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39章 峰路山下

    长岭山防线因其坚固,而受到广泛赞誉。

    无论是文官员还是武将,均对其坚不可摧的地位给予高度评价,视其为保卫后方安全的关键屏障。

    因此,五道岭等地亦可借鉴长岭山的防御策略,建立类似的城寨防线。

    在十九日这一天。

    马世龙与满桂的新军被留驻于五道岭。

    与此同时,总兵刘继虎、游击都猎城、副将郑林义等人,连同两万余名官军,驻扎在杏山堡、大兴堡、东青堡及其周边地区。

    与长岭山的青牙军辎兵,共同守护着大军的退路。

    马世龙和满桂两位总兵,在五道岭积极动员民夫军壮挖掘壕沟、修筑城墙。

    他们模仿长岭山的做法,充分利用地形地势。

    为了支持他们,青牙军辎重营提供了专业人才,协助进行地形勘测和图纸绘制等事宜。

    随着大量民夫军壮的到来,五道岭各地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工程。

    不过这时,清军似乎已经察觉到了明军的行动。

    频繁派遣侦骑进行干扰。

    双方陷入了一场侦察与反侦察的较量。

    明军的哨探报告称,建虏在距离五道岭十几里远的女儿河北岸,似乎也在进行大规模建设,可能隐藏着重大的战略意图。

    但由于敌方哨探遍布河岸两侧,己方哨探难以接近,因此无法获取确切的情报。

    ……

    崇祯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后方稳妥。

    这日,北上明军,步骑炮军交加,浩浩荡荡逼向松山。

    明军军容极盛,大军数量超过十五万之多。

    人马声势,望不到头。

    而在明军从杏山出发,向松山挺进的那一天。

    锦州南面,峰路山。

    峰路山由众多高低不一的丘陵和山岭组成,面向锦州的一侧地势较为平坦,而面向松山的一侧则是连绵不断的丘陵和山岭。

    在接近主峰的地方,山势变得陡峭起来,且岭前遍布荒草和山石。

    这样的地形只适合精锐步兵通行,不适合骑兵和战车通过。

    在峰路山东侧数百米的山脊上,有三块险峻的巨石巍峨耸立。

    宛如擎天之柱,屹立不倒。

    在这些巨石旁边,一顶高大的大伞被高高撑起。

    伞下站立着一个肥胖的清朝男子,正是清朝的皇帝皇太极。

    明朝人称他为黄台吉,或者洪太。

    此刻的皇太极正凝视着山下的松山堡,沉思着。

    在他的周围,聚集了许多清国的王公贵族、旗主额真、贝勒等重要人物。

    尽管烈日炎炎,众人汗流浃背。

    但他们都不敢有丝毫懈怠,都像他们的皇帝,一起凝视着山下的景象。

    沿着山脊,清国精锐的白甲兵和葛布什严阵以待。

    旌旗招展,气势磅礴。

    长时间的凝视后,皇太极冷冷地问道:“温越,洪承畴他们开始从杏山进军了?”

    镶红旗主岳托从人群中走出,跪在皇太极身边,回答道:“回禀皇上,确实如此。”

    他继续说道:“据哨探所报,明朝军队阵容强大,步骑炮兵交织,人数有十数万人。”

    “终于是来了。”

    皇太极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片刻之后,他又淡淡地说道:“回去吧,商讨下该如何对付他们。”

    在激昂的鼓声伴随下,皇太极起程前往峰路山的东侧。

    在这里,有一个原明军的军事屯堡,名叫山城。

    其完全由石头建造,巧妙地顺应了山势。

    内部平坦开阔,外部则是陡峭的山崖。

    站在山城之上,北望可见锦州,南眺松山。

    附近的松山堡和杏山堡,以及各个瞭望台都一览无余。

    峰路山作为锦州的天然屏障,而这座屯堡又是峰路山的防线,其地理位置极为关键。

    然而,这座城池有一个弱点。

    如果敌军从峰路山北面发起攻击,堡垒将难以坚守。

    由于清国军队围困住了锦州,这座山城早已落入清军手中。

    现在成为清军的战略要地。

    数日前,皇太极率领精锐部队迅速抵达锦州。

    在巡视锦州和松山地区后。

    便决定将这座山城作为自己的行辕驻地。

    沿途所见,峰路山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原本山上树木稀疏、杂草丛生。

    如今所有树木和杂草已被彻底清除或焚烧殆尽。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扩大了山上守军的视野,有利于防御作战;

