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4章 荀攸对邴原

    “公孙度之死并非侄所愿,乃其手下所为,侄也颇为痛心。”

    “如果不是你攻打襄平,公孙度如何会死,他的两个儿子如何会逃离襄平投高句丽?”

    “这……”刘鑫顿时语塞,许褚看着他被骂,心中不爽,随口骂道:“你这老头,我们太守好心拜访你,你怎么还怪我们太守?”

    “仲康,你闭嘴。”刘鑫一边制止许褚一边却看着荀攸。荀攸乃明智之人,很快就明白了过来。

    “邴先生久居这辽东之地,远离中原,对这下之事不了解,误会我们太守了。”

    听到荀攸开口,刘鑫松了一口气,他不能以子侄身份跟邴原争辩,但荀攸可以。

    荀攸这话得轻飘飘,邴原听了脸色大变,误会还在其次,他对下不了解,他就不高兴了。

    “哦?你们太守都不敢如此我?你又是何人?”

    “我乃颍川荀攸。”荀攸果断抬出自己的家世。

    “你是颍川荀氏之人?”果然邴原听了愣了一下,荀氏几代人都名扬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你倒我如何不了解这下之事?”虽然是出自颍川荀氏,但荀攸年纪轻轻,邴原自是不会被唬倒。

    “下战乱,先生避祸到这辽东,但辽东免于战乱,并非公孙度之功,而是因其位于边境之地,不在黄巾乱军活动的范围,才会得以幸免。因此,邴先生公孙度恪守太守之职,并不恰当,他只是无为而治而已。”

    邴原一听,心中微微一动。

    “虽免于黄巾波及,辽东并不算平稳,境内仍中盗贼丛生,公孙度手握重兵,却并不平叛。明明不受战乱影响,百姓却生活困苦,先生等一干名士,享受着公孙度的供奉,自然无法体会到普通百姓的艰难。”

    邴原脸色又是一变。

    “另外,公孙度与乌丸苏仆延、丘力居等关系密切,四年前张纯张举伙同苏仆延、乌延、丘力居作乱幽州,公孙度表面上没参与,但背后却推波助澜,是为从凶,此乃叛逆之罪。我们太守兴兵讨伐苏仆延,此乃义举,公孙度却出兵援救苏仆延,这足以证明其与苏仆延的关系不一般。我们太守之所以攻破襄平,只是想在明春北上管子城时,清除后方障碍,此乃维护大汉之利益、朝廷之权威。”

    听了荀攸的话,刘鑫攻破襄平顿时充满正义福

    “哈哈哈哈,你们太守攻破襄平,也不过为了私利而已,你倒得冠冕堂皇,下大乱,还有谁会顾及朝廷?”

    “到顾及朝廷,我们太守要做得比公孙度好太多了。”

    “哦,你们太守四处征战,弄得民不聊生,你还他顾及朝廷,岂不颠倒黑白?”

    “哈哈哈哈,邴先生有所不知。”荀攸又接着:“三年前们太守正式任右北平太守,治理右北平,如今右北平政通人和,幽州牧看到我们太守的治理手段,又让太守屯田于渔阳、辽西,如今渔阳、辽西亦有盛世之象,此乃我们太守之功。想来邴先生与国子尼、左子邑也有来往,不妨去信问之,或亲临土垠城,即知攸并没有欺骗先生。”

    “以太守之功,已比肩九卿,然而太守始终恪守本分,没有丝毫逾越,太守之下,我等很多官员无一官半职,皆因董卓掌控朝廷,导致没有朝廷任命。反观公孙度,没事自己给自己封个辽东侯,还把辽东之地划出来,称为平州,自任州牧。其如此行径,已把朝廷权威践踏于地。”

    “太守虽四处征战,乃为朝廷而战,而非为自己私利。三年前石门一战,张纯张举勾结苏仆延、丘力居、乌延发动叛乱,太守兴兵讨伐。两年多以前,黄巾乱军作乱冀、青两州,并企图进入幽州掳掠,太守兴兵讨伐,一战而胜。”

    “两年前,陛下罹难,董卓行废立之事,下共愤,右北平与雒阳有二千五百里左右,太守毅然出兵酸枣,攻破武关,兵进潼关,差点救回陛下,这是何等忠义?却因各诸侯不用力而功败垂成。”

    “如今,太守兼护乌丸中郎将之职,苏仆延和丘力居却不听召唤,视朝廷于无物,太守兴兵讨伐,为朝廷而战,有何不可?”

    荀攸这一番辞,刘鑫也禁不住拍案叫绝。他这一辞从三个方面为刘鑫反驳,一是反驳邴原刘鑫四处征战之举,称都是为了朝廷;二是反驳邴原战争造成民不聊生,称刘鑫所占区域百姓生活得很好;三是反驳邴原就刘鑫不顾朝廷权威,称刘鑫恪守太守本分,从未逾越,反倒是公孙度自己给自己封官封侯,是谋利。

    关键是,荀攸的辞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虽然这些事实中有些地方他诡辩了,可邴原久居辽东,有些事情压根就了不解,都是人云亦云。如此一来,邴原就不敢轻易反驳荀攸。例如刘鑫这护乌丸中郎将的官职就是压迫董卓才被随手封的,他却利用来制造借口对付乌丸。刘鑫与乌丸之间的恩恩怨怨,涉及朝廷对乌丸等异族的政策,由来已久,有些事情谁得清。

    大量事实摆在眼前,邴原顿时哑口无言,不知怎么反驳荀攸,半晌才:“荀氏之人,果然不同反响。”

    “好吧!贤侄,此次前来,有何贵干?”邴原不过荀攸,就不纠结这个问题。刘鑫听了,心中大定,因为邴原刚才与荀攸话时称他为你们太守,如何却称贤侄。嘴上仍有威严,但称呼上的改变,明邴原真的被服了,并认同他的所为。

    “叔父谋今名士,门生遍布下,侄想请叔父主持一下教化之事。”

    “我并无意出仕为官,贤侄你白跑一趟了。”

    “叔父在此开学讲学,研究经学,亦是行教化之事,与侄所求并不冲突。侄掌控这幽州大半土地,想在幽州行全民普及教育,让幽州之民都能读书写字,也为了幽州百姓,叔父素有爱民之心,传授学问亦是叔父所愿。叔父参与普及教育的同时,又能将自身所学传授下,岂不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