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毫不隐瞒地将右北平如今的状况了一遍。
“那太守具体是希望我做什么呢?”
“听闻国先生擅长处理地方政务,能组织百姓开垦屯田,据在下所知,两年前,右北平共有田地近百万亩,已能自给自足,然两年时间,先是受黄巾作乱波及,如今又受乌丸掳掠,百姓逃离,田地荒芜,全县目前耕种不到二十万亩,已无法自给自足。在在下看来,这屯田可是一门大本事,非能人不可主持,而国先生正是此大才之人。”
“另外,幽州地界向来人才凋零,在下亦想兴建学堂,兴办教育,让右北平人人有饭,有书读,进而培养本地人才,以供本地官府所用,走上科教兴国……郡之路。”作为后世穿越而来,刘鑫嘴巴不牢,总是夹杂着后世的一些词汇。
“你……”国渊略微思考:“你这个科教兴郡?这教我倒是理解,可科是指什么?”
“这……”刘鑫犹豫了,在这个时代,谁会理解科字呢?但这是国渊提出的问题,是对他的考验,他不得不回答。
他想了一下,组织了一下语言,才回答了这个问题:“科即指科学,是对现有的一些现象的探索,从而发现一些固有的规律,并形成一套理论。”
虽然刘鑫自觉自己讲得已经通俗易懂,但国渊一脸懵圈:“什么?这……”不仅是他,他旁边的那人和太史慈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在下举个例子吧?就以种田为例,幽州之地贫瘠,一亩田仅产一石左右,诺大右北平只开垦二十万亩,一年收获约二十万石,这还是风调雨顺之年,这点收获都养不活全郡百姓。倘若这世间有某种办法,能让一亩田产两石粮食,甚至三石四石五石,右北平就永不会有饿死之民,岂不是成就盛世?”
“可是,粮食一亩就产一石?怎么可能产两石?”这并不能打消国渊的疑惑。
“不,肯定有办法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那怎么才能发现?”
“这就是科学了,人们不断地探索,寻求其奥秘,终于有一会有人发现一亩田收获两石的方法。”
国渊沉默不语了,对于他来讲,就算发现了,那也是未来的事情,又如何能证明现在刘鑫所是正确的呢?
刘鑫觉得这一例子并不能服国渊,眼睛一瞟,看到他带来的礼物,心中一动。
“千年以来,人们均以竹简书写,竹简虽易获得,但因其笨重,书写亦不便,推广不易,普通人更是难以使用。一甲之年前,前朝蔡侯以树皮、破布、渔网等为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工艺加工,造成了纸,称为蔡侯纸。从此纸便诞生,纸相对于竹简,更易于书写,保存也方便。”
“事实上,造纸的方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它本身就是存在的一种自然规律,而蔡侯发现了他。蔡侯发现了造纸方法的过程,称之为发明。”
“然而因工艺、原料等方面的限制,蔡侯纸并不能在大汉广为推广,到了今朝,在下听闻有个叫左伯的人,又进一步改进了这造纸工艺,便是在下送给国先生的这些纸。”
“只可惜,这工艺虽使得这纸更易于书写、绘画,但在原料等方面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这纸价格昂贵,只能规模流传,仍然无法下推广。”
“试想,如果有一,有人能够接着改善造纸工艺,使得造出来的纸不仅易于书写,还能大量生产,价格便宜,人人能用得起,那时就能推广全下,此人岂不是千秋万载留名后世?”
刘鑫以造纸为例,滔滔不绝地讲了老半,却没有注意到国渊的脸变得怪异。
“你这打纸多少钱买的?”国渊突然问道。
刘鑫一怔,问这干嘛?当然他还是了出来:“四万钱。”这纸又粗又厚,看着有一打,还挺重的,他数过了,一共只有一百张,算下了四百钱一张,真他妈杀人价。要知道四百钱都快够买一石粮食了。想想百姓劳作一年,所得的收获就够买几张这纸,那是什么感觉?
“这么贵?真是奸诈!”国渊冒出一句话,把刘鑫吓了一跳。
“刘太守。”这时国渊旁边那人想什么,国渊伸手拉住了他。刘鑫这才想起来,国渊一直没有向他介绍此饶身份。
“刘太守,你想邀我出仕不难,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
刘鑫心中一喜,能提条件就代表国渊动心了,别一个条件,就算是十个,他也可以考虑,他忙问:“什么条件?”
“我一向自负才学,正苦于无用武之心,太守有心屯田,造福百姓,我亦有此心。且对于太守科教兴郡之言,我深感兴趣,想亲自见证。”
“只是太守需建立一个造纸作坊,我有一好友,毕生致力于探寻造纸之术,还请太守无条件支持于他。”
刘鑫瞬间惊呆,他下意识地看着国渊身边之人,莫非此人就是……左伯?
“哈哈哈哈,这位就是你口中的左伯左子邑,北海东莱人,你们还是同乡。”国渊这时才向正式向刘鑫介绍左伯。
刘鑫想不到会在这里遇到传中的人物,在他看来,在这个时代,像左伯这种科学家的存在,远远比文人名士要厉害得多。当然,他不能在国渊面前表露这种看法。
他连忙向那男子行礼:“啊!在下唐突了,不知左先生在此,竟胡袄一番,还望左先生不要放在心上。”
“太守过谦了,听太守所言,胜读万卷书,真是受教了。”左伯回了个礼,又着讲起当年的事情来:“当年,我在京城雒阳,就觉得这蔡侯纸粗糙,很难写字,笔墨稍浓便会化开。后来几经尝试,改变了工艺,造出了这纸,被称为左伯纸,当时我也是一时荣耀。后来,颍川学院众人便资助兴建了一造纸作坊,专门造纸。这纸在雒阳也是风靡一时,一张卖八十钱,想不到到了幽州番了几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