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94章 杨彪的政见

    说起来杨彪如今也是中二千石的高官。

    但杨家奔赴长安的车队遇见西去的羽林营,却仍旧停车道旁让出路来。

    这么做一来是因为杨氏一贯的低调,另一方面,却也更能看出杨修他爹的急切了。

    不愿因小事引起任何纠纷,为在庚哥治下的发展埋雷。

    但若你要以为这老货一直会这么谨慎小心,你就错了。

    到洛阳之后,他马上就上了一封奏章,大放厥词臧否现行朝政。

    批判理由如下:

    第一,尊周立圣是没问题的。

    但孔孟封王虽易刘姓,也是不符合高祖皇帝异姓不得封王的规矩,何况还有荀颜二姓的公爵位。

    乃至二颖的武烈公,他也颇多意见。

    总而言之,庚哥改祖宗的规矩,是为不孝。

    第二,河南与弘农富户举族迁徙去长安,那是被逼的。

    但朝廷却借机籍没了他们的田产,这是借机苛民。

    固然朝廷将这些田产籍没之后低租发放给了黔首耕种,不失为仁政,但如此借机算计百姓士绅,是为不仁。

    第三,商籍低贱,这是历朝传下来的规矩。

    庚哥借着抬高商人地位的手段,鼓励士绅从商。

    却又变相从他们手中强掠土地,导致作为国家根基的士绅皆都成为逐利之辈。

    这必然导致礼乐崩坏,是为不礼。

    第四,昔年王莽篡位后行王田制,导致天人共愤,最后秀陛下拨乱反正。

    历史已经证明了的错误,庚哥却换着名目重新来一遍,不吸取历史教训,是为不智。

    第五,庚哥兴推举制、科试制度,看似复古国民大会之制。

    但却让天下皆赞许认可其才能的人物,官职仅限于一县之令长。

    而小范围人员把控考核判卷中胜出的人物,却能骤升府寺之贵。

    这种人才选拔方式,是不信任天下人的眼光,只相信自己暗室内考核的结果。

    如此亦必将失信于天下之民,是为不信。

    还有东西廷之分,太师之设,总而言之,庚哥的各种新政,均为不孝不仁不礼不智不信之举。

    言辞之激烈,情绪之愤慨,令东廷众人愕然。

    你说前头你那么谨慎小心,怎么突然就搞这么大个炸弹出来,这不符合人设啊。

    那是你不了解杨彪对自己的定位。

    他杨氏四世三公,都以忠直闻名。

    什么叫忠直呢?忠诚且正直。

    既然正直,那自然是口无遮拦,觉得不对劳资就要说。

    不会为讨好你皇帝说你喜欢听的话,自己怎么觉得对就怎么来。

    杨彪杨文先此举,也有他自己的算计。

    因为镜事司的命名缘由和庚哥偷李二那句话以人为镜的话,以及朱儁人镜的名声已传遍天下。

    杨彪也听闻过,他这是对标上朱儁了。

    甚至为了对标朱儁有点故意危言耸听夸大其词的味道。

    你皇帝不是善于纳谏有容人之量么,那我跟朱公伟学,你肯定不会把我怎么样。

    为了成全自己善于纳谏的名声,十有八九还会重用于我。

    杨彪这么做,其实也是相当认可庚哥,将庚哥当做自己心目中的圣明之君对待了。

    只有圣明之君,才能容忍并重视他这种程度的冒犯。

    可惜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庚哥哄朱儁那时候,他手底下没几个毛人可用。

    朝堂上的确也需要个别的反对派拾个漏补个缺。

    但到现在,随着小朝廷蚂蚁搬家式的逐步补全,镜事司已经取代了朱儁个人,起到了慎政的作用。

    庚哥手底下也不缺人用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他按照杨彪心目中那种近乎喜欢自虐的圣明之君的做派,找人来专门给自己添堵。

    你想屁吃?

    何况当初朱儁凡事都给庚哥挑刺儿的时候,庚哥都玩儿过罢工。

    劳资惹不起,那劳资就躲。

    直到荀彧去找朱儁,跟他厘清了人镜的应用范围之后,庚哥才复工。

    但为了为尊者讳的原因,朝堂诸人没让它传出去。

    杨彪当然也就不知道还有这事儿,也忽略了庚哥的任性。

    庚哥:劳资才没兴趣扮演什么你们理想中的圣明之君。

    所以杨文先这回,等于是十足的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而且他全盘攻击已经确立并且执行效果良好的新政,这更加不符合东廷一直以来尽量追求共识,讲求平稳与互相妥协的政务风格。

