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4章 詹徽的低姿态

    奉门外,仅一座凉亭外,一顶青轿匆忙赶来。头顶着炎炎的烈日,轿夫脚下的步子,不有丝毫的怠慢。

    放下轿子,跟轿人擦一擦额头上的汗,回头去,“爷,咱们到了。”

    汤和用手指,勾起轿帘,目光深沉,看一眼仅一墙之隔的奉殿。斑驳漆红的奉门,几块朱漆掉落。门上挂着的灯笼,也依稀写着“禁”字。

    被朱标的一道旨意,汤和从浙江赶回京城。

    在景仁宫,与朱标商讨着长城一线的防务。如今晋王朱棡,尚在长城,因此也不必十分着急。汤和并不想接手长城防务,这是个烫手的山芋。

    最好的,始终是藩王。

    只是,如今几位藩王,不得带兵。边防重任,似乎是又落到了他们这些老家伙的肩上。

    虽,朱标想着汤和能接手。

    如今开朝三位老将,徐达垂垂老矣,卧病不起。而汤和,更多的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几次交锋下来,黔国公沐英,又被推上了台面。

    回了家里,还未来得及喝上一杯茶,旨意又到了。

    宫中太监奉旨而来,朱元璋召汤和进宫面圣。此非口谕,而是圣旨。汤和自然不敢耽搁,放下茶杯,就又匆忙的进宫去了。

    走下轿子,脚尖刚刚点到地面。身后,又有一顶官轿。

    汤和直起腰,沉眼去看。

    这不是上朝的时候,能到奉殿的,必定也是得了旨意过来的。汤和嘴角微微的翘起,额下的胡子随风摆动。他倒要看看,这会是哪位。

    官轿放下,汤和眯须着眼,双手握拳。

    “下官见过信国公。”

    官轿还未放稳,詹徽就赶紧的跳下轿子,深深的拜下去。

    他是吏部尚书,虽是官。但詹徽依然保持着谦逊的性格,无论是谁,他都不去得罪。

    汤和紧绷的脑门,这才放松下来。双手作揖,跟着还礼,“詹大人。”

    这个詹徽,汤和可是如雷贯耳。本是一个的吴王府属官,跟着打了一次高丽。摇身一变,就成了吏部尚书。若是其中,没有朱允熥的意思在。那这个詹徽,入了朱元璋的法眼,可真是人才。

    “陛下也叫了信国公您?”詹徽笑呵呵的站到一边,侧身让汤和先进。

    汤和也不让着,抬脚就走,“不错,老夫刚从太子那儿回去。一杯茶还没喝呢,就又得了旨意,皇爷急召。”

    詹徽笑道,“下官也是如此,刚在吏部衙门,安排了来年的京察。这不,刚出了吏部衙门,就有宫中公公过来传旨,皇上召下官觐见。”

    一句下官,的汤和心里舒坦。

    吏部尚书是正二品,汤和为水师总兵、定国将军,为从二品。加上汤和是信国公,且为武官,詹徽与汤和品级为同级。

    而这一声“下官”,詹徽把自己的姿态,放的很低。

    汤和也笑了,他拉住詹徽的手腕,做一个请的手势,“詹大人,既然皇爷召见的是咱们俩,那就别分什么先后了。咱们一块儿进,一块儿去面见皇爷。”

    两人互相拉着,在奉殿广场上时,不约而同的放慢脚步,“詹大人,你皇爷召见咱俩,是为了什么事。”

    詹徽眼睛动一动,“皇上的圣意,下官岂敢随意的去揣测。”

    汤和一直盯着詹徽的眼睛,对方微微的一动,他就猜出詹徽必定是知道的。他加大手中的力道,“詹大人,你原吴王府属官,老夫也曾做过太子亲卫。到底,咱们原先可是一家人。”

    “既然是一家人,那你可不能给我卖关子呀。这些年,皇爷为了吴王的事,可谓是操尽了心思。你久在吴王身边,定是有些门路的。”

    詹徽半张着嘴,良久才又开口,“信国公,下官斗胆。您这是,在与下官示好?”

    汤和点一点头,“不错,就是这意思。”

    斜顶的太阳,将两饶影子,拉的很长。金光洒在汤和的脸上,半眯起眼睛,“你可与我实话。”

    詹徽轻笑一声,“两个字,开海。”

    这两个字,汤和明眼可见的双手一震。张开嘴,发出一丝声音。握着詹徽手腕的右手,也慢慢的失力松开。

    “当真?”

    “千真万确。”

    汤和有些不安,他知,这是朱元璋十分忌讳的一个点。他又不知,朱元璋对此,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若是爷孙二人,在开海禁海上,有了分歧。那汤和,又该站在哪一边。

    詹徽看出了汤和的局促不安,他将右手,放在汤和的后背,声安慰道,“信国公,您不必担心。待会咱们到了皇上那儿,如何应对,就让下官来吧。至于信国公您,少言总是没错的。”

    汤和面露感激,“那多谢詹大人了。”

    对方的坦诚,让汤和心有感激,却又心存疑惑。

    按理来,他与詹徽,素无交集。如此之下,詹徽还几次的投之以好。汤和久居官场,又多与人为善。他知道,詹徽还有后话。

    果然,詹徽顿了顿,“信国公,谢就不必了。只需您,在皇上犹豫未决之时,能给上您的一句话。”

    “吴王了,信国公不在开平王、魏国公之下。与国分忧,替君买善。此,方是为人臣之道。海,开与不开,本是其次。主要的是,您能不能画龙点睛。”

    汤和深吸一口气,闷声问道,“吴王是想开海?”

    “不错。”

    汤和目光变得深沉,他是大明水师总兵。整个大明朝,近八成的水师,在他的手上。自京畿、浙江、福建三省往北,再到山东。

    大明朝一线沿海,所有海防,皆在汤和的肚子里。

    汤和甚至深知,浪高时,倭寇多有侵扰。而海宁时,就是海盗频发。大明朝,没有人比他更懂海。大明朝,也没人能在是否开海的问题上,高过他的决定性作用。

    正如朱允熥所想,朱元璋犹豫时,汤和的一句话,就能让朱元璋,彻底的做出决定。

    只不过...

    詹徽突然的凑到汤和的耳边,“曹国公奉旨出宫,与几位国公,商议开海一事。下官听闻,曹国公出十万两,帮着吴王开海。您,像曹国公如此精明的人,他这么做,会不会是皇上的意思呢。”

    谨慎,是汤和的性格。而谨慎之后,汤和又会十分的胆大。

    “老夫,知道了。”