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章 证券业黄埔军校(1)内幕

    培训班上课累归累,但授课者不是证券业知名专家教授,就是金融监管机构中高层官员,因此,课堂上干货满满,让学员们大开眼界,学到不少东西。

    课堂上,国家计委的专家们,一语道破证券投资的根本,不是资金,是产业。

    那时候,绝大多数炒股的人,都认为这不过是一场资金与筹码的博弈,很少有人去考虑股票背后的产业价值。

    而这些专家,几乎都参与了国家级产业规划的编制,他们对行业发展与公司成长的分析逻辑,与凡三先前的认识有很大不同。

    课堂上,监管部门的官员们一针见血,每条法规出台的背后都倒下了一批大佬。

    这些官员,本身就是有关证券政策法规的调研者、起草者,他们结合现实讲了许多事例。

    这些案例,让凡三醒悟到:初生的证券业可谓是野蛮生长,其实没有什么路径可以依循,就是靠着先行者们趟地雷才有了后来的路。那时候,先锋几乎约等于先烈!

    不过,这个培训班毕竟是证券业内部培训,也不能全玩虚的,因此,证券操盘实战也是重要内容。

    为此,经纪班班主任王健,特邀投资班一些知名操盘手,来班上与同学们交流,王彪、蔡森、李翰、冉东等人都曾来过。

    主题策划、标的选择、关系疏通、资金筹措、筹码收集、仓位布置、指令下达、节奏把控、舆论配合……

    开盘、收盘、挂单数量、买卖信号……这些盘面语言,实战细节,不是一线人员很难说清道明。

    之前,凡三眼里的K线走势非常单纯,对上市公司的公告信息也是字面了解。

    这些大佬们的现场解盘,让他明白,K线走势里原来有这么多骗线,公告信息背后还有这么多名堂。

    为了控制盘面,主力要为上市公司设计重组方案,寻找并购对象。为了扮靓利润,庄家甚至要直接给上市公司输血。

    即使是内部关门交流,这些大佬依然只是点到为止,核心内幕根本没有涉及。

    坐庄是个高风险活动,里面有许多灰色地带,不要说这些一线操盘手,即使金盆洗手、淡出江湖多年,那些核心细节也很少被泄露出来。

    这次培训的3个班,人气最旺的自然是投资班。

    这里面,大都是各大证券机构里负责投资的核心人员,更不要说像王彪、蔡森、李翰、冉东这样的圈内大佬。

    蔡森、李翰与王彪很熟,他们也住在3楼,业余没事就到309 房间串门。李翰看上去高瘦精悍,衣着讲究;蔡森看上去憨厚敦实,衣着随便。

    令其他班学员气馁的是,这些人非常低调,倒不是故意装逼,而是长期行为习惯使然。

    不过,这些人在课堂讨论时还是比较活跃。

    有时候,凡三会从经纪班悄然溜出,跑到投资班蹭课。听了几次课后,大致知道了目前市场主力大致分成三大流派。

    第一派深耕细分产业,注重寻找与挖掘具有护城河的上市公司。他们认为,只有找到并长期持有这类公司,才能真正跑赢市场,取得稳定的投资回报。

    这一派以冉东为代表的江浙机构为主。这些机构中不少投资者都是企业老板,他们比较看重上市公司的产业属性及市场价值。

    第二派喜欢资产重组。他们认为,经过95-97的大牛市行情,除了一些大白马,有持续成长价值的公司很少,只有通过资产重组,改变业务结构,上市公司才可能获得超常规的发展。

    这一派以李翰为代表的南方机构为主,包括长江以南多家地方机构也是追随者。这些机构喜欢短炒,只有乌鸡变凤凰的重组题材,才最有号召力,便于拉升股价与趁机派发。

    第三派注重打造平台。他们认为,任何行业或公司的业绩成长都有阶段性,也都有不确定性,只有将上市公司作为资本运作平台,不断注入优质资产,才能保证公司的业绩不断成长,市值也能够随之壮大。

    第三派以雷鸣为代表的北方机构为主。这些年,兜兜转转多个地方,这哥们对产业投资、资本运作以及证券炒作,都有不少体验与心得,也做了不少思考。

    他发现,不管什么行业与公司,业绩都不是常青树,只有平台型公司,可以海纳百川,真正保持基业长青。

    这三派都有追随者,总体而言,第二派代表了当时的市场主流,1998年A股最热门的题材就是资产重组。这一年。市场跑出不少重组大黑马。

    在证券业,凡三是个菜鸟,但在产业界,他好歹也混了几年。

    就资本运作而言,凡三觉得第二种比较靠谱,一是在国内股市有群众基础,不愁跟风与接盘者;二是资金运用成效较高,风险比较可控,不用担心夜长梦多。

    第一派与第二派,基本上是互不买账,大致属于擦肩而过互骂傻逼的状态。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雷鸣提出的平台型企业概念,传到社会上后,引起市场上不少人关注,从而悄然拉开国内大资本造系的序幕。

    这是雷鸣本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过,培训班里的唇枪舌剑,几乎一点也没有影响A股市场的重组热情。第一期证券培训班开班前夕,A股重组板块行情逐渐火爆。

    打响第一枪的就是华立高科(000409.SZ)。

    这只股票4月初开始启动,操盘手法非常老道。拉升,洗盘,再拉升,震荡,然后急速冲顶,整个操作一气呵成,不到两个月股价就从7块附近拉升到24元以上。

    培训班开班时,正赶上这只股票股价急速冲顶。这只明星股走势及其后来的重组公告 ,实盘演示了一场资产重组股票的经典炒作,成了培训班活教材。

    当时,经纪班的学员大都在欣赏庄家每天拉出的大阳线,特别是凡三这样的菜鸟,再次惊讶于机构那有钱任性的表演。

    投资班的学员则大多很平静,他们知道,股价走到这个时候,离正式发布消息已不远了。按照中国股市见光死的惯例,这些大佬们都知道,好戏很快就要收场了。

    一天晚上,凡三好奇地问王彪:“彪哥,华立高科走势这么好,怎么事先没有一点风声?”

    “怎么没有?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听说是四通集团看上这家壳公司了。”

    四通公司当时赫赫有名,是国内高科技公司的标杆。这么知名的一家中关村公司,要入驻华立高科,京都的媒体竟然毫无动静,但远在羊城的蔡彪却早就知道了。

    见凡三这家伙兴致勃勃的样子,王彪特意提醒:“这只股票股价很快就要见顶,你不要一时冲动杀进去。”

    凡三点头称是,过几天,果然传出四通集团以5900万收购华立高科一部分法人股的消息。

    后来,他才知道,蔡森、李翰都知道这件事,也了解与四通集团合作的那家鹏城投资公司,就连直接操控股票走势的主操盘手,与他们都是熟人。

    一次,李翰私下里告诉凡三,机构从收集筹码到推动重组,再到完成派发,一般需要2-3年。

    这期间,上市公司业绩会做得很好看。至于这些公司的中长期发展,庄家完成派发后,基本上就不再过问了。

    这让凡三不由对王彪等人刮目相看,也顿觉资本市场水太深,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别人早就预设好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