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章 失意燕园

    到了路边,约好有事及时联系后,3人分头打车离开。

    肖青梅往东北走,去亮马桥的天上人间;周一龙往西南走,去东高地找那帮菜贩子与卖废品的老乡;凡三则打车直奔西北海淀的那所着名大学。

    出租车师傅没有像凡三预料的那样,直接向西。相反,他先是向东,上了东三环,然后才沿着三环一路向北,然后再向西,到双榆树附近,再掉头向北。

    一路上,有不少高架桥。凡三坐在车上,一边瞧内外的高楼大厦,一边琢磨那位老者的话。快到海淀时,他甩甩头,决定不再多想:“既来之,则安之。”

    司机停车的地方,是燕京大学东门。

    这里,既没有西门那样古色古香的琉璃瓦门楼与蓝底金字的牌匾,也没有南门高大的水泥门楼,只有不起眼的可伸缩的铝铁安全门。

    这样的燕大校门,与凡三心目中的印象落差太大。不过,他也顾不上这些了,拉着行李箱进了校园。校园看上去不小,触目所在多是现代建筑,古色古香的建筑不多。

    路上的师生,看上去行色匆匆,不过,都很儒雅,比较好说话。凡三问过3个人后,终于来到燕大经济学院办公楼,找到门上有EmbA牌子的办公室。

    EmbA办公室在学院一个南北向走廊旁边,敲门进去时,里面一张办公桌前,站起一位小巧玲珑但着装与长相都很雅致的中年女士,看上去约莫三四十岁。

    第一次与这座最高学府的工作人员打交道,凡三多少有些紧张。不过,这位女士很和蔼,客气,她请凡三坐下,还给他倒了一杯菊花茶。

    听凡三自我介绍后,这位女士也笑着递给他一张自己的名片,淡黄的斜纹纸上,留着淡淡的墨香:EmbA筹备中心副主任,魏娅。

    看了名片,凡三顿时兴奋起来,有种终于找到了组织的感觉。他赶紧将自己提前准备的简历,送到魏娅面前。魏娅看了以后,微笑着说:“从你的简历看,大致符合EmbA项目的招生要求。”

    这句话,让凡三非常激动,但她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心里凉了半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学院EmbA第一届可能是金融专业班,而且已决定推迟到明年春季开始招生,秋季正式开学,因此,你最好能有金融从业经验。”

    凡三顿时满脸失望,魏娅见状,微笑着递给他一份拟议中的燕大经济学院EmbA招生简章:“小凡,您远道而来,我理解您现在的心情。不过,好饭不怕晚,明年这个时候,相信我们可以在这里再会!”

    人家这么客气,凡三也不好再说什么。他苦笑着与魏娅告辞,拉着行李箱,出了经济学院的办公楼。求学遇挫,这小子也懒得去找马燕那小妞。

    凡三拖着行李箱,沿着校园水泥路,茫无目标地漫步,不知不觉间竟然来到未名湖畔。

    凡三最早知道未名湖,还是很小的时候,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纪念着名的美国记者斯诺,说他安息在未名湖畔。

    那时候,凡三刚刚在光州师范图书馆里借阅了斯诺写的《西行漫记》,文中对中共领袖初到陕北时工作生活的原生态描写,强烈地震撼了这位懵懂初开的青少年。

    当时的斯诺,不过是一位闯世界来到东方的普通美国青年,只是因为好奇、富于同情心,而被孙夫人推荐前往陕北采访,从而有机会接触到艰难时刻的共产党人。

    因缘际会,这位正直而富于同情的记者,用自己的笔触,向外界特别是欧美生动而真实地介绍了中国革命与中共领袖,从而成就其记者生涯最杰出的作品。

    斯诺结识的这些年轻热情的共产党人,十几年后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他也成为极少数能随意走进中南海,登上天安门观礼的外国人,并事实上充当了中美建交的重要信使。

    因此,斯诺一生的荣光,都源于那次陕北之行,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见到一群特殊的人,而他拍摄的那幅领袖戴八角帽的照片,也成为最传神而受世人青睐的领袖像。

    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真正的高光时刻往往就是那么一两件事,而且常常是悄然间来临。当事者参与其中,当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很多年过去后,蓦然回首,才知道那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

    凡三拉着行李箱,来到未名湖南岸的斯诺墓前瞻仰。一方朴素的大理石墓碑,简要地介绍了这位不平凡的灵魂。墓旁松柏环绕,绿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觉幽静肃穆。

    与斯诺相比,一生功业源于燕园的另一位美国人司徒雷登,命运却与他迥然不同。这位在中国生活了半辈子的燕大校长,因为担任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最终被迫离开,回到陌生的祖国。

    这两位美国人在华的命运,再一次说明,大变革时代,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说起来,凡三与燕园以及上述两位与燕园息息相关的美国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一定要牵强地说,那就是他曾因为斯诺拍摄的那幅领袖照片的挂像,与刘生发声冲突,从而惹来一场杀身之祸。

    事实上,作为一个外省乡镇青年,也许与许多同龄人义阳,少年读书时,心中或明或暗有个燕大菁华梦。不过,外省能够来到燕园及其隔壁菁华园的学子,简直是沧海一粟。不是因为EmbA项目,凡三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踏进燕园。

    据说,燕大的学生将未名湖、博雅塔、图书馆叫作“一塔湖图”。是不是隐喻“一塌糊涂”凡三不清楚,不过,第一次来燕园求学就不顺利,让他多少有些意兴阑珊。

    离开未名湖,他没有心情去欣赏这所孕育了一代“新青年”的名校,也没有兴趣去隔壁的菁华园参观,而是径直沿着校内水泥大道,向南穿行,打算从南门出去。

    南门一带是燕京大学资源西楼,门前是一条类似小吃街的街道,门口有几趟公交车的车站。南门东侧,有一间名叫“风入松”的书店,位于资源楼下的地下室。

    这个书店的名字充满诗意,凡三看了一眼就来了兴趣,于是便信步走了进去。

    书店内,果然充满文化气息,走廊内贴着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及其他许多名人名言。店里还有茶座与木椅,里面有不少人,或席地而坐,或倚墙站立,或坐在椅子上,随意看报或读书。

    这种氛围,让凡三顿时感受到燕京大学浓厚的人文气息。

    不过,与这些象牙塔里的学者学子相比,凡三就是个俗人,因此,他随意翻阅了几本书刊后,就拉着行李箱,走出书店,上到地面。

    求学不成,凡三打算先在京都找份工作,等到明年春天后再来燕园报名。

    在书店门前的报摊上,他随意买了几份报纸 ,查看招聘广告。令他惊喜的是,在排版看上去浓眉大眼的京都青年报与夹带着大幅彩页的《精品购物指南》上,果然有不少招聘启示。

    他快速浏览,圈定那些与金融沾点边的单位,其中,有一家全国性大报下属的经济周刊,刚刚创立,正在招聘采编人员特别是财经记者。这家周刊似乎没有要求有采编经验,因此,凡三也将其列为候选对象。

    街对面就有一家网吧,凡三走进去,将自己事先准备的求职简历,针对不同的招聘单位略作修改,就用自己的邮箱发出去了。留下的联系方式,就是他随身带的2288手机。

    从网吧出来,凡三到隔壁的一家小店吃了碗香菇肉丝面,然后,打车去了东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