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8章 土粥赈济与庚哥的内厂

    庚哥本来不赞成这么干的,他觉得搞得跟东厂西厂和内厂似的。

    没必要,哪里监管得过来。

    手伸得长事儿也多,难免权力太大,那他咸鱼皇帝的位置就又要被人惦记了。

    但张让一句话就让他打消了阻止的想法。

    “总须得给奴等这帮腌臜人,寻些出力的正事。”

    “否则一腔心思,难免皆用在宫内,易出奸佞。”

    那倒也是,宦官也是要有上升途径的。

    你给点正经事他们做,他们比拼的就是正经事。

    如果没什么正经事做,那比拼的就是谁更能讨好君王后妃。

    为了显出自己的能力作用,难免就会撺掇怂恿后宫各种勾心斗角。

    后宫不勾心斗角玩儿宫斗,他们也就是负责服侍的下人。

    但一勾心斗角起来,他们才有机会成为某人的得力心腹体己人物。

    如此有这么帮人煽风点火,后宫哪里还可能有安宁日子?

    所以说士大夫们一边骂阉人是奸佞,一边不许阉人沾正经事,硬生生把阉人往只能做奸佞的路子上推。

    但在汉代宦官还有才能表现机会的时候,阉人其实有节操有能力的不少。

    譬如蔡伦和毕岚宋典,搞科研发明和技术这年代也是宦官们的传统艺能区域。

    再譬如太史公,你说那是后来受刑罚才被阉的。

    但你琢磨一下荀彧的老丈人唐衡,类似太史公这种人其实在宦官内不少见。

    宦官总得有地方发挥家政外的能量,在让他们把朝堂一团糟和后宫一团糟之间,庚哥果断选择了朝堂。

    家宅清宁对他来讲比什么都强。

    天下,天下是什么玩意儿?

    嗯,标准昏君思维。

    庚哥其实也考虑过取消宦官制度,毕竟无端把人搞到伤残不人道。

    他跟张让商量过这事儿,把张让感动到老泪纵横。

    一边口称陛下仁慈,懂得体恤他们这些奴人的苦楚,一边断然拒绝。

    他拒绝的话说得庚哥一愣一愣的:“却还望陛下给吾等天厌之人留条生路罢!”

    这话说得的,不是苦楚么,怎么还是条生路呢?

    说起来跟闹饥荒的时候赈灾施粥,粥里头要撒土一样的道理。

    正经能有口吃食的人家,都不愿去吃这些里头掺着沙土的粥。

    所以虽然看似侮辱,却能排除一大部分凑热闹捡便宜的,让更多真正快饿死的人喝到救命粥。

    阉人也是如此。

    除了犯法受刑罚的,如果不是实在没办法,谁会愿意断了子孙根净身进宫?

    你说一些士绅豪族家不也会为了富贵送旁支子嗣进宫么?

    那谁家会把看重的子嗣割了送进宫?

    不都是在家里不受重视甚至被嫌弃厌恶冷落的那一类子侄么?

    豪门的这类子侄长不大的更多,所以也是一条生路。

    包括受刑罚的,若不是阉刑,必是其他更为羞辱更难翻身的刑罚。

    所以净身这个步骤,在张让的嘴里就成了粥里掺的沙子。

    不然这机会他们也捞不着,会被别人抢走,导致他们毫无希望悲惨的死去。

    后世人认为是残害的净身,到张让嘴里却成了皇室对他们这些所谓天厌之人的善行。

    这层道理庚哥是没想到过的,一时心头倒真的有点不好受。

    这世界,真有人能艰难到这等地步么?

    他这话就跟何不食肉糜似的,前世富二代这一世皇子皇帝一路的走上来,还真的不觉得。

    于是此事他不再提,宦官的事情任由张让安排。

    有了桓灵二朝被黑出翔的惨痛经历,加上经历了小朝廷这么多骚操作,作为才智之士的张让再布置就小心很多了。

    安排宦官,他不让这帮人占据什么关键职司拥有什么实质权利。

    全部安排一些典领文书类的活儿,各要紧点的档案工作全部是宦官在负责。

    严禁他们伸手管事,都是与人为善踏实本分的模样。

    按照张让的说法,他们不能再做天子的爪牙了。

    否则在当前的形势式下,真的会被人当做削弱皇权的借口,彻底斩了去。

    但他们却必须做好天子的耳目,让天子没那么容易被蒙蔽,这是他们存在的意义。

    就算察觉情弊也不说,也不管,但却有内部渠道向上汇报汇集起来,送到庚哥案前。

    这些情弊都是在档案里头看出来的,所以一查都有实据,不存在污蔑陷害的可能。

    天子如果问责起来,问责的就是寻真司。

    具体案件查办起来也是寻真司与镜事司负责,是不是污蔑由士人自己断定。

    他们就是个信息渠道,不涉案件查办,没那么容易被黑。

    想法是好的。

    庚哥根据自己那点可怜的历史知识,提了一嘴东厂管锦衣卫,西厂管东厂,内厂管西厂这种无限循环的可能。

    当然没具体说,只是提了一嘴监察部门被监察,监察监察部门的部门又由谁来监察。

    张让不愧是出了名的才智之士,一点就透。

    他琢磨了一阵之后就搞出来了内察三目。

    各处文笔档案宦官皆由二人搭配,二人各出自负责监察的三支宦官队伍里头的两支,相互制衡互相监视。

    彼此还存在业务竞争关系,这样就可以互相监察不至于无限循环。

    三支而不是两支是防着两派恶斗失了分寸,三这个数稳定一些。

    庚哥知道了都不得不赞一声喵喵喵。

    这三目的监察宦官还不是随便一个宦官都能担当。

    初始进宫的宦官从事杂务,还要上文化课读书识字。

    选拔出来聪慧的进入三目,三目之中任事有成业绩突出的进入书籍编撰的队伍。

    书籍编撰之中再优中选优,分配到各种宫内职司里做管事宦官。

    经过这些层层选拔之后,送到宫内贵人跟前管事的都是知晓事的稳重之辈。

    自是不虑只会曲意谄媚之人骤然上位,扰乱后宫。

    张让的意思本来是,让选拔出来的宦官进入三目,对外的名义是用公文的典领文书档案来锻炼。

    锻炼完了再去帮忙编撰圣人书。

    这样既隐藏了他们监察的目的,又能用书坊刊发的书籍列名这种荣誉感洗涤这帮人大多有些阴暗的心灵。

    但第一层目的被庚哥破了。

    庚哥哪里耐烦去看他们汇集起来的那些汇报?

    开始还只让张让捡重要的跟他说说。

    后来是听都懒得听了,直接让张让主管着在宦官中成立了一个专门跟寻真司对接的部门。

    根据这些查出来的情弊向寻真司问责。

    “此等遮遮掩掩,无非掩耳盗铃。”他跟张让说:

    “便光明正大些,又能如何?他等监察他人,尚能不受监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