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1章 来自日本的情报

    终于有日本的详细情报了?

    陈景恪没有兴奋,只有感慨,这个时代效率太踏马低了。

    日本离大明的距离虽然不算近,但也称不上远。

    从高丽出海,只有四百多里。

    大体的路线图也都是现成的,为啥这么久了还没有具体消息传过来?

    了解过后才知道,日本其实施行的也是闭关锁国政策。

    甚至可以说,从古至今这个国家就没有真正对外开放过。

    即便是最开放的时期,也基本只和中原王朝交流。

    忽必烈派使节去日本,一来一回都要将近一年的时间。

    大多数时间不是用来赶路,而是困在日本等待出海的船只。

    运气好半年能赶上一趟,运气不好就等去吧。

    忽必烈两次派军征伐日本,也让他们变得更加封闭。

    尤其是,他们唯一愿意主动交流的大明,也选择了闭关锁国。

    日本也被动的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

    而且大明的探子还不是以官方身份过去的,无法得到日本官方的帮助,往返只能靠自己。

    所以他们出海一年多,才传回第一份消息。

    也就是一张比较靠谱的航海图。

    接下来就是长达一年半的杳无音信,这次终于又有消息传来了。

    只看这厚厚的资料就知道,那些探子没闲着。

    陈景恪大致翻了一下,确实很详细。

    日本当前的具体行政划分,家族分布,各地统治者详细信息等等,全都有。

    甚至还有一些隐秘信息,也都记录了下来。

    这绝对不是普通探子能接触到的,陈景恪不禁好奇。

    老朱到底派了什么人过去?竟然有这么大能力?

    朱元璋不无得意的道:“咱听说日本尊崇佛教,就找了个几个懂佛法之人,冒充得道高僧,假装前去交流佛法。”

    “果不其然,这些探子受到了日本佛教的追捧。”

    “他们以交流佛法为借口,游历整个日本,收集各地信息。”

    陈景恪也不禁感到敬佩,这一招确实很好用。

    虽然他对日本了解不多,却也知道佛教在那里地位很高。

    玄奘、鉴真两位大师的事迹,不只是在国内流传,在日本佛学界也知者甚多。

    冒充佛教高僧交流佛法,基本不会被怀疑,还能接触到各种隐秘信息。

    就算有人看到他们在记录日本的信息,问题也不大。

    我们准备效仿玄奘大师,回去写一篇游记,向大明介绍日本风俗情况。

    即便是想象力再丰富的人,都不会怀疑大明准备对他们动武。

    原因很简单,除了忽必烈两征日本,中原王朝就再未对他们动过武。

    而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大明是汉人建立的国家。

    在他们看来,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

    接下来,陈景恪就开始仔细翻阅那些情报,详细了解日本当前的情况。

    前世他对日本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就知道长期处在幕府统治,天皇就是傀儡,地方分治非常严重。

    然后就是,有个战国时期,好像还有个叫织田信长的。

    之所以能记住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有个妹妹,被誉为当时的第一美女。

    好像这个美女被一个老的快死的牛给啃了。

    他对日本真正有所了解的,就是明治维新之后……

    至于原因,大家都知道,不说也罢。

    所以,前世的了解并不能给他太多帮助,只能靠现在收集信息。

    根据情报显示,日本此时正处在南北分治的局面。

    后醍醐天皇消灭了镰仓幕府,让王室重新掌握大权,然后雄心勃勃的推行新政。

    只是他的新政只考虑到了公卿贵族,未考虑武士阶层和新兴的权贵,引起了后者的不满。

    于是,曾经的倒幕大将足利尊氏起兵,逼迫后醍醐天皇退位另立新君。

    后醍醐天皇带着象征天皇的三神器,逃到南部的吉野复辟。

    于是日本进入了南北对峙局面。

    他们的南北朝很有意思,并非是以地域划分的南北分裂。

    而是以政治倾向来划分的。

    很多北方领主,支持的是南朝。

    很多南方领主,支持的是北朝。

    南北两朝的地盘,不是楚河汉界那样界限分明,而是下围棋一样相互交叉。

    朱雄英就很是不解的问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陈景恪根据前世今生的信息,总结了一下说道:

    “日本自古以来就不是强中央政权,地方领主拥有极大的自治权……”

    朱雄英说道:“周朝的分封制?”

    陈景恪摇头道:“不,这些地方领主并不是诸侯王,名义上他们只是君主的臣子。”

    “只是他们的职务是世袭的,领地内的官僚也都是他们任命的……”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说半天不得要领,就类似于唐朝的藩镇。”

    陈景恪想了想,确实比较贴切,就说道:

    “还是陛下总结的到位,确实类似于藩镇。”

    “只不过,藩镇制度在他们那里才是常态。”

    “像中原王朝这种大一统,反而比较罕有。”

    “大到几个县,小到一个乡,都可能是一个藩镇。”

    “大藩镇内部也有小藩镇,突出一个混乱。”

    “哪一家藩镇实力最强,获得别的藩镇认同就能组建幕府,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他们也只能做到这一步,谁要是想造反自己当王,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情报里的那个足利尊氏,实力非常强大,就想组建幕府。”

    “只是后醍醐不同意,想要王室掌权。”

    “于是足利尊氏就逼迫后醍醐退位,另立国主建立幕府统治。”

    “从而导致了日本在政治上的分裂。”

    朱雄英不禁点头,说道:“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搅动日本的局势,让他们陷入无止境的内耗?”