    另一方面也防止了明军,可能采取的放火烧山策略。

    边境的明军每年都有出塞烧荒的习惯,经常在草原上纵火。

    对于他们来说,放火烧山是一种熟悉的战术。

    如果不清理山上的杂草,明军在攻山之前放火。

    如此干燥的天气下,己方在山上,极有可能会遭受严重损失。

    在这片山岭之间,大都是裸露的土地。

    南面的松山堡周围,沿着起伏的山丘,围绕着主峰。

    挖掘了无数的浅沟、深沟和壕沟,筑起了大量的土墙和石墙。

    这些防御工事在各个山岭的高低起伏之处都有所布局。

    主要采用了“两沟三墙”的结构。

    这种结构主要是在一堵墙前面挖有两道壕沟。

    然后,每堵墙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两百步,以便于相互支援。

    许多石墙和土墙都是利用当地的石块和黏土就地建造。

    有的石墙甚至延伸了十几里长。

    经过清军的精心打造,整个峰路山变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战争堡垒。

    从远处看去,旗帜飘扬,哨兵传递信号,战马嘶鸣。

    密集的帐篷和营寨仿佛覆盖了整片山脉。

    清军控制了峰路山,就等于占据了战略优势。

    北面依靠险峻的山脉,南面俯瞰平原和丘陵。

    宛如一头古老的巨兽冷漠地俯视着一切。

    清军牢牢占据着通往锦州的要冲。

    如果不攻克峰路山,就别想踏入锦州一步。

    而凭借这样的地形,明军如果要进攻这座山,只会遭受惨重的损失。

    皇太极骑着马缓缓前行。

    他的眼神冷漠,扫过了峰路山的南北两面。

    南面是坚固的要塞,北面山下的丘陵和平缓地带则是屯兵的地方。

    这一片军营和旗帜连绵不断。

    视线再向东移动,可以看到石门山等地。

    这些山地的东侧,小凌河流淌而过。

    小凌河的北岸是紫荆、磨盘等地。

    此时,那些地方也驻扎了清军。

    以防备明军对大凌河堡等重要地点的攻击。

    随着步伐移动。

    清国的君臣们来到了山城的所在地。

    这座山城规模并不算大。

    东西长度大约一百多步,南北宽度约七十多步。

    城墙全部由坚固的石块堆砌而成,唯一的城门位于东面。

    在城中央,一杆高达十数丈的大旗高高飘扬,随着风势,猎猎作响。

    由于这座山城被选定为清国皇帝的临时行宫。

    因此城内也已经焕然一新。

    原本的守备大厅,如今变成了皇帝的寝宫。

    房间内摆放着许多桌椅,地板上铺着厚实的羊毛地毯,四面墙壁悬挂着色彩斑斓的挂毯,整个空间显得极为奢华。

    皇太极步入行宫,坐在镶嵌着宝石和黄金的华丽宝座上。

    他的眼神犀利,宛如神明般俯瞰着站在下方两侧的清国群臣。

    这次大战,除了极少数留守盛京的人员外,余者都随皇太极出征。

    可以说,清国的力量几乎倾巢而出。

    皇太极稳坐宝座之上,目光扫过屋内肃穆站立的群臣。

    最终将视线聚焦在镶红旗主岳托身上:“成亲王,锦州战事的部署由你负责,现在你向众臣详细说明一下目前的战况吧。”

    话音刚落,皇太极突然咳嗽了几声。

    实际上,皇太极一直患有疾病,历史上记载说是高血压。

    而上位之后,国势日微。

    他日夜操劳,身体不堪。

    这次明军北上,他又不得不倾全国之力。

    而自从全国总动员以来,皇太极对前线的忧虑使他不顾一切地骑马疾驰。

    抵达前线后,他甚至来不及休息,立刻开始巡视各地的战况。

    这使得他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

    岳托关切地看了皇太极一眼。

    随即恭敬地回应:“奴才遵旨。”

