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609章 天欲其亡,必先令其狂

    秋去冬来,转眼间又过了一年。

    鉴于西洋诸国使臣有不少人第一次到达大明,朱棣盛情款待各国使者,故意推迟了郑和再下西洋的计划。

    郑和以及下西洋的官兵得以进行休整,同时,积极筹备下一次下西洋。

    听了郑和有关在印度洋遭遇飓风的故事,朱棣同意郑和在京师南京修建天妃宫,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临应弘仁普济天妃”,并亲自撰写天妃宫的碑文。

    此时,郑海与郑和都还在北京。

    从郑和手里拿过皇帝撰写的碑文,假扮成暹罗使者的郑海认真阅读起来。

    他快速浏览碑文稿,只见文稿曰:

    “仰维皇考太祖高皇帝,肇域四海……

    “朕承鸿基,勉绍先志,罔敢惑怠,抚辑内外……

    “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其初使者涉海洋,经浩渺,飓风黑雨……

    “乃有神人飘飘云际,隐显挥霍,下上左右,乍有忽无,以妥以侑。旋有红光,如日煜煜流动,飞来舟中……咸曰:此天妃神显灵,应默加佑相……”

    碑文稿末尾,写的落款日期是永乐十四年(1416年)四月初六。。

    石碑文稿全文共计699字,记载的是有关下西洋使团在海上遭遇飓风得到天妃庇佑的故事,并陈述建造天妃宫的原因与目的。

    不得不说朱棣的文采远胜郑海,和朱棣比起来,郑海更像一个粗鄙的武夫。

    当初在印度洋遭遇飓风时,郑海的一番骚操作竟被郑和与船队的水手们描绘成了天妃显灵,而且,朱棣也深信不疑。

    或许,所谓的神话传说,就是类似这种以讹传讹的迷信中缔造出来的。

    不管郑海怎么想,当初郑和在飓风中的誓言是兑现了;

    有了皇帝的金口玉言,天妃庙肯定会建起了;

    有了信仰,使团船队的水手们再出海远洋就更有信心了。

    这一切都是好的。

    “小海,你不是要对付纪纲吗?你怎么还没有联系昌盛?”郑和打断了郑海的思绪。

    来北京快半年时间了,郑海却迟迟没有联系太监昌盛,丝毫没有要对付纪纲的迹象。

    这令郑和有些着急。

    皇帝命郑和积极筹备第五次下西洋,最迟到今年冬天,当冬季风到来的时候,使团将与西洋诸国使者一同南下,到时再想对付纪纲就来不及了。

    郑海轻轻摇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对付纪纲这种位高权重的奸佞,必须一招制敌、一击毙命,否则,必将后患无穷。”

    郑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可他还是替郑海着急:“小海,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古语曰:‘天欲其亡,必先令其狂’。”

    郑海交还石碑文稿,对郑和微笑着解释道:“当纪纲最猖狂、最得意、最放松警惕的时候,就是我们出手消灭他的时候。眼下时机未到,咱们慢慢等着,不急。”

    说罢,郑海双手合十,对郑和行了一个佛礼。

    他现在扮的是暹罗国的使者,暹罗国尊崇佛教,持佛礼,所以,他行完佛礼才退出郑和的房间。

    与此同时,礼部尚书吕震走进皇帝的书房,单独奏事。

    吕震躬身行礼道:“陛下,今天下太平,四方来朝,实乃千秋盛世。臣请陛下移驾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告慰天地,福佑万民!”

    朱棣淡淡一笑,回复道:“如今天下虽无祸事,但各地多有水旱灾害……

    “仅去年十二月,就有顺天、苏州、凤阳、浙江、湖广、山东等州县闹水灾,水毁良田无数;

    “今年正月,又报北京、河南、山东三地闹饥荒,吕尚书怎敢说天下太平?!”

    朱棣的这一番质问令礼部尚书吕震有些尴尬,但他依旧厚着脸皮道:“此乃天灾,非人力所为也。陛下乃天子,上天承命,亦应奏禀苍天。历代圣主于泰山封禅,亦是向苍天祷告,以佑万民,陛下不妨遵循古制……”

    “朕遍览《六经》,并不见封禅之文。既然古人无封禅之事,那朕亦觉得,是否封禅并无意义。”

    朱棣一口回绝,没有听信礼部尚书吕震的建议。

    近几个月来,礼部一直被辅国公的丧礼所折磨。

    皇帝陛下要求礼部尽快办理辅国公的丧礼,锦衣卫却无法找到辅国公的尸骸,见不到尸骸,郑海又不同意举办丧礼。礼部就这么被吊着,吕震这个礼部尚书很难做。

    他想劝皇上去泰山封禅,以便转移朝中的注意力,不再纠缠于辅国公的丧礼。

    可他的愿望还是落空了。

    见吕震怏怏不乐,朱棣放下手中的折子:“下个月五月初五,你们礼部好好准备一下,朕要亲自主持端午射柳仪式。”

    听皇帝这么说,吕震为之一振,连忙应了声“是”,匆匆退出房间。

    “殿下,您为何要令军中上下勤练射箭?”

    亲军指挥薛禄站在皇太孙朱瞻基身侧,恭敬地询问。

    朱瞻基左手持长弓,右手持羽箭搭弦,瞄准五十步开外的一根红绳,拉弓如满月。

    嗡的一声,弓弦响动。

    羽箭射向箭靶上的那根红绳,一闪而逝。

    嘭!

    羽箭扎在箭靶上,箭身依旧轻微颤动。

    半截红色从箭靶上缓缓飘落,最终落到地面。

    “好箭术!”薛禄不禁叫好。

    朱瞻基嘴角一咧,将手中的长弓递给身旁的太监昌盛,冲薛禄笑道:“薛将军,每年端午都将举行射柳活动,而今年皇爷爷亲自主持,这可是我们府前亲军露脸的好机会!”

    “殿下是想让新军拔得头筹?”

    “没错!”朱瞻基意气风发,身上散发出一股昂扬的斗志,“我要让皇爷爷对新军刮目相看!”

    薛禄双手抱拳,一脸崇敬:“末将遵命!”

    “昌盛,牵我的马来!”

    “殿下,是要练习射柳吗?”

    朱瞻基微微点头。

    太监昌盛一边吩咐手下把皇太孙的坐骑牵过来,一边小心伺候:“殿下,柳枝已经备好,奴婢给您换了平头簇。”

    朱瞻基系好箭囊,再次抓起硬弓,一步跨上坐骑,调转马头,便径直跑向校武场的另一头。

    一阵“哒哒哒”的马蹄声响起,朱瞻基策马疾驰。

    张弓、射箭,一气呵成。

    一根箭矢命中柳枝。

    侧身,张弓,又射,又中一根柳枝。

    反身、张弓、又射,再中!

    三支平头簇斩断三根柳枝!

    薛禄两眼放光,自言自语道:“纪纲,这下你有麻烦了。”

    【注】

    《明史.成祖》:“十四年……夏四月壬申,礼部尚书吕震请封禅。

    帝曰:‘今天下岁无事,四方多水旱疾疫,安能自谓太平。且《六经》无封禅之文,事不师古,甚无谓也。’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