    朱元璋非常认同的点点头,这也是他看到情报后,产生的第一个念头。

    而且以日本藩镇割据的局势,就算没有南北朝也一样可以挑拨离间。

    哪个藩镇不想做大做强?谁不想建立幕府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明只要在背后支援钱粮武器,就可以坐享渔翁之利。

    陈景恪笑道:“英雄所见略同,这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根据情报显示,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南方政权日渐衰弱,北方日渐强势。”

    “而且现在南朝君主后龟山是个鸽派,想要和北朝和平相处。”

    “他这个君主如此软弱,下面支持他的藩镇纷纷倒戈。”

    “再这么下去我怕用不了多久,南朝就没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快行动起来。”

    朱雄英问道:“可是后龟山软弱,就算有我们支持,他们也很难打的起来吧?”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你再将后龟山的情报详细看一遍。”

    朱雄英很是疑惑,难道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不过他也没再问,而是拿起情报再次翻看起来。

    很快他就眼前一亮,说道:

    “南朝的上任君主是后龟山的兄长长庆,此人是强硬派。”

    “后龟山联合鸽派夺权,逼迫其退位,才成为南朝君主。”

    “咱们可以扶持长庆复辟,让他继续和北朝对立。”

    朱元璋高兴的道:“不错不错,你能发现这一点,可以出师了。”

    “先扶持长庆复辟,让南北继续对峙。”

    “然后再从北朝的藩镇里选几个野心大的,让他们反抗足利尊氏。”

    “这样就能削弱足利尊氏势力,还可以彻底将这潭水搅浑,减少我们征伐日本的阻力。”

    大体的方略就是如此,至于具体如何实施,还需要仔细斟酌。

    陈景恪说道:“想打日本,就必须拿下高丽,否则很容易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

    朱元璋很是认同,说道:“高丽那边的舆论造势已经完成,就等明年上元节之后出兵。”

    之所以选在这个时候出兵,也是经过计算的。

    辽东冬天气候太冷,不适合作战,必须赶在天冷之前结束战斗。

    而且严寒时间特别漫长,适合作战的季节只有半年左右。

    也就是说,结束战斗的时间要在十月份左右,时间非常紧迫。

    一二月份从大明出兵,走到地方天就暖和了。

    略微休整几天就可以作战,利用好每一天时间。

    陈景恪继续翻看情报,很快就看到了银矿的部分。

    探子经过秘密侦查,确实发现了银矿。

    因为不敢大张旗鼓的调查,所以不知道具体的储量。

    至于佐渡岛金矿,因为此地是日本流放权贵的地方,严禁其他人靠近,所以他们也无法登岛探查。

    不过现在金银矿反而只是添头,大明想要的是这块地。

    等地打下来了,什么矿还不是随便挖。

    同时传回的,还有元朝二征日本战败的原因,季风。

    每到夏秋季节就台风频发,尤其是九月份前后更是频繁。

    元朝远征军不懂季风,两次出征都遭遇飓风,舰队十之七八毁在天灾里。

    朱雄英惊讶的道:“竟然如此吗,元朝竟然都不做调查就出兵的吗?”

    陈景恪叹道:“不是他们不做调查,而是根本就不知道,季风对海洋的影响有多大。”

    陆地上冬天和夏天刮的风也不一样,但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方,影响其实都不大。

    海上可就不一样了,不同的季节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都说百年才能建成海军强国,原因就在这里。”

    “哪些航道是安全的,哪些航道不安全,都需要一点一点去探索。”

    “还有季风,同一个地方,不同的季节风向、洋流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需要一点一点去了解去记录,寻找最合适出海的季节。”

    “还有海上补给站,就相当于是沙漠中的绿洲。”

    “没有这些补给站,再强的海军都走不远。”

    “而这些,都需要大量时间来准备和建设。”

    “就好比这次打日本,我们要将高丽作为跳板。”

    “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把对马岛打下来,将此地作为前进基地。”

    “同时还要考虑季风的影响,选风势较弱的时间出兵。”

    “如果战事不能及时结束,就要小心飓风影响,轻易不要出海。”

    朱雄英不禁咋舌不已:“真是复杂啊。”

    陈景恪说道:“就因为复杂,所以历朝历代都不太重视大海。”

    “就算开疆拓土,也会下意识的往西域走,而不是从海洋出发。”

    “大明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就不能只重视陆权,海权也不能忽略。”

    “如果我们不重视,总有一天别人会开着战舰,将大炮架在我们的家门口。”

    朱雄英霸气的道:“放心,你说的事情永远都不会在大明出现。”

    “只有我们的大炮,架在别人的家门口。”

    陈景恪笑道:“我相信。”

    他自然相信,他所做的一切,不就是为了不让那种情况,在这一世出现吗。

    如果做不到,那他不是白穿越了。

    之后朱元璋将徐达叫来,一起商议如何经略日本。

    对此徐达一点都不奇怪,自从知道分封诸王的计划,他就明白早晚会有这么一天。

    高丽只是第一步,不过他没想到的是,朝廷竟然这么快就确定第二步了。

    “日本可不好打,其国内有一千万人口,且和我们远隔大海。”

    朱元璋笑道:“天德莫非怕了?”

    徐达正色道:“不是怕,未虑胜先虑败,我们必须将所有困难都考虑到,然后一一解决。”

    “等事到临头再去想办法,就会增加不确定性。”

    朱元璋满意的道:“这就是我找伱来的原因,情报就在这里,好好研究一下该怎么打。”

    然后他又指了指陈景恪说道:“他懂一点海上的知识,可以让他参与进来,英儿也跟过去涨涨见识。”

    徐达的动作很快,没几天就组建了一个参谋部,专门研究日本。

    经过研究之后,众人制定了第一步计划,出海。

    派遣海军远航,锻炼海上作战能力。

    “最远到达对马岛,最好想办法占领这里,初步在这上面建立据点和补给站。”

    “日本官方不出面也就罢了,如果他们出面讨要说法,正好借此机会和他们搭上线。”

    “借口很好找,打击倭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