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5章 天子亲耕

    所有的老师里,载汲最服从的是翁同龢,最亲近的当然是道末,但是感兴趣的却是授课最少的李伯约。

    因为他有很多自己的事务要忙,所以通常一个月只会出现七八次左右。他是按照西洲历法安排的课程,一个礼拜来上两节课,一次是礼拜二,另一次是礼拜四。他的授课内容相对比较自由,而且不用像其他黛青本国老师那样要向光统帝行跪拜之礼。

    所以,虽然李伯约主要是教西洲语言和文化,但是因为西洲文化这个概念太大了,于是李伯约的课堂实际上经常变成历史课、美术课、音乐课甚至是游戏课。

    就黛青帝国朝野收到曾纪泽取得了对罗斯谈判胜利,维护了黛青权益的好消息的同时,载汲也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喜讯。

    李伯约要给孩子们上一堂农业课。之所以载汲会将这视为喜讯,是因为李伯约说了,要在这天展示西洲的农机具。

    这节课,是在皇帝亲耕这一天。

    黛青在主体上是一个业帝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社会,同时也创造了最辉煌的农业文明。中土尤其是一个基本上是一个以农业为单一基础经济的环境。早在七八千年前,古代先民就已经在中土的黄河流域开始耕种农田了。

    之所以中土人口一直雄据世界第一的地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那里的农业非常发达,只要不是极端的天灾人祸,那么这片土上总是可以养活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的。

    农业的先进带来了生命繁盛。

    因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也会尤其给农业以重要的地位。各种重农、劝农,歌颂农业的活动,数不胜数。而其中规格最高,最有仪式感的,莫过于皇帝亲耕了。

    皇帝亲耕,是一场非常精彩的“帝王秀”,一场举世无双的“人间大秀”。

    这场秀可不是黛青皇帝们发明的,而是中土特有的节目,黛青是在入主中土之后,才开始学习的。

    据中土儒家经典,只欧王朝时期写成的着作《诗经》记载,早在只欧王朝时期,已经有天子亲耕了。

    据书中介绍:当时的只欧天子,会亲自巡视农田,然后会发表一些讲话,甚至即兴做一些诗来表达感想。然后,天子会开展祭祀活动,感谢上天刚下好风好雨,祈求今年的农业有好的收成。接下来,天子还会经常到田间探访劳动中的农民,给他们发慰问品。而到了秋收的时节,天子还会参与到收割现场,除了给大鼓励还要再举行祭祀活动,感谢这一年的收成,并且祝愿来年还有好收成。

    总之,按照文章所介绍的,大只欧天子陛下,就像一个农业啦啦队,一年四季,只要有农业生产,他就会出现,然后干一些喊口号、送毛巾之类的干扰农民工作的事情。引起广大真正农业劳动者的不满与嘲笑。

    在知道自己的努力付出没有实际收益之后,只欧天子们就发明了“亲耕”这个活动。

    据只欧王朝典籍《礼记》记载,每年开春之际,只欧天子都要选择一个好日子,带着公卿、诸侯、大夫这三种级别的贵族,一起来到田间地头“亲御耒耜”。所谓亲御耒耜,就是要专门开出一块地,这块田是不允许别人随便动的,这是天子的私田。天子要亲自使用一种叫做耒耜的农具,据说这东西就是后来的犁杖,在这块天子私田上进行耕种活动。这就是最早的“天子亲耕”的记载了。

    后来,中土农业越来越发达,历朝历代的君主为了表达对农业的重视,更为了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劳动。就发起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国家提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划分。将贵族和读书人的地位排到最前面,其次就是地主和农民,从事手工业的在这二者的后面。

    而对于商人,除极个别时期,大部分在中土立国的王朝都对其进行了无差别的打击。就算你给国家捐多少钱也不好使,只要你是商人,你就是坏百姓,是非主流,甚至在极端的时候会被无理由视为人民公敌。儿童文学家们编故事哄小孩儿的时候,也会故意把商人描绘成天然黑、大反派,至少是滑稽小丑。总之,商人的社会名声被搞得非常坏,基本上一从业就社死了。

    但是这就导致商人们更加的无耻,因为只有无耻者才会“自甘堕落”的参与到这个行业,但凡要点脸的,都被唾沫星子逼到了其他行业。而由于读书做官的机率极端低,学一门手工技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需要太高的成本和特殊的天赋。所以绝大多数人事实上都普查逼到了农业这个领域。

    而这样的情况下,皇帝的“亲耕秀”也就做得更起劲儿了。一些懂得皇帝心思的读书人更是提出“亲耕籍田,以农为天”是“天人合一之策”。皇帝亲自种田,就是事奉上天了,这个高度拔得真好,因此被后代很多皇帝所接受并施行。

    亲耕虽然说是一场秀,皇帝当然不可能指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但是态度上是必须非常认真的。因为历代中土皇帝都认为自己是“上天之子”,既然读书人把亲耕上升到了“事奉上天”的高度,那么皇帝当然要认真对待喽。否则就是不好好伺候上天,更准确的说是不好好伺候天上的老爸。那么万一老爸生气,可能会骂你、削你,甚至干脆换掉你,让别的好儿子来干这个活儿。

    所以皇帝们都是非常努力的勤耕,如果遇到皇帝不小心生病啦,或者有非常重大的军国大事耽误啦,那么他就必须指派自己最亲近的亲人,比如太子或者其他皇子,又或者兄弟之类的去替自己完成这个任务。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正常的皇帝来说,只要是能够自己做,皇帝还是尽可能自己来完成的。而一旦获得陪同皇帝一起参加亲耕的资格,那也是一种极大的荣耀。足以向亲朋和后代自夸一辈子了。

    上古时候的天子私田,非常大,据说有些时候多达上千亩之多。皇帝当然不需要这么大的田,他也种不过来呀。所以实际上这些田就成了皇室占有资源的一种形式。表面上是劝农,其实是占地。

    而黛青入主中土以后,标榜“不与民争利”。所以地不能太大,最后确定为“一亩三分地”。别看这块地不大,可是戏却演得不小。整块地被分成十二小块,分别要种“麦、黍、稻、谷、豆”等各种不同植物。地也不都是皇帝一个人来种。皇帝只种中间一块,然后由王公大臣负责在两边种。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把中间一垄地耕完。然后就登上“观农台”,亲自看陪耕的王公大臣把边上的两垄地耕完。再然后由京城属辖的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地方长官及农民把剩下的地全部耕完。

    要么怎么说黛青的皇帝和以往中土的帝王不一样呢。一般历代的皇帝就是纯表演性的做一下样子。但是黛青这帮东土古伦人太实在了,种地是真种啊。据说泰熙帝在这方面最为身体力行,曾经创下一口气耕完整整一亩地纪录,吸引了上万人前来围观,随行大臣还在此立有“皇帝亲耕处”碑,为后世留念。

    泰熙帝不仅仅是亲种,更重要的是他是实实在在的进行农业研发。

    经过多年努力,泰熙帝发明了一种高产水稻,比当时一般的水稻大三倍。泰熙帝将这种水稻向全国推广,极大的提高了粮食产量。泰熙帝还将很多来自海外的农业作物大力推广,正是因为泰熙亲自大力抓农业以及其他很多“善政”导致人口极速增长,迅速由初期的三千余万人口达到了一亿人口。

    泰熙帝给子孙带了好头,此后的历代皇帝都非常积极勤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