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9章 荀家的转向

    荀攸不解了:“此番取士虽榜中多寒族,然其所用皆偏僻,何言寒族大兴?”

    荀淑之前,他们荀家也是寒族.

    这个跟家里有多少田产财产没关系的。

    家中连续几辈儿没人做官,官场上没人脉没资源,族中无人有爵赏,那你就是寒族。

    田产再多,随着子弟数量增加反复分家,却无力兼并,也会慢慢败落。

    他们这一族并非荀家长脉,却争到了代表荀卿荀子承爵袭封的机会,靠的就是荀爽那个司空职位。

    位至三公了呢!

    说看不起袁家四世三公暴发户,他们是世代名族,那都是摆给外人看的姿态。

    但却不耽误荀攸这时候看不上寒族。

    作为既得利益者,他们从小就被耳提面授沦落为寒族有多危险和耻辱。

    家里每一代子弟的责任,就是要当官。

    荀淑荀神君不是家里的老大,荀爽也不是家里的老大。

    但荀氏崛起却全靠了这俩。

    所以荀家传家掌事从来不以庚齿,也就是不以长幼岁数长房与否来定。

    荀彧是荀爽指定的这一辈家主。

    荀攸虽然大他六岁,却是他的堂侄,当然得听他的。

    荀文若也的确看得远,只见他复又叹息:

    “公达尚不明否?此次取士虽循旧例行举荐,然荐绩之重已异矣。”

    这一次虽然考试资格还是举荐来的。

    但举荐的数量名额大幅增加,举荐权还被下放到了县里。

    从表面来看,举荐权被扩大了。

    但举荐权实际上就成了个无足轻重的资格审查。

    被举荐的人多,就不可能只要被举荐都能当官了。

    要择优,优也不再靠能吹嘘吹捧起来的名声和某些人的“识人之明”。

    得看考试成绩。

    这样就避开了豪右把持舆论,对选材取士的影响。

    你父兄凭借财富权势影响,让你在上层士人们的互相尬吹中更容易获得好名声。

    但这些东西现在没用了。

    没有坏名声就应该得举荐,得了举荐就能考试,上升通道被打开了。

    荀淑总结出的那套上采虚誉的方法,因此就意义不大了。

    荀淑的办法,是自己先吹捧上层人士家的子弟。

    上层人士为了证明他吹得对,又转过来吹他的品格和识人之明。

    就靠这套空手套白狼,他获得名誉,再以此谋官。

    自己虽然没有举荐权,但随着点评其他人的评语价值上升,也算有了参局的资格。

    于是不再轻易评价别人家青年子弟,除非对方同样吹嘘自家子弟。

    一番操作下来,打响了他们下一代荀氏八龙的名头。

    可你看荀彧他爹替他娶妻唐氏那做派,是有见识呢还是有品格呢?

    这也是荀氏八龙之一,不服气死你。

    汉末为什么那么多善于品评人物的家伙?

    都是看透了这一套,跟荀淑学的。

    但现在举荐范围数量都扩大,名望的价值没原先那么大了。

    他们家再这么玩儿会很快落后于形势。

    荀彧认为荀攸说法大谬,其一是他不认为这次取士所用皆偏僻。

    这些士子任职的地方,他不觉得都是些冷灶衙门。

    他能看出来,这些所谓冷灶的新型府寺,在以后朝局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

    他认为目前是冷灶,只是因为二颖把持着西廷。

    为了不触怒二颖,今上伪装在敲边鼓烧冷灶,其实却是在打造一套全新的行政体系。

    以辅助机构的名义,在缔造一套全新的行政体系。

    其二,就算这些地方目前是冷灶,并且一直将冷灶下去。

    但有这么个摆脱世家豪族对官位垄断的选材取士方式,以后正经官员官吏选拔,你以为还会用以前的那套方法?

    荀文若说到这里的时候,荀攸其实还是不服气的。

    就后世那套理论,他觉得优势教育资源都掌握在他们世家豪族手里头。

    他们培养出来的子弟,考试难道还考不过那些家门败落的寒族?

    这次河东取士寒族子弟不过是一时侥幸,才占据上风而已。

    还真考不过,毕竟科举就是绝杀门阀的大杀器。

    当然荀彧不可能知道后世的状况,但他可以推测出来。

    根据两条实际情况。

    其一,家学渊源。

    真正的豪族,都是有家学的。

    比如四世三公的袁氏治《孟氏易》,他们荀家治《荀子》。

    他们家子弟在这些领域都有得天独厚的家传优势。

    原先举荐制之下的确是优势。

    因为就算要考,太学里头也只要求五经有一经你擅长就可以当官了。

    可现在搞统一卷,考什么的决定权在皇家。

    以这一次传出来的考题来看,对于经义的理解比重并不大。

    更多的内容放在事务题,也就是解决具体事务的方法和办法,君子六艺中的数论在其中占据相当比例。

    这个时候,所谓诗书传家的豪右反而吃亏了。

    你的家学人家不考,而你家子弟却还要在这些内容上头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而根据荀彧在书局外的观测,抄书的寒族子弟在数论相关的典籍架子前面最为密集。

    寒族子弟更强的企图心,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上更为功利,考什么我就专门学什么。

    这样相比较一下的话,选材取士方面如果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判手段,寒族子弟反而占便宜。

    由于时代所限,荀彧并没有了解到数学在各种具体事务处理中的作用。

    他认为不过是些刀笔吏之技,不属于大智慧大格局。

    他觉得考这些,就是陛下打压豪右的手段。

    其二就是数量了。

    各县举荐的士子数目,远超当地未曾出仕的豪右子弟数量。

    你把持举荐权也没什么意义了。

    也就意味着参加考试的有一个豪族子弟,必然就有十个寒族。

    就算你教育质量比别人高,你有一半能考中,别人只有十分之一考中。

    但以选材取士的绝对数量,人家也比你多一倍。

    如果这还不足以构成寒族大兴的话,什么叫寒族大兴?

    别人还在把目光集中在推举制上头,荀文若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到类似科举的选材制度上了。

    以河东郡现状推测司州四郡的治理手段,他断定以后的上升途径会有两条。

    其一是推举到县令的所谓国民之治。

    县令每五年一选,择其优秀者任郡守,再优着可能为三公乃至太师。

    选拔方式也不再是朝中有人举荐,而是根据治理地方的实际治理效果。

    这是推举体系的上升通道,要凭借家族势力和个人能力双管齐下,

    其二就是考试取士了,这块儿只要家世清白就行,完全靠个人能力。

    这帮人将会成为构成中央直属机关的主要实权官吏,天子的亲信门生。

    荀文若直觉他们应该站队考试取士这一边。

    也就是跟陛下和皇权更亲近的这一系。

    不光是因为民选体系的上升变数太多。

    更因为周庙,毕竟他们替祖先争了周庙牌位。

    也就跟孔孟这种周庙二祭三祭一起绑死在陛下和皇室周庙主祭这条船上了。

    看完司州四郡这一番气象,荀彧认为今上必为中兴之主。

    各地割据不过是秋后的蚂蚱,现在打得好像很凶,但其实却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