    卢植还因此叫上蔡邕后又邀请了杨彪一起饮宴。

    他想让蔡邕帮忙劝一下杨彪,不要这么生猛,顺茬想给他解释一下新政的各种设置动机。

    蔡邕对这些倒是接受良好。

    他们仨当年曾与马日磾、韩说等人共同担负续写《东观汉记》的职司,算是老同事有些老交情。

    哪知道杨彪油盐不进,根本听不进去。

    他的奏表,的确有危言耸听的成分。

    但也的确是他从心里觉得对新政不爽。

    他觉得新政跟皇家重用宦官一样,甚至比重用宦官更严重的在削弱世家与豪强。

    杨彪的思想里,世家豪强才是维护皇权的正统力量。

    皇家就应该依赖并倚重世家豪强。

    这才是正途,任何违背这条道路的方式都是歪门邪道。

    至于世家豪强丧良心因私心坏国政损皇权怎么办?

    那用他们这些有良心的世家豪强去对付那些人不就好了?

    杨氏的家学是治《欧阳尚书》。

    研究记载历史的文献出身,并且致力于对这些上古历史记载进行各种解读,来获取学问与治国的智慧。

    这种家族的人说好听点叫有上古遗风,说不好听点叫做泥古不化。

    所以他们更相信君臣相得,相信君仁臣贤,不像研究孟氏《易》的袁家那么懂得变通。

    这样的杨彪,怎么可能轻易转变立场?

    而随着杨彪的坚持,从长安一路跋涉到洛阳的老牌公卿,也一窝蜂的涌上了。

    他们的心思,就未必有杨彪这么单纯。

    虽然杨彪自己的动机也很难说有多单纯。

    但这帮人景从杨彪政见的心思,私心杂念就更多一些。

    无他,他们不在洛阳的这段时间,东廷修修补补重新设立了所有需要的部门。

    导致他们原本的官位等于都被架空了。

    原先二颖还在的时候,他们就算降俸,好歹以西廷之职的名义,在三辅与凉州多多少少还能有点实权。

    现在眼见着西廷与东廷要合一了,新政这边的诸司都是陛下用熟了的。

    不彻底否定掉新政,新政之下的各种府寺官职等于就顶掉了他们本身的官职。

    对于他们就等于要被大面积废黜了。

    会连家都不回着急跑来洛阳的,那都是存了保住自己官职的心思。

    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也要全盘推翻新政。

    别以为陛下属意如何就能如何,党锢不就是在他们的要挟下废除的么?

    如今天下虽然没有黄巾之乱,却也有各地不尊皇命的诸侯。

    他们以及他们背后的家族势力,照样能威胁王权。

    pS:关于今古尚书与孟氏易的科普

    (不爱看的可以略过,与主线剧情关系不大)

    《尚书》,原名为书,是一部追述上古事迹的记言古史,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原有百余篇,经秦焚书亡失。

    尚书之分古今文,古文是汉代中期以后,曾经陆续发现过的几种侥幸流传下来的本子。

    这些书简均为先秦大篆写就,所以称古文尚书。

    但这几种书在晋永嘉之乱以后也都失传了。

    东晋元帝时有豫章内史梅赜曾献出过一部《古文尚书》。

    这部书献出之后,立刻得到了朝廷的承认并被立于学官。

    唐宋期间曾经广泛地流传,唐孔颖达编《尚书正义》就是采用这种本子。

    后经过宋吴棫、朱熹,明梅鷟,清阎若璩、惠栋诸家的考证,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被确认为伪作。

    而今文是汉初时秦博士伏胜根据记忆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

    后经过历代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

    因为是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当时的古文《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不止是尚书,各种古今文派的区分大都是这么分的。

    今文派一般都是世代传家,所以大都为不曾断过传承的世家豪强和权贵所习。

    反而古文派比较多祖上阔过的寒族士子。

    《后汉书·孙期传》记载, 济南伏生 传《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

    欧阳生授同郡儿宽 ,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欧阳高 ,为尚书欧阳氏学。

    杨氏的家学,就是研究和分析欧阳氏传下来的这二十八篇尚书。

    袁家的家学孟氏《易》,跟孟子没什么关系。

    他们学的是汉代兰陵孟喜传下来的今文《易》学派。

    孟喜受《易》于田王孙,诈称田生且死,独传喜。

    喜传白光、翟牧,其学杂以阴阳灾变,故焦延寿、京房亦托之孟氏。

    东汉许慎、三国虞翻,均习孟氏之学。故孟氏《易》学乃汉魏之大宗。

    虞氏“消息”之说,郑氏“爻辰”之说,疑皆出于孟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