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0章 大鸿胪韩融的退让

    下岗旧公卿里头,有些人开始串联和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试图也参选太师.

    或者推举声望最高的蔡邕杨彪去选太师。

    这就是妄念了。

    正常人都知道没有实控地盘,让你选上了你也没地方另立西廷。

    更多的人把主意打到太师制度上。

    毕竟举太师诏也说了,太师为天下公举有德之士,领公卿循旧制。

    具体怎么玩儿还得看在推举过程中各州郡商议。

    与其琢磨不现实的问题,不如琢磨怎么约束太师的权力,琢磨在太师治下谋求更大的政治权力。

    为了示天下以公,东廷将选太师相应事宜交由旧官制下的大鸿胪主理。

    并由明确表示无意太师之位的司徒蔡邕与司空贾诩督办。

    这时候的大鸿胪还是韩融。

    就是二颖还在洛阳时,和胡母班一起被派出去劝服拉拢各地反董诸侯,在河内郡被王匡抓住又放了的那位。

    王匡在绍宝指使下杀了自己大舅哥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也都被他嘎了,却独独放过了韩融。

    那自然是因为胡母班他们死倔,而韩融态度好。

    但逃出来之后韩融说是自己名声德行好,所以王匡才放过他的。

    胡母班、吴修、王瑰:你特么搁这儿阴阳谁呢?

    反正王匡也没有反驳,所以二颖也就接受了这种说法,没有责怪他。

    从西迁长安的时候一路把他强迁过去,到现在韩融已经在大鸿胪这个位置上十六七年了。

    本来末期会被段煨给顶掉的。

    可这会儿二颖没被杀,郭汜李傕没上位,段煨反而早死在洛阳了。

    郭汜李傕没有笼络段煨给他升官的必要,所以韩融还当着他的大鸿胪。

    说起大鸿胪大家都会想起鸿胪寺,这会儿这提法不对,因为到后世的北齐鸿胪才改卿立寺。

    这会儿的大鸿胪就是九卿之一的鸿胪卿。

    作为西廷九卿之一的韩融,一直带着一帮属官吃闲饭呢。

    没人惦记他的位置,甚至也没人注意他们。

    不吃闲饭也没辙啊,后世容易把鸿胪寺理解为外交部,其实也是也不是。

    鸿胪也叫典客,主管的是皇家接待事宜,不止是敌国外族,包括国内的各色人等。

    古代朝会大典设“九宾”,有说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庭。”

    裴骃集解引韦昭曰:“九宾则《周礼》九仪。”

    也就是说,大鸿胪是主管皇家正式接待的礼仪。

    不止是要求臣子对君王行礼,你皇家接见各种身份的人用什么档次的仪式规格,这也是大鸿胪管的。

    到后世大鸿胪及鸿胪寺职权内的皇家对国内臣子的接待管理职司,慢慢都分出去了,鸿胪寺才变成类似外交部的角色。

    但在西廷的时候,二颖跟西羌各部落首领的交往关系,根本用不着他们。

    接见各种级别的臣属,那是太师议事,也不是皇家朝会,所以也用不上他们。

    也是没什么实权的职务,整个就小透明。

    等二颖一死,韩融就赶紧溜洛阳来保官位了。

    他下边的属官,也配设着齐整的大鸿胪丞、行人令与丞、译官令与丞、郡邸长与丞、大鸿胪文学、大行治礼丞等诸多属官与郎官。

    这会儿他倒是跑洛阳来了。

    但他底下的属官,被羁禁在长安辣么久,官职又不高。

    一开禁差不多都跑光了,回家乡找爹妈亲族了。

    韩融也没想到会有这么档子差事安排到自己手上。

    好在他手底下没人,旧官制下的其他人不都还闲着么。

    真心假意且不论,一窝蜂全跑来帮忙了。

    这一跑来,各自论资排辈的开始安排起举太师的各种事宜。

    韩融自己倒是被架空了,成了一个专门负责跟荀彧对接沟通他们这边所需的外联角色了。

    没办法,说起来是大鸿胪的活儿,对外交涉和索取资源只能由他出头。

    不然韩融连这点权力都别想捞到。

    要换别人早翻脸了。

    你们这都什么人啊,在劳资的地盘上对劳资指手画脚。

    但韩融也出自于颍川韩氏。

    他们家还有另外一个人物大家可能更加耳熟能详,被绍宝吓到自杀的小馥馥。

    俩人性格倒是一样的软,所以也不以为意,赔着笑任由大家施为。

    说是由大鸿胪负责安排,其实吧能安排的不过是一些具体接待与会议议程相关的内容。

    大方向《举太师诏》里头早划定了,譬如每个州有哪些郡有投票权,太师候选资格如何确定等等。

    这帮旧官制下的人会这么热心的跑过来越俎代庖,那当然是各有各的小九九。

    于是在议程安排接待规格各种细节问题上吵翻了天。

    也算是有件子事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东廷那边貌似没管,开始全力在三辅与凉州落实他们的县级令长推举制了。

    有徐荣在长安镇守着,军队方面的改革虽然还没开始,但也算平稳。

    旧官制的群臣不管伸不伸得上手,都在临时的鸿胪馆那边聚堆呢。

    东廷日常事务倒是可以不受影响的运转起来了。

    你要以为东廷真没对举太师事宜伸手,未免也太小看荀彧荀文若了。

    反正卢喷喷也是个不要脸的。

    通过卢喷喷影响蔡邕,再利用蔡邕的督办身份,他将各种影响源源不断的输出到这群旧臣里头。

    贾诩是彻底的二颖派,在这群旧臣里头不如蔡邕影响力大,所以虽然担着个督办的名义,大部分时间并不露面。

    他凭借着对这帮人的了解,窝在荀彧那儿帮忙出各种出损主意呢。

    然后这些主意再通过卢喷喷传输到蔡邕那边,蔡邕再影响这帮旧臣。

    杨彪本来没有参与这一档子事儿。

    他那边聚集了一帮子相对耿直的士人。

    他们整天一门心思的琢磨如何在旧制之下解决天子提出的“以有限之土养无限之民”。

    打老祖宗那边都认为人口就是财富。

    到这会儿突然理解到还有土地承载上限这回事儿,一群直臣脑子都成浆糊了。

    一阵研究,还真得出了个违背他们阶层利益的结论。

    如果要彻底抑兼并,土地国有是最好的办法

    因为唯有让粮食获得更平均的分配,一片土地上出产的粮食才能养活更多的人。

    所以粮食必须国营,不能放任私人买卖。

    这不就是新政正在执行的政策么?

    再想深一层,就算粮食国营,如果土地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

    那他们雇佣无地人口耕种,土地上的出产不卖给国家怎么办?

    大批粮食还是囤积在他们手里,留着他们预防来年或者后年可能的饥荒。

    还是会有很多人在当年就会因为缺粮而饿死。

    只要土地私有,兼并的问题就不可能获得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