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67章 李景隆出征

    苏谨亦文亦武,虽说进士出身,但在朝中压根说不清他到底算文官还是武官。

    朱棣在礼部却给他配了一文一武两个侍郎,又有什么深意?

    想想即将爆发的北伐战事,这礼部的职能难不成还要代替兵部?

    谁也看不清朱棣的想法,只能默默接受安排。

    刑部,李仕鲁卸任。

    代替他的,并不是原本的左侍郎,而是北平布政使郭资。

    对这个安排,群臣也不敢有异议。

    郭资是从燕王府跟着杀出来的功臣,之前为了稳定北平,才把他留了下来。

    现在陛下要犒赏老将,谁又敢有异议?

    至于李仕鲁,朱棣没让他致仕,而是继续担任都察院都御史。

    同时,御史台取消,并入都察院。

    这次合并,并不是简单的合并,而是赋予新的职能——校检。

    而这些御史言官,除了继续监督朝臣外,在军队也会派出校检御史,监管军队军心、将士。

    职能有点像监军,但又不完全一样。

    这些御史有监察的权利,但不得参与部队军事部署,甚至直接处置士兵的权利都没有。

    他们只能带着耳朵和眼睛,至于手和嘴巴,必须紧紧的收回去。

    朱棣可不想效‘太监监军’的前车之鉴。

    之前苏谨卸任工部尚书的职位,替代者是郑赐。

    而他的副手,则是左侍郎宋礼。

    宋礼是苏谨一手提拔起来的,皆因其在水利方面颇有才干。

    原本苏谨想着的是,等稳定下朝局后就急流勇退,让宋礼接替自己。

    只是没想到朱棣突然横插一手,把郑赐又换了过来。

    不过也好,郑赐不是嫉贤妒能之人,宋礼在他手下不至于被掣肘。

    六部最后一个,就是兵部。

    兵部尚书仍由姚广孝继续代着,左侍郎却换成了刘隽。

    听完安排兵部的旨意,苏谨若有所思的看了朱棣一眼。

    这刘隽可是和自己不大对付啊,之前没少弹过自己。

    在这大战在即之时,朱老四先把徐增寿丢到山海关,卡住辽东后勤,

    再把兵部左侍郎,换成和自己不对付的刘隽,此举似有深意啊。

    “....都察院右都御史,刘观。”

    此刻的任命流程已经走到都察院。

    除了李仕鲁仍担任左都御史外,刘观同时被任命为右都御史。

    新的都察院结构改组后,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不再有上下级之分,而是各管一摊。

    左都御史主管朝臣,地方文官,而右都御史则是盯着地方卫所,乃至五军都督府。

    双方职责虽然不同,但职能一样,俱是‘核一切不法事,风闻奏事’。

    而这个刘观,和苏谨也有点不大对付。

    苏谨这个孤臣,在朝中倒也有几个朋友,比如任亨泰、李仕鲁、郑赐。

    任亨泰这次没有变动,还是大理寺卿,左少卿却是那个出使李朝的齐源。

    但他这几个所谓‘好友’,却管不到他,或者说,帮不到他什么。

    无论是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还是工部,都在朱棣的安排之下,和苏谨‘文武’隔离起来。

    反而在军事管制上,用了徐增寿、刘隽、刘观这些和他不对付的人。

    说实话,就连苏谨自己,都看不懂朱棣有什么深意。

    若说是小孩子置气,那未免把朱棣瞧的有些小了。

    可若是对方忌惮自己,显然也说不通。

    朱老四若真的忌惮自己,只需将自己辽东总兵官的职务一撤就行,何必这么麻烦?

    六部天官的位置调动完毕,接下来就是一些‘微调’。

    中书舍人职位取消,正式改为翰林待诏,且待招翰林再非一人,而是十数人轮值。

    陈显的位置也就此‘一落千丈’,再非那一根独苗。

    不过朱棣显然更信赖陈显,所有翰林待诏俱归他统配。

    户部下的农阁寺、吏部下的医阁寺、礼部下的学阁寺,暂不做任何调动。

    毕竟朱棣心里清楚,这几个部门可是做实事的,决不能随意安插,不然很容易出乱子。

    无论是医疗、学校的改革,还是农业新种的推广,都是朝廷重中之重的政策,决不能随意掣肘。

    负责这些事务的人,除了陈亚外,首助官依旧是苏谨的学生。

    比如农阁寺的魏圭、医阁寺的匡显,还有学阁寺的路确、武信、梁熙等人。

    尤其是学阁寺,担负着兴建新式蒙学的任务,本就困难重重,更不能瞎勾八捣乱。

    至于最后,则是一些新兴部门的安置。

    比如隶属于礼部的日报司,就由解缙主持,与寺卿同级,可见其对宣传的重视。

    另外国子监的祭酒也换成了胡俨,同时对国子监进行改制。

    凡新式学堂学子,最后考入国子监者,方可为官。

    也就是说,朱棣有意恢复洪武旧制,很有可能在某一天再次停了科举。

    这也是学阁寺在推行新式蒙学学堂的工作中,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

    但这一切的安置,与最后一个任命比起来,都不算什么了。

    曹国公李景隆,加任辽东军副总兵官,援朝北伐前锋军总兵,遇事不决可便宜行事,具向皇帝密奏之权!

    即日赴任。

    李景隆,要出征了。

    顿时,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勋,都幸灾乐祸的看向苏谨。

    你不是瞧不上李景隆吗?

    你不是口口声声不许李景隆带兵吗?

    这下好了,陛下直接把他安排成你的副手,恶不恶心?

    最关键的,还是那密奏和便宜行事之权,我滴乖乖,这代表着什么?

    这就代表着,打起仗来人家完全可以不听你的,事后向陛下禀报即可!

    苏大人,苏国公,苏大将军,这下你可坐蜡了吧?

    果然,听到这个任命,苏谨的脸色顿时无比铁青。

    “陛下,臣反对!”

    “反对无效!”

    朱棣压根不许他张嘴:“君无戏言,圣旨已下,苏卿接旨吧。”

    说着眯起了眼睛,眼中透着一丝冷意:“还是,你又想用辞官威胁?”

    “臣不敢。”

    苏谨抱拳苦笑:“臣遵旨便是。”

    “唔,这便好,退下吧,曹国公接旨。”

    李景隆喜滋滋的排众而出:“臣,李景隆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