    他接着说道:“各位大臣和王公,此次针对明国之战,我们大清国总共动员了二十五万之数,包括八旗军、外藩蒙古以及朝鲜诸兵等等。

    “此外,又有十二万的仆役阿哈等,以及其他各旗甲兵和旗丁,共计十三万余人。

    “目前,我们已经围绕锦州城建立了八座大营,挖掘了三道长壕。

    “部署的主要兵力包括正红镶红旗两部分,以及其他各旗的一些甲兵。

    “总计有一万五千名旗丁,其中一万二千名为披甲兵,另外两万是杂役和阿哈。

    “这锦州城虽约有三万明军,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以往辽东驻军,以及附近各个屯堡军壮,真正有战斗力,不过几千人马。

    “因此,我等正红镶红两部一万五旗兵,另外两万名仆杂役,共计三万五千人,围困锦州绰绰有余。”

    听到这话,众人都点头表示认同。

    在天启六年那连番大战后,正红旗与镶红旗俱是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尽管归国后,许多旗下的等余丁以及众多家奴被提升为旗丁。

    各牛录的人口也得以补充。

    但真正的精兵强将并非轻易能够替代,因此战斗力减弱不少。

    因此,在接下来的主战中。

    这两旗基本上不再参与,而是专注于锦州围困之事。

    此外,两旗剩余的旗丁与一部分八旗兵马驻扎在义州等地。

    他们的任务是监督役夫的屯田和物资运输。

    同时也承担着保护后方安全的职责。

    成亲王岳托接着阐述:“目前,我们在峰路山及其周边地区,包括松山堡东侧的黄土岭、东南方的松山、石门山、紫荆山和大胜堡等地。

    “部署了八旗满洲的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和镶蓝的部分兵力,以及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的大数,还有外藩蒙古和朝鲜的一部分力量。

    “总计约有七万名旗丁,五万八千名披甲兵,另外还有大约五万名杂仆,用于正面对决明军。”

    “其余三万名旗丁,两万多名披甲兵和三万名杂仆,随时准备渡过女儿河,攻击杏山,切断明朝军队的补给。”

    “然而,哨探报告称,明军在五道岭等地加强了防御,对后方的保护非常严密,要切断他们的后路并不容易。”

    他叹息道:“明军主将乃是温越,其乃是我国心头大患,一向谨慎,并且,不说青牙军,这次明军总体的战斗力也比以往有了显著提升。

    “我们几次设伏,比如在杏山和松山设伏,但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这次明朝军队气势汹汹,陛下,此战恐怕不好打啊。”

    听完岳托的话,众人都露出了忧虑的表情。

    这场战争确实不易,锦州之战关乎清国的存亡。

    他们已经几乎倾巢而出了。

    清国内所有旗的牛录下的旗丁都被征召上了战场,许多余丁也随军出征。

    同时还有大量俘获的汉族奴隶随军出征。

    几乎青壮年全部被抽调一空。

    如果此战失败,明国或许是伤些元气,对清国来说,则无疑将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皇太极对岳托的话,点了点头。

    这岳托行事谨慎,性格稳重,对战局的安排没有明显的漏洞。

    皇太极在巡视峰路山各处后,也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皇太极说道:“成亲王身先士卒,决策谨慎有序,实然不错,深得我心。”

    他夸奖了岳托一句后,又看向其他人,道:“各位大臣也说说吧,我等该如何应对明军。”

    这时。

    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走上一步道:“陛下,我认为成亲王之话太过丧人志气了!

    “这明军确实比以往更加强大,但在我大清面前,不过也只有败局而已,只要他们一到,我们结阵迎敌便可,我大清勇士,以一敌十,明军绝不是我们之对手。”

    豪格年少轻狂,且也有不少战绩。

    又是皇太极的长子,气势不小。

    虽然他也知道明军最近兵力有所增强,不像是几年前那样,看到己方就落荒而逃。

    但当听到岳托的言论后,他心里本能的不服。

    而岳托听到豪格此话,又见他这傲气样子。

    便只是笑笑,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