诗是否符合题意,更要看书写能力。

    同时还会有十名老夫子游走于学子之间。

    脾气急的老夫子甚至会当场给出,合格与不合格的评定。

    若是觉得不公平,也可上台当众说出自己的佳作。

    不过笔墨书写是严苛,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三五学子聚成一堆儿,共同琢磨。

    这也是文坛交流会不比科举的第三个好处,题想答便答,不想答便不答。

    现在第一题已经被公布,学子们三五成群的思考着如何答之,如何符合题意。

    也有七步言诗者登台,自信满满者登台!

    随着学子们的登台,高台上的老夫子逐渐忙碌了起来。

    时不时的会评头论足提点几句。

    甚至遇到一些好的诗句,还会留下学子多问上几嘴。

    朱文宝在出完题以后,就彻底闲了下来。

    朱文宝的茶水也换了一杯又一杯。

    詹徽和陶谦不愧是深谙为官之道,眼见楚王无聊,就时不时的闲聊几句,或者请教几句诗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众人的重点还是放在了学子们的五言和七言诗句上。

    ……

    京都。

    由于皇上已经出关了。

    可太子监国一职,皇上却没有明确的下旨,皇上不提,文武百官更是不敢提了。

    但是龙椅上已经是皇上朱土安的身影了。

    太子呢,很自觉的又站回了朝堂第一位。

    不过,今儿皇上的着装却有些奇怪,依旧穿着的是龙袍,但脖颈处衣领不知是错觉,还是之前忽略了,总之就是觉得别扭。

    太子朱文奎站在首位,他自然能看出父皇眼中想要掩盖的尴尬之色。

    而且,父皇的头还时不时的向左偏,似乎是想要掩盖什么。

    细看之下,赫然是是一道红印子,太子朱文奎瞬间低下了头。

    难怪昨晚宫人汇报,御书房的动静出奇的大。

    皇上的贴身太监狗不理,先是请示一番。

    于是,扯着高昂的嗓子在朝堂上响起。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昨夜,李飘摇被锦衣卫拿下。

    今日早朝三公位置上缺一!

    吏部又像是无了头的苍蝇,彻底慌了神。

    现在所有人巴不得早早下朝,免得惹火上身。

    “臣等无事。”

    朱土安也早就想下朝了,甚至他连朝都不想上。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家娘子的脾气越来越大了。

    更过分的是,又提出了要带着三个儿子回上官家。

    朱家的儿子怎么能去上官家,这简直是胡闹。

    狗不理,一直陪在皇上身边,眼见皇上的眼神有些波动。

    不用想,皇上肯定又在想昨晚的事儿了。

    昨天晚上,皇上也是嘴硬,愣是一句解释的话都没说,就任由皇后娘娘又是哭,又是闹,又是打砸的!

    不过最后皇上脾气也上来了,直接扛娘娘人走了。

    狗不理正在想皇上和皇后娘娘是和好呢,还是没和好呢?

    就忽然觉得身子一冷,下意识的看向皇上,正好迎上皇上杀人的目光。

    随即反应了过来。

    “退朝!”

    早朝匆匆的来,又匆匆的散了。

    但是锦衣卫在锦衣卫指挥使老六的带领下,却趁着清晨泥土的芳香,带着人乌央乌央的离开了京都。

    奉旨看护李家所有人。

    “指挥使,上面不是说让封起来吗?”

    “闭嘴!不懂就不要瞎说,小心祸从口出。”

    老六先是训斥一声,心里却始终放下不下。

    锦衣卫什么德性,他身为指挥使一清二楚,大义是有,但是小动作也不断,平时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罢了。

    不放心的转头,又对手下的几位千户认真的吩咐。

    “记住了,一会儿出了城,不管是往南走的还是往北走。”

    “都给老子记住一句话,李家的人和物不能动一丝一毫!”

    “你们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守在大门口,不许外人进,不许李家出!”

    “都给老子听明白了吗。”

    “明白!”

    “老子丑话可说前面儿了,谁出了岔子,老子亲自拔了他的皮。”

    “是!”

    出城,锦衣卫四散离去。

    不得不说,像李家这种大家大业的豪门望族,开枝散叶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太子东宫。

    “锦衣卫的人出城了?”

    “是的,属下亲眼所见。”

    “全都是锦衣卫,没有其他人跟随?”

    “皆是锦衣卫。”

    “下去吧。”太子朱文奎摆了摆手示意人离开。“难怪童大人,劝孤回紫禁城,难怪你说此事还有回旋的余地。”

    “当时是太子您心急了,不过这事儿放谁身上也会心急,情理之中。”

    “是吗?老